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考试改革初探

2010-08-15夏立标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师范学校学分制考试

夏立标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 江苏宿迁 223800)

学分制下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考试改革初探

夏立标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 江苏宿迁 223800)

考试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伴随着高等师范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考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究学分制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问题,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考试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已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学分制;高等师范学校;考试;改革

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制教学管理的模式,考试就必须施行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变革,才能有效地促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变革,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学分制下考试的特点

(一)灵活性。与学年制课程考核相比,学分制下的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年制下,教学的组织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按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被动地完成学业,同一个班级面对同一个教师,考试的内容、形式、评定成绩的方法相同,这就如同用同一个“模具”铸造相同的“产品”,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而学分制下,由于实施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和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同一课堂中的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班级和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兴趣不同,所以课程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考核的内容、方式也各异。对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如果学生通过自学考试或其他途径已经掌握,可选择免修或免考;对于考试不及格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补考或重修的方式获得该课目的学分。不同专业、不同学校间还可以进行学分互认。在学分制这种灵活的管理模式下的考核方式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二)多样性。在学分制下,学生获得了对学习的一种自主权,包括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等,这种自主权使学生的学习安排更具有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学分制下的考核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出发,从“传统教育”单一的知识继承性考试和“唯分数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进度,转向并采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多种考核方式。

二、我校教育考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命题不科学。一是注重课本知识。在考试内容上,现行的考试过于注重课本知识,注重教师平时上课的内容,而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少,导致一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考时投机取巧,侥幸作弊,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二是教考不分离。目前许多学校大部分课程考试仍是教考合一,即授课、考试、评卷有一人完成,这种模式在从教学到考试的过程中易产生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不规范因素。如自行命题增加了试卷的主观性,因选课带来危机而心理作祟向学生“泄露”“送分”,这既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考试的这种随意性反过来会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进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二)形式单一。高等师范学校里,虽然各种考核方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笔试、口试、论文、设计、实际操作等越来越多,但目前大部分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而其他的考核方式多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且所占比例不大。而闭卷考试只能考共性的东西,侧重考核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使考试成绩偶然性大。由于考试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来进行,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发挥,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这样的“高分低能”者最终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对学生技能的考核重视不足。高等师范学校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面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多年教学改革,高等师范学校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1。但多数学校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技能、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大大低于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而且考试操作方法不规范,命题及评分标准也不够科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缺少系统研究。

(四)考试的反馈功能得不到体现。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考试的反馈功能认识不足,把考试当成课程结束的标志。教师改完试卷,报完成绩,交了考试情况分析表就算完成了这次考试任务;教学管理部门也只是在考试时忙于组织考试,考试结束后又忙于催报成绩,关心多少人不及格,不及格的课程有哪些,多少人需要补考或重修等等,很少有人把考试结果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进行对照分析,对某个班级、某个专业、某些主干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学生在学习方面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以便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试对于学生仅起评定的作用,没能发挥其反馈功能。

三、适应学分制要求的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考试的实践思考

学分制下的考试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以便更有兴趣学习,进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能力,是让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和诊断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帮助、督促学生更快地进步。

(一)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考试是教学活动的延伸,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判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尺度,在目前应试教育占统治地位的国情下,建立一套完善考试制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励教师钻研业务,从而打造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把学校做大做强奠定雄厚的基础。相反,如果考试制度设计不完善,导致成绩失真,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由于考试制度的缺陷,考试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成绩而导致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失真,会造成安心教学、精明强干的教师考不过游手好闲、投机取巧的教师,这就助长了歪风邪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着发生变化,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跳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创造性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等师范学校学分制教育考试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二)革新考试方式,彰显考核的能效。改进考试方式和评价手段,建立多元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每个专业选择1-2门课程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开卷考试等考核评价方式。“一考两用”考核,即学生在校外学习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抵免自考相应课程;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即通过过程性学习考核,采用平时成绩30%与终结性考核成绩70%相结合方式评定成绩。同时要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体现考核的作用。学分制下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会出现部分学生选择考试容易通过的教师的现象。而实行教考分离,能有效遏制学生避难趋易的现象,保证考试的各观、公正,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三)多措并举,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实行学分制后,为了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课程的进度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试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课程考核应转向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四)众志成城,体现成绩评定规范化和科学化。评分时考试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定要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评分,才能有效地反映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如考查课:期末有集中考核的考查课,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 6:4的比例计算后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课堂纪律、出勤情况、作业、实训报告和平时测验。期末无集中考核的考查课,平时成绩为该门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考试课:纯理论课或课堂实训教学时数不超过课程总学时1/3的课程,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少于3次)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 30%和 70%的比例计算后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课堂实训教学时数超过课程总学时1/3 的课程,实训成绩单列,实训课的成绩可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四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分别为95、80、60、50,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实训次数计算出实训课的平均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20%、30%和50%的比例计算后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地有序进行。

(五)举一反三,重视考试结果分析。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此要抓住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而考试质量分析对教学过程起着反馈与调控作用,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分析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紧扣教材与结合实际,是否有科学性问题等。分析试题难易程度以及梯度层次的合理性。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是考量学生实际能力掌握程度和考试的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学生答题规范化程度分析、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分析、学生试卷中典型错误分析等。根据试题的分析和分析班级每位学生各试题的得分情况,全面反思日常教学中的得与失,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阶段的改进的对策与措施。

(六)苦练内功,加强考试管理机构的建设。推行学分制给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但是给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学分制有课程多、人数多、人员杂、弹性大灯特点,考试就因此存在批次多、标准多、灵活性灯特点。这就要求实现题库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最优化,必须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进行计算机管理必须做好3项工作:一是合理设计计算机管理题库软件系统;二是应对现有题库进行改造,使之与计算机管理题库相适应;三是应改变命题方式——将命制试卷改为命制题卡。因此,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必须较强考试管理部门的建设,或者设置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点,制定有关考试学科和专业、考试行分析和认定。

总之,随着高等师范学校学分制的实行,新的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经过一年多时间,已全的了初步成效。考试逐步成为评价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基本环节,考试的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和科学,学生改变了只啃书本的学习模式,从教材中走出来,多角度多方位地领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走向社会将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的改革才刚刚开始,考试管理的改革将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日渐完善。

[1]陈秀明,学分制的由来与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2).

[2]谭培文,廖和平.学分制语境中一人为本德教材建设与管理探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李标庆.学分制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1995(2).

[4] 刘桂英.我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5]李桦树.论学分制与高等教育改革[J].航海高教研究,1995(3).

[6]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the Pedagogical academy education tests the reform initially to search

Examin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Teachers Colleg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xam mode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analyses actuality and problem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speculates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xam mode in Teachers Colleges. The author wants to find the exact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modes of exams and test content which are geared to the credit system.

the credit system; Teachers Colleges; Examination; teaching reform.

夏立标(1976-),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宿迁高等师范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数学。

2009-12-22

猜你喜欢

师范学校学分制考试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高申作品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衡士玉美术作品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