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中西服装文化内涵的比较

2010-08-15史湘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图案

史湘琳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跨文化交际学视角下中西服装文化内涵的比较

史湘琳

(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内涵及服装文化内涵,依据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从服装的色彩、外形、图案与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

服装;文化;跨文化交际学

一、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棘手的概念,据不同资料表明,关于文化的定义,西方至少有160多位学者提出过200多种,且角度各异,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公认的界定文化概念的定义。部分研究者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另有观点认为,英语中的“culture”这一名词有可数、不可数性质,这正反映了“文化”概念的二重性。一是可数文化,即与自然界相对的人类共同文化,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文艺等等。它包含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二是不可数文化,即与特定群体相联系的各具特点的文化系统及亚文化、文化圈等。

至于文化的分类,又有各个不同的角度。从文化的性质出发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文化的类属出发可分为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从文化的功能出发则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文化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主要指可感觉到的物质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中层文化,指制度文化,包括人机关系,各种体制规范等;深层文化,指观念文化。

二、服饰文化内涵

服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饰泛指衣、裤、鞋、帽、袜、巾、首饰、箱包以及各种配件、饰品;狭义的服饰仅指服装以外的各种服装配件和饰品。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广义服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饰包括五大基本要素:面料、款式、色彩色调、加工工艺与价位。不言而喻,它们的结构层次与水准,制约着服饰的文化内涵、它所外现的文化品位,以及消费者体验、鉴赏、玩味的文化底蕴(俗称文化品味)。这是我们研究服饰应该明确的一个前提。因此,服饰所涵盖的文化有这样几个:

1.服饰是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的缩体。“人猿揖别”之后,服饰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不可须臾离开的物品,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服饰经历了“草、叶裙围”、“兽皮披”、“早期织物装”,到“布帛衣裳”以至于现代科技产品服装时代。服饰的用材、加工技术、款式与色彩色调,取决于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受当时的科技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以及物质生活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人们的支付能力)的影响。当人们食不果腹之时,服饰便退居于次要地位。墨子说得好:“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服饰不仅是那个时代物质生产能力的反映,也是那个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反映。所以,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缩体。

2.服饰是社会礼仪制度与风俗习惯的折光。一般地说,服饰在各国历史上,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体现了国家根据礼仪传统和民俗习惯对服饰制式的统治,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特定服式要求。这一点我们中国尤其突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传承的中华特有的服饰传统。“三礼”(《周礼》、《礼仪》、《礼记》)记载了等级森严的服饰礼仪制度,从而形成了中国服制的一整套传统做派,具有独特意义的着装理念,以及名目繁多的服饰样式,使中华服饰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世界意义。

3.服饰是人们思想意志与情感世界的写真。服饰关乎人们的仪表,是人们内在意志与情感世界的写真。在这方面,中国自古以来,把服饰当作人的仪表之尊、德尚之表和情感世界的外化,推崇“内美”“文质彬彬”“暖而求丽”“好质而恶饰”“天人感应”“衣冠楚楚”“不可异众”等服饰观。不同朝代,封建文人的服饰议论,其说不一,然而大家强调的近乎都是要求服饰表现人的作风、气派和尊严。事实上,不仅古代帝王在自己的冕服上所寄驻的思想、意志、情感一览无余,而且一般官吏、百姓也无不如此。时至今日,人们更是在追求款式、面料、色彩色调的同时,力求有一个吉利的名称、知名的品牌。可以说,古今中外,衣如其人,概莫能外。

4.服饰是多学科、多技艺的重组。服饰不仅秉承历史、思想、情感的特征,而且尽显哲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念和知识,同时还凝聚诗歌、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剪纸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甚至音乐也被派上了用场,令人不能枚举的表现方式,折射社会历史背景、法律制度、人文风俗、宗教意识、价值观念、经济水平、技术与艺术表现力、审美力等等。因此我们说,服饰所展示的文化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书。

5.服饰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群体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再现。动物也有其外表之美,但那纯属造化;而人类的服饰,则是人类所创造而特有的现象。但是因为地理的、经济发展的差异,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而形成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别,反映在服饰上,其形式和风格各异。所以服饰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这就是所谓文化圈。同时,同一文化圈,其不同的群体,又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因为其中的个体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生活习惯、兴趣和爱好上的差别,同一群体中人们对于服饰的款式、色彩色调要求也不尽然一致;因一个头花、一具领结、一条丝巾、一款项链,而尽显个人风范。正是类文化、民族文化、群体文化和个性文化的交付存在,便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绚丽多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的、地域的服饰文化要素,相互吸收、借鉴,但不能忘记,只有地域性、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国际性。忽视这种差别,奢谈所谓世界潮流、国际风格,很不利于服饰的民族性、地方性要素的开发与张扬。

三、中西服饰文化差异比较

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色彩。中式服装色彩偏重伦理,要求能维系社会秩序。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式服装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一向较为重视。我国古代把服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其它为间色,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诗经》说:“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上身穿绿,下身穿黄,绿与黄为邻近色,穿起来和谐响亮。对服装色彩的重视,还可以从唐代官方经营的织染署的组织之庞大,分工的细致得到更有力的证明。织染署下设二十五个作。其中专门负责染渍色彩的作就有六个:青、绛、黄、白、皂、紫。每个染渍作中又有深深浅浅不同色阶的专业化生产。我国古代对服装色彩的选用,有一个很有社会内涵的现象,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色彩的服装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刻被视为卑贱的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古代对服饰色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服装色彩的运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西方人士对服装色彩的选择偏重的是色彩的感情。西方人士认为色彩是最富有感情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红色以后,就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鲜血和生命,会给人有一种热情、浪漫和强烈的感情,在西方会使人想起圣诞节和情人节等等。所以能使人产生这些联想,就是色彩的感情作用。又如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能激起活力,能使人联想起落日余晖的暖感,是最活泼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对西方人士来讲,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白色更是纯洁、神圣的象征,是一种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欢用白色作为新娘的婚纱礼服。黑色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寂静和严肃,是一种坚实的表现,被认为是最容易和和其它色彩搭配的颜色。

2.外形。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图案。中式服装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具象、夸张、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的绸缎到民间的印花布,吉祥纹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纹图,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团鹤仙寿、福禄寿喜、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图案重视标识作用,明清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为走兽图案。皇帝的龙袍象征真龙天子,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华虫”取其文丽;“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洁净;“粉米”取其滋养;“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4.审美文化。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点,表现在:

(1)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2)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3)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现女性的第二性征,如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现代模式是以简约的形式表现人体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紧身为现代时髦。中国文化漠视“性”的存在,服装不表现人体曲线,不具备感官刺激要素,宽衣博带,遮掩人体,表现的是一种庄重、含蓄之美。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空前加强。中国服装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国际时装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内涵差异时,应多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探讨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与世界接轨。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包铭新.时装评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燕.倾听民族服饰的另类声音[J].中国民族报,2005.

[4]华梅.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史湘琳(1971-),女,江西九江人,硕士,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语言与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2009-11-24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图案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