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

2010-08-15廖树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

廖树佳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

廖树佳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师德是学校的灵魂。师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系统过程。在新时期背景下,师德建设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师德;灵魂;新时期

师德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师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风学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教师既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更是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师德的基本内涵

师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性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1]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一阶段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教师的品德情操、观念意识、价值和文化修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不同的社会、阶级、时代总是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师德的内容以及对其认识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加深。

爱岗与敬业是师德的基础。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否认同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全部道德观念的基础。只有真心诚意地献身于教育事业,才能把教育工作搞好。没有对人民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就不会有“热爱并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敬业爱岗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因此,正确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是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师德建设的首要环节。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是敬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它体现出教师对教育执着的爱,对学生真诚的爱以及从教的非凡乐趣。这种爱岗敬业精神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教师。大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忠诚教育事业,传播先进文化,以最高尚的道德培养和教育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它是师德的核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也应如此。只有先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尊重你。这样,双方都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才便于深谈。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学生倾诉自己的意见时,要认真地听,不要急于评论,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理解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锁的钥匙,是沟通教师和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因而师生间应相互理解。关心学生是对学生实行情感管理的必备条件。关心学生是针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奉献与追求是师德的根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来自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品质,是师德的根本。没有忘我的勤奋与追求、乐于牺牲的劳动热情和态度,没有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师德。教育事业既是伟大也是平凡的事业,教师只有把献身教育当作自己的最高的行为准则时,才能对教师职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并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诚信与创新是师德的时代要求。“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注》)作为教育别人的教师,只有自己有善行,然后才能教育别人立善行;只有自己戒掉了恶习,然后才有帮助别人纠正恶习的资格;只有正己方能正人,只有立身唯正,才能为人之师。诚信是为人师表的前提,也是教师良好人格的重要体现。而创新则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上,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勇于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并不断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和谐与发展。在科研上,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弄虚作假,讲求学术道德,并且在学习借鉴他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从而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新的高度与水平。在育人上,就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思想政治素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教之道,德为先。师德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师德建设确是一次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中国加入 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师德建设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倡导正确的师德建设新理念。包括三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了时代文明的根本标志。“以人为本”首先应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享有普遍的平等的权利”,都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教师道德建设要想取得进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中具体体现为以学生和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即要求高校教师既要用纯真的爱去培养并严格要求学生,也要用对学生的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强与自重。以教师为本,首先教师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教师在塑造高尚品格与情操的同时,也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在实践中,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的需要看作起点和归宿,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树立素质教育理念。20C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逐渐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为要旨的改革实践,主要通过课程教材革新、评价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高校教师适应这一要求,破除应试教育的旧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信息时代,科技革命的到来,人们不断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已不满足人的一生只有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和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这就打破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 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2]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形势。

(二)优化机制,促进师德建设良性循环。应优化的机制包括培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师德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师“以人为本”培训档案,制定配套的培训计划和方岸;严格规范教师行为,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机制既要有激励性又要有约束性。要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按建设和发展需要招聘教师,教师按能力与意愿竞争上岗,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师德评价机制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同时要建立学校、社会师德监督机制,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和建立师德监督员、师德建设校长信箱、师德监督网站等,对教师师德起示范和警示作用。要优化师德自我评价系统,使教师行为不断得到校正,调动师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古人云:“篷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就说明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大的。在当前,营造高校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应包括:优良持久的校园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奉献的教学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以及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

各高校应该结合新形势和教师思想道德的新动向,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习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宜不懈”。通过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建立师德教育论坛、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和师德征文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四)强化实践,实施形象塑造。实践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强调身体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和感性相互交融,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只有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机智,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升华,才能不仅视教师工作为一种职业或谋生的手段,而且将教师工作视为事业,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与意义,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地奋斗和追求,通过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普遍表现,塑造教师“为世师范”形象。

总之,高等学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师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有效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整体水平,才能有力地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2]田秀云.论现代师德观——基于新世纪社会发展与当前教师现状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李建军.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The new period reinforces the thinking that the teachers'morality builds

Abstrats: The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soul of the school. Morality building is a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the process of complex systems. In the new era context, morality construction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with the times.

teachers' morality; soul; the new period

2010-01-01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