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

2010-08-15王英唐歉敏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法交际

王英 唐歉敏

(1.重庆科技学院外语系 重庆 400050;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渡口分校 重庆 400000)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

王英1唐歉敏2

(1.重庆科技学院外语系 重庆 400050;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大渡口分校 重庆 400000)

本文在研究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发展历史以及影响教学法使用的主要因素基础上,得出在合理分析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特征基础上,综合、折衷、分层次地应用教学法是适宜于高职高专学生群体的有效方法的结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折衷;分层次

0.引言

“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讨论最多的也许就是教学法了……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束定芳,庄智象,1996:192)“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王奇民,2002:32)可见,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与是否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有较好的英语教材有关,还与是否能灵活运用把大纲、教材和学生结合起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英语教师在关注学生习得行为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我们一直在摸索适宜于高职高专这一特定学生群体的英语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从英语教学法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和发展历史角度出发,对英语教学法作一简要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教学法使用的主要因素,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1.英语教学法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发展历史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它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为了有效的帮助语言学者(language learner)掌握语言,从事语言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根据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对语言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以不同的语言学、心理学学说为理论基础,开发出各式独具特色的外语教学法。

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外语教学法学派是“拉丁语教学法”,15-17世纪盛行于欧洲,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又被称作语法法(grammar method)或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产生于中世纪的德国,受机械语言学和官能心理学的影响,这种教学法把语言看作是构成正确句子的完整的语法规则的体系,认为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是记忆语法和双语词汇表,使用所记忆的语法和词汇造句,通过翻译和句型转换练习应用语法。课堂上,教师用母语讲解语法和单词的意思,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纠错,认真做练习,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red)的教学模式,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从19世纪中叶到时20世纪中叶,语法翻译法一直是欧美国家的主要外语教学法。

20世纪40年代,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开始风靡美国,以后逐渐被欧洲及其他地区国家采用。听说法源于二战期间,是美国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为在短时间内对不同国籍的飞行员进行英语强化训练而研究出的一种教学法。因此,听说法又被称为军用法(army method)。而它的真正形成却是得益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上的运用。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家提出语言是有一套结构组成的符号系统,口头语言是语言的基本形式,书面语仅是话语的记录。学习语言,应首先学习听说,而后才是读写。与之同期流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与老鼠因条件反射而拨动棍棒的行为如出一辙”,即是说学习语言就是培养一种语言习惯,一种对外界刺激做出正确、迅速反映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则需要不断的模仿、重复、并能及时得到外部的强化。二者在语言教学上的结合便产生了听说法。该教学法通常从听含有重要句型的对话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模仿、重复、反复操练,接着做句型替换练习。

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N.Chomsky)发表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以及《评斯金纳著〈言语行为〉》(A Brief Review of B.F.Skinner’s Verbal Behavior),提出转换生成语法语言学理论,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进行了批判。转换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人的思维的内在创造力,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乔姆斯基将语言定义为:“由有限语法规则构成但能生成无限句子的系统”,含义之一是认为语言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即它可以“无限的使用它的有限手段”来满足人类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思想的需要;含义之二是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这种规则能推导、转换、生成句子,人们学语言就是学规则。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不同在于主张学习句型首先要理解句子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操练,主张学外语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ning)。

20世纪70年代,以海默斯(D.H.Hymes)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派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提出了批评。认为乔姆斯基对语言的定义忽视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交际工具,交际的成功不仅爱到语言规则的制约,还受到社会文化规则的制约。海默斯认为语言能力应包括把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在内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1976年,威尔金斯(D.A.Wilkins)发表了《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对交际能力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释,提出交际法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的“功能”理论和威尔金斯的“意念”学说等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认为教学必须为交际需要服务。语言学习者除了掌握语法的正确性外,还要掌握语言运用的得体性。该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性、语言学习材料和练习任务的真实性、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和得体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对学生语法错误的宽容性。

可见,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从语法翻译法至今,各种各样的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为广大外语教学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E. Davies & E. Pearse(2000:188)曾设计了一个题为“Historical sequenc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and methods”的简图,展示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教学法的兴衰历史。由此图可见,虽然教学法的出现有先有后,但早期的教学法学派并没有因为产生了新的学派而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学派也未因与早期的学派存在对立点而吃掉对方。即使像 80年代,受 Krashen和Prabhu等人公开排斥,语法教学的地位曾一度削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语法翻译法的作用和地位又重新被加以思考。虽然因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逐步加深,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促使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法学派仍然和平共处,共存于世,只不过一些教学法运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流,而另一些则用得较少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派侧重点不同而各有所长,它们在共存中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自己,根据教学需要互为补充,共同贡献于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探索适宜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法

外语教学,是为了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掌握外语;我们研究外语教学法的目的正是希望找到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法如此之多,该如何选择呢?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我们针对这一特定群体,对教学法的应用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2.1 有效的教学法应是综合的、折衷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特(H.Sweet)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法,首先应该是综合的、折衷的”。E. Davies & E. Pearse(2000: 187)也指出,一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取一些看起来已过时的教学法作为补充,这种做法被称为折衷主义(eclecticism)。他们认为,在正确理解了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本质,并对特定的教学情形进行了正确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的折衷的教学法是最好的教学法。纵观国内外外语教学,在外语教学法发展中存在着综合的趋势,各种教学法学派在原则对立的同时,表现出相互渗透,不走极端的综合特性,这样的好处是集多法优点为一体。因此,有效的教学法应是几种适当的教学法的综合,而不仅是采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法。

2.2 有效的教学法须考虑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如束定芳、庄智象(1996:192)所论,在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时,“一定要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特定的方法只有与特定的目的和环境相结合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讨论教学法的有效性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特定的教学对象等影响教学法使用的条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取舍。例如,中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学习拉丁语的目的是为了炫耀,以规范的拉丁语抬高身份,而非实际交际,因此当时的老师们采用语法翻译法,以书面文字拉丁语为语法规范,用母语解释语法和词汇,并苛求语言形式的准确,忽略听说;而二战期间,战争的需要要求来自不同各国的飞行员在短时间内会听会说英语,这是当时飞行员强化训练班的教学目的,它决定了听说法成为教师的首选。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可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是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环境中应用英语的能力。根据这一教学目的,交际法及相关教学法应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得以充分运用。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学思想。因为学习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学能、认知方式等个体差异,所以学习者的特征也应是选择教学法时应考虑的问题,对不同质的学习者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高考入学分数普遍较低,基础差、底子薄,且因地区差异英语能力发展极不平衡。不少学生上了大学,却并未完成中学的学习任务。以词汇量为例,中学阶段词汇要求掌握3000词,可根据我们对本校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的调查,平均词汇量仅900词;再如语法部分,中学阶段本应掌握全部基础语法结构,可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句型都没有搞不懂,“I is”之类的错误在他们的试卷上、作业中屡见不鲜;听说能力更差,据问卷调查,仅 50.7%的学生能“传递基本信息”,28%的学生反映“只能说出一些相关的单词”;至于得体地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根本就谈不上。高职高专学生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中学业期间学习的失败挫伤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少学生流露出“破罐破摔”,想放弃英语的思想。因此,在入学初期就直接采用对英语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交际法是比较行不通的。

2.3 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英语教学法可分层次侧重应用。综合考虑以上两个看似矛盾的因素,即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特征,仿佛无法兼顾,其实只需换一种思路解决起来就容易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可分层次进行,根据学生特点在不同层次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法,最终达到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的。

外语教学一般包含三个过程,一是让学生了解外语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语言性练习,三是言语性操练,这三个过程既可单列,又互相渗透。我们在两年的教学周期中分层次完成了这三个过程,其间分别重点采用了与每个过程特点相符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高专学生进校之初,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较差,词汇量小,基本语法模糊。而如Widdowson(1992)所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lexical chunks),一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词与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如砖头、钢筋之于房建。因此需首先补中学阶段落下的课,导入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培养语法意识而言,有Ellis等研究者主张通过交际活动使学习者感受并逐步掌握语法规则。但鉴于高职高专英语学习周期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以这样的隐性教学法教语法,在此阶段我们主要采取语法翻译法以显性的方式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辅以句子翻译、句型转换、听写等练习,并进行测试反馈,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之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与快乐。

当学生在语法、词汇上取得一定进步后,我们重点采用了理解基础上的听说法,用模仿标准化语言材料的语言性练习帮助学生开口说英语、动手写英语,如朗读背诵课文、选取重点句型进行各种形式的操练、仿写作文等使学生逐渐养成“语言的习惯”,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化,促成语法知识向语言表现过渡。在此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强化其正确的反应。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句型,有一定的语感后,我们主要采用交际法,进行应用语言能力的操练,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在语言性练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使之能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情景对话、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解决问题、辩论等。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法的分层次应用并不是说一个层次只用一种教学法,以上教学法综合应用于每个层次,只不过根据各层次实际情况各有侧重而已。

3.结束语

本文所论是我们在研究教学法理论、高职高专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综合、折衷、分层次进行的教学法应用模式。经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检验,显示它适宜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1]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1965.

[2]Hymes, 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 In J.B.Pride & J.Homes(Eds.),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Penguin,1972.

[3]Davies. E. & Pearse. E.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Wilkins, D.A.Notional Syllabus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5]Widdowson, H. The Changing Role and Nature of ELT[J].ELT Journal, 1992(4).[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A Study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Pedagogy Applicati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English pedagogy as well a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pedagogy are first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it is concluded that a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per way of English teaching is to apply the comprehensive, eclectic and hierarch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ai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rner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pedagogy; eclectic; hierarchical

王英(1975-),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教育技术学。

2009-12-28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语法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跟踪导练(二)4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