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实效性的探析

2010-08-15王英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王英文

(泉州师范学院[东海校区]工商学院分团委 福建泉州 362000)

高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实效性的探析

王英文

(泉州师范学院[东海校区]工商学院分团委 福建泉州 362000)

随着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高校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笔者结合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助学工作的实践经验为例证做了简要论述, 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资助政策体系;贫困生;精神脱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规模进一步增加,在校贫困大学生现象已日益突出,且日趋严重。以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为例,2009年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494人,其中贫困生约224人,占学生总人数15%。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有约74人,占学生总人数5%。通过对贫困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城镇低收入阶层或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压力再加上生存环境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压抑、封闭等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群体。因此,做好高校贫困生经济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一、当前高校帮困体系存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为做好帮困育人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国家资助政策实施以来,高校帮困助学体系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以把握。多数高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作为高校管理部门,受种种条件限制,对困难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的实地考查很困难,只能在学校所在地近距离对部分困难生家庭进行调研。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资格认定主要根据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及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调查表。但事实上,这些部门对于学生开贫困证明基本上一路绿灯,不会太多追究,,使得一些“贫困证明”含有较多“水分”,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难以认定学生是否真正贫困和贫困的真实程度,为目前高校助学政策体系的实施和完善带来了挑战。

(二)帮困助学渠道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虽然各级政府和高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加大对教育帮困助学工作资金和政策的投入和支持,但帮困助学渠道还是不够宽,不能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是政府、学校关注的问题,还应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完全依赖国家和学校资助是不够的。

(三)过多注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较少关注贫困生的“精神脱困”。现在的帮困助学体系以“贷、奖、补、勤、助”为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以缓解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为主。这种“授之以鱼”的帮扶方式,解决了贫困生的基本经济困难。然而由于生活、学习、就业而引发的种种焦虑,以及和周围经济较好同学的反差,常常导致他们心理负担过重,产生焦虑、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形成这个群体一种独特的精神困状,虽然一时的经济资助帮助他们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但内心精神困状却不是几次单纯的经济资助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将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四)强调对贫困生的强势关心,忽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高校帮困助学的理念仍以传统的资助思想为主,在进行资助过程中,资助者处于一种决定性的地位,即对谁进行资助,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帮助,往往是由资助者说了算的。这种资助模式,忽略了资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结果,随着助学金额度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助学金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这部分学生缺乏“自助”意识,寄希望于学校和政府能给予高额资助,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去挣得奖学金,更不愿去勤工俭学。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与我们高校助学工作的本意相背离。

(五)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自从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开始成为解决学生入学困难的主要方式。但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难操作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问题;此外,在诚信系统尚未健全的中国,同学诚信意识相对淡薄。部分学生到了还贷期限后却迟迟不还,有的毕业后就不知去向,有的虽然留下了第一个工作单位的联系方式,但“跳槽”后就杳如黄鹤,逃避还贷,这就人为地把风险转嫁到银行头上,使贷款银行失去信心。

二、工商学院助学工作的具体实践

泉州师范学院工商信息学院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依托国家的资助政策,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助学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对学院新生中困难生进行摸底排查,建立贫困生档案。开学伊始,就新生的困难状况,学院分团委的辅导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各个省份不同地区经济情况,定义相对比较统一的贫困生标准,给贫困认定确立不同的等级,对新生中的特困生和贫困生进行核实、认定,确立等级后建立贫困生档案库。而且逐个多次面谈,掌握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状态。同时学院采取座谈会、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做好对贫困生的关心工作,真正了解贫困学生的内心想法。这些深入细致的工作,为以后国家助学贷款的审订、困难补助的发放、勤工助学岗位的落实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二)有效利用主渠道,积极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让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上得起学。国家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成功寒窗奖学金,奎生优秀贫困生奖学金,贤銮奖学金等极大地缓解了院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解除了他们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勤工助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和解决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学院为品德优良,有责任心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例如协助管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校外做兼职,学校周末影院的售票等工作。由于较为合理地利用了学校提供的各种扶贫帮困措施,在我院贫困生中连续涌现出互相谦让国家奖学金名额和勤工助学岗位的感人场面。

(三)拓宽扶贫助学渠道,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和上学问题。学院通过多渠道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联系社会上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或企事业单位资助贫困学生,设有多种奖助学金。如陈守仁奖/助学金、虎都奖/助学金、陶欣伯奖学金等,扩大资助覆盖面,很好地解决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同时,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共建,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只有让贫困生有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幸福憧憬,真正摆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贫困”。给他们提供更多自力更生的机会,既扶贫又扶志;给他们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业能力,使其毕业后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终身受益。

(四)弘扬贫困生中自强自立先进典型的拼搏、进取精神,形成激励全体学生勇于向困难挑战、奋发成才的良好氛围。学院重视对困难学生的精神关怀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开展自强自立典型事迹主题班会、勤工助学先进评比表彰等活动,树立自强自立先进学生典型,并在全院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精神,用学院优秀特困生奋斗成才的感人事迹教育和影响学生,鼓励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立志成才。

通过学院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学院成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和获得困难补助的人数都达到历史新高。2009年,我院总学生数为1494人,其中共有1892人次受到过资助,各类用于帮困助学的经费累计达到 109.88万元,其中来自于学校的各类奖助金共计46.307万元,占42.14%,来自于国家补助的共计54.823万元,占49.89%,来自于社会资助的共计1.75万元,占 1.59%,来自学院自设立的奖助学金共计7万元.占6.38%。资助政策覆盖面广,基本满足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

三、创新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高校资助体系

建立完善的帮困助学政策体系,是关系到高校稳定和资助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泉州师院工商信息学院助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资助体系,进行资助机制创新。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在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着困难情况千差万别,原因多种多样。首先,参照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确定一个贫困生标准;其次,由学生本人申请,辅导员参照申请及贫困生标准进行初步审定,之后组织师生对申请的同学平时表现和消费情况进行评议,再组织评议小组进行最后审定;最后,根据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确定等级后建立困难学生数据库。

(二)拓宽帮困助学渠道,引入社会资助参与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社会资助参与机制主要是指鼓励、支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关注和支持帮困助学工作,为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者通过成立各种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或者通过提供适合大学生的知识型勤工助学岗位或实习基地,培养贫困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立意识;或者通过举办贫困生成长回报社会等感人事迹报告会,树立典型,使学生有榜样,发展有希望。总之,通过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变社会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诚信守法是其必备的道德素质。助学贷款之所以采用无需担保的形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大学生是高素质群体,对他们将来履行还贷义务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然而,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诚信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约束,学校必须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于受助贫困生,要进行系统的助学贷款政策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提高诚信立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减少贷款违约率。

(四)鼓励贫困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让贫困学生在校园内自主创业,是一个很好的举措。高校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摸索实践了一个很长时期,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实践模式也丰富多彩,很多贫困生参加后还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大学生“自主创业”要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不能放松课堂学习。

(五)加强心理指导,实现困难学生“精神与心理解困”。首先,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塑造健康的品格;其次,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消极倾向;再次,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更理智、更坚强;最后,对贫困生加强感恩意识培养,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激,因为感恩而感到责任,使他们努力在校风学风建设中、在校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哀敬伟,董丁戈.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9(4).

[2]严峰.精神解困:贫困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1997(12).

[3]罗成翼.论诚信原则在助学贷款中的应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6).

[4]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陈德静.关于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2(2).

王英文(1982-),女,福建泉州人,助教,泉州师范学院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研究。

2010-01-08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