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显有度 相得益彰
——谈《名利场》分标题翻译

2010-08-15雷秋慧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名利场译作视野

雷秋慧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隐显有度 相得益彰
——谈《名利场》分标题翻译

雷秋慧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本文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标题翻译中“隐”与“显”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局限性;并以杨必译《名利场》为例,从满足读者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创设两个方面,对标题翻译进行了探讨,指出标题翻译中隐显的选择、隐显程度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二者是统一的。

标题翻译;隐和显;期待视野;召唤结构

一、引言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作品的眼睛,点睛之笔。标题有总标题、副标题和分标题之分。总标题也叫主标题,是作品内容的概括;副标题是总标题的补充与解释;分标题隶属于总标题,又独立于主标题之外。各分标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清晰地展现文章的内容、脉络与层次。已有的关于标题的研究多是关于总标题的,很少涉及副标题及分标题。而分标题是作者创作意图和思路的具体化和明晰化,更值得研究。

二、分标题的特点及翻译

分标题既有标题的共性,也有其个性。从创作角度讲:(1)分标题如同骨架,清晰明确,提携全篇。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都是不可取的;(2)分标题应简洁凝练。过长容易使人感觉厌烦、累赘,失去阅读兴趣;过于抽象、空洞会使读者如坠云海,百思不得其解;(3)分标题应新颖,富有趣味性,使读者“一见钟情”。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窠臼,方能引人入胜,赏心悦目;(4)遣词造句应具有文学性,给读者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如A Marriage and Part of Honeymoon原作中简短的并列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名词Marriage和Honeymoon生动地概括了本章的内容:有情人终成眷属蜜月却没有度完。悬念迭起,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吊足了读者胃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何在译作中再现这些特点呢?

严复指出,译事难,译名更难。“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标题翻译除了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等因素限制外,还有自身的一些制约因素:(1)标题翻译受语境制约。标题犹如天上的风筝,可以飞翔,却难以自由翱翔。如private and confidential 字面意思为“私密的和机密的”。杨译本用了偏正词组“私密的私信”,既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又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不失为妙笔;(2)标题翻译受语言与修辞制约。删繁就简,高度概括最受推崇。如In Which Captain Dobbin Acts as the Messenger of Hymen,译文中的 7字主谓词组“都宾上尉做月老”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如直译为“都宾上尉在其中扮演了送信人的角色”,就显得啰嗦,不符合标题的行文特点。如字对字死译,则会贻笑大方。因为Hymen一词,词典释义为“处女膜”。译者对此做了显化处理,将the Messenger of Hymen译为“月老”,可谓画龙点睛。(3)标题翻译要“形神兼备”。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信息,而且要译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尤其是标题中的人名、地名、典故等仅从字面上很难准确把握其意义。即便可以理解,也难尽其妙。(4)标题翻译决定文本的接受。基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完整、更准确地传达原作内容及精神实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运用一些变通手法,如隐和显,以缩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

三、分标题翻译的隐和显

标题的特殊性,给译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译者必须在保留原作标题精练、含蓄、醒目等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关注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满足其审美期待,激发其阅读兴趣。适当地隐和显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隐与显的概念。Shuttleworth & Cowie指出,“显”(explicitness/explicitation)即显化,也叫明晰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词语或连接词等,以增强译作的逻辑性、易解性,或以更明显的语言表述原文本信息(Shuttleworth,M. & Cowie,M.,1997:55)。如Widow and Mother译作“做寡妇和母亲”。通过添加动词“做”,作品内容一目了然;与“显”相对应的是“隐”(implicitness/implicitation),指译者通过概括信息或删除连接词等手段,有意忽略或省译原文本中的某些部分,或以更隐晦的语言表述原文本信息(Ibid.)。如Which Treats of the Osborne Family译作“关于奥斯本一家”。treats意为“乐事、趣事、款待等”,在译文中被省去,代之以介词“关于”。如译做“奥斯本家的趣事”则违背了忠实原则,概括性也大打折扣。因为本章不仅讲到了奥斯本一家几个主要人物的情况,与他们有关联的另外几家也颇费了些笔墨。可见,隐和显在标题翻译中普遍存在,那么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隐和显产生的原因。如上,分标题翻译中隐和显往往不是孤立地使用,而是互相结合统一于某一个或多个译本中。因此何时隐含,何时显化?隐显的程度如何?有无统一的标准或尺度?是众多译者和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做了研究。Vinay &Darbelnet(1995)认为,隐和显是译者小心谨慎或疏忽大意的结果。Purtinen(2003)认为,隐含和显化是译者因语言能力和知识有所欠缺而采取的补偿策略。汪立荣(2006)认为隐和显与不同语言文化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有关……相比之下,柯飞(2005)的观点较为全面。他指出,隐和显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制约,如译者、文本、语言和文化差异。但以上研究都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另一主体——目的语读者。读者的接受也是影响译文隐和显的一个重要因素。

接受美学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次接受(译者接受原作并翻译,译语读者接受译作)、两次阅读(译者读原作,译语读者读译作),涉及到三类读者(译者、预设的读者和现实的读者)。读者与译者的审美距离越大,视野融合越难,翻译的难度也就越大,译文“显”的程度可能就高一些;反之,隐的成分则多一点。

四、接受美学与《名利场》分标题翻译

《名利场》(Vanity Fair)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萨克雷的成名作。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贵族、资产阶级尔虞我诈、欺骗背叛、势利虚荣等丑恶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共六十七章,各章自成一体,相互联系,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现实中的“名利场”画面。所有译作中,杨必译作被认为是成就最高的。下面仅以杨译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翻译中隐和显的必要性及局限性。

(一)隐和显的必要性

1.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显化。朱立元(1989)指出期待视野应包括四个因素,即: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文学能力。译者兼有双重身份,带着自己已有的期待视野读原作,同原作者展开对话。同时,预测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使之与自己的视野相融合,进而产生译作。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提高作品的可接受性,译者往往对译文进行显化处理。如第九章 Family Portraits译做“克劳莱一家的写照”;第十四章Sentimental and Otherwise译做“多情的和无情的”;第二十章 In Which Captain Dubbin Acts as the Messenger of Hymen 译做“都宾上尉做月老”;第二十一章A Quarrel aboutan Heirness 译做“财主小姐引起的争吵”;第二十六章Between London and Chathem译做“从伦敦到契顿姆以前的经过”;第二十八章In Which Amelia Invades the Low Countries 译做“艾米丽亚随大伙到了荷兰、比利时一带”;第三十五章Widow and Mother译做“做寡妇和母亲”;第三十六章How to Live Well on Nothing a Year译做“全无收入的人怎么才能过好日子”;第三十八章A Family in a Very Small Way译做“小户人家”;第三十九章A Cynical Chapter 译做“说些看破世情的话”;第四十五章Between Hanmpshire and London 译成“在伦敦和汉伯郡发生的事情”;第四十六章Struggles and Trials译成“风波和灾难”;第五十章Contains a Vulgar Incident译成“平民百姓家里的事”;第五十三章A Rescue and A Catastrophe译做“一场营救引出一场大祸”;第六十四章A Vagabond Chapter 译成“流浪生活”;第六十六章Amantium Irae译成“情人的争吵”;最后一章 Which Contains Births,marriages,and deaths译做“有人出生,有人结婚,有人去世”等。作者通过添加划线词语,或用划线词语对原标题加以补充或解释等显化手法,使得作品的内容更明确、更生动。

2.“召唤结构”的创设与隐含。伊瑟尔(1970)在题为《本文的召唤结构》的演讲中指出,文学作品与一般性著作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即文本的“召唤结构”(Appealing Structure)。这些“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读者以能动的反思和想象的余地,促使读者不断去领悟作品的意义。因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太少或根本没有,则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甚至艺术作品。标题作为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包含“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省译、删减、故意不译等隐含策略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杨译中介词加关系代词结构in which、代词或连接词的省译,使读者产生了更多的想象。如How Captain Dubbin Bought a Piano译作“都宾上尉买了一架钢琴”,连词How被省略,读者因此免受How的限制,展开想象。上尉为什么买琴?为谁买?在哪买等。再如 Captain Dubbin Proceeds on His Canvass,物主代词His在译文“都宾上尉继续游说”中被省略;第四十二章Which Treats of the Osborne Family中连词Which和中心名词Treats被换以介词“关于”;第四十八章In Which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 the Very Best of Company中短语 In the Reader is Introduced to被省去,直接译作“社会的最上层”,既简练又能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第四十九章In Which We Enjoy Three Courses and a Dessert 中In Which We Enjoy被省略,译作“三道正菜和一道甜点心”;第五十一章In Which a Charade Is Acted Which May or May not Puzzle the Reader译作“字谜表演”,第五十五章In Which the Same Subject is Pursued译作“还是本来的题目”等。上面例子中,有些省译或转译,仅仅是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语法规范,而大多数省译则是译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思考空间而有意所为。

(二)隐和显的局限性

不论译者还是读者,读原文还是读译文,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审美能力,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对作品的阅读和接受均有一定影响。同时,原文中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又给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读者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接受原文,推测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填补这些空白。因此,对译者来说,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适当增补删减,本无可厚非。但译文如过度显化,把本来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推理才能获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完全展示给读者,就等于剥夺了读者思考的机会,不能有效地激发读者发挥想象,理解和品味语言的含义。相反,省译和删减的方法可使译语语言更凝练、概括性更强,符合标题的写作要求。但过分追求语言简练、过度概括、过多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会使语言晦涩难懂,还有可能产生错译、误译、漏译现象,使读者丧失阅读兴趣,进而影响译作的接受。因此,好的翻译既不是完全明晰化的,也不是绝对隐晦的,而是隐显有度、相得益彰的。译者在翻译时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用最贴近原文的语言形式,忠实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原文浅显,就还其浅显;原文蕴藉,就还其蕴藉;原文幽默,就还其幽默;原文庄重,就还其庄重……,尽可能做到“不增、不减、不改”。只有这样,读者在读译文时才能像读原作一样受到启发,获得美的享受。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标题的特殊性要求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揣测标题中可能包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做到隐显有度、简洁凝练,既具可读性,又有“文学味”,使作品标题的翻译神形兼备,恰到好处。

[1]Purtinen,T.Explicitating and Implicitating Source Text Ideology[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03(1),53- 62.Translation Studies In Honour of Kinga Klaudy[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5.

[2]Shuttleworth,Mark & Cowie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 tudies [Z].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3]Thackeray,William. Vanity Fair[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Vinay,J. P. & Darbelnet,J. 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 Trans. By Sager,J. C. & Hamel,M. J.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5]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6]王明元.漫议外国文学名著题名的汉译[J].中国翻译,1994(6).

[7]汪立荣.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8]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虞建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外国语,2008(1).

[10]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雷秋慧(1975-),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儿童文学翻译。

2010-01-16

猜你喜欢

名利场译作视野
what用法大搜索
名利场
居· 视野
名利场
名利场
街拍这个名利场
视野
真相
SOME汉译初探
他者和自我共谋下的译作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