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思考

2010-08-15谢冬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社团课外

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830)

大学生课外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思考

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830)

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来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分析与思考,旨在明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分析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理论运用能力,以及角色意识、正确的人格价值观与竞争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高校应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予以积极引导与经费支持。

大学生;课外锻炼;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人际关系

一、前言

大学体育的目标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从以往片面关注增强体质的生物性机能改善,到全面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协调发展。[1]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因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与身体健康和知识掌握状况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学校体育要注重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课外体育锻炼是进行身体运动的最简单、最普遍的形式。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将更直接、更主动地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遇到的各种情形,例如竞争与合作、冲突与包容、共处于避让、成功与失败等等,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不适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是一个个的个体,但人们又组成一定的关系,在相互之间要形成接触、联系、影响和作用,即进行相互的交往。事实上,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个体会形成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这就是人际关系。[2]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在规范的大学学习与生活中,出现轻微的社交不适应感是正常,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轻微的社交不适应又可称为一般性社交不适应,其表现主要有: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相处、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例如,有的大学生没有关系比较亲切的朋友,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有的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特点

1.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高校体育社团源于团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共同的需要,是自由、自发和自主的团体[3]。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传播的对象多,速度快,在同学中很容易被接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4]”由此可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都有种类众多的学生体育社团,类型各异,划分的标准各不相同,较为普遍认可的是以社团活动的主要项目和活动形式来进行划分。大致可以把学生体育社团划分为球类、技击类、健美舞蹈类、定向类、溜冰类和啦啦队等类别。

2.大学生课外锻炼主要组织的运作。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课外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俱乐部与体育运动协会等。这两种形式其本质一致,都是以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加入,都是会员制社团管理模式。有部分学校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定向设立的体育俱乐部(协会),其表现为成员稳定,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教师的指导力度强。高校体育社团以俱乐部(协会)的形式存在,其组织性、规范性,更有利于与社会的信息快速交流,更有利于其成员的社会化。

3.大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活动范围。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活动范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局限在学校内部,这种主要是以个别学生自发的、无组织性的自由锻炼为主;其次是立足于学校,参与校际、社会的体育活动,这种主要是学生体育社团,根据社团自身制定的运作规划,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财力支持。

四、大学校园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作用

1.直接参与运动,有利于大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由于体育锻炼的特殊性,每一个动作技术,都是在参与者的练习、沟通与实践中进行的。因此,时时存在对动作技术交流,处处存在相互练习中自我完善的沟通,同时还存在相互配合的默契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具有直观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是主动性沟通、注意力集中性沟通和信息充分性沟通的典型体现。大学生课外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身体语言是沟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是社交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大学生在课外锻炼中,可以从不同的身体姿势所代表的含义中,去理解对方的寓意,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向对方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所以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发展大学生的身体语言,使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不断地丰富交往手段与方式。

2.有组织的社团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角色意识。大学生的课外体育社团活动,体现了充分的民主意识。负责人的选择、参与某项活动与否,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勾通与交流加强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增强了学生与人开展良好交往的能力。对外对内的充分的民主性,也有助于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处理现代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能力,有助于组织成员更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在一个集体锻炼活动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并要求具有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大多数是有活动情景的,随着内容的交换,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参与的角色也在变换,职责也就有所不同,要做好每一个角色就必须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加强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责任、义务和规范的认识。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社团管理、活动,可以提升自身的角色认知感,并使得自己在完成角色任务时能够发挥特长为集体多做贡献。

3.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价值观与竞争意识。体育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规则和制度,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精神、体育意识等时时影响活动在其中的大学生,使学生的内部心境与外部环境达到协调统一,实现着文化的心理积淀[5]。竞争、进取的精神,向上、乐观的态度,真诚、和善的品格逐渐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踏入社会继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既要鼓励大学生勇于竞争,注重开拓进取,又要反对利己主义的残酷竞争;既要强调优胜劣汰,又要强调互相合作、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既要讲求目的的正当性,又要讲求方法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一个人要想在体育竞赛中取胜,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学会与他人合作,在规则允许下,全力争取优胜,这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课外体育锻炼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追求公平、公正地参与,大学生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这种特殊的规则效应,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遵守裁判,学会约束自我,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与他人竞争或协同。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自制能力,养成遵纪守法,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好习惯有着良好的作用。

4.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心与承受失败的能力。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宽容的心态。体育锻炼活动中,队友也许运动技术水平并不高,体育能力并不强,或在比赛中发挥失常,这就要求我们能宽容他们的不足,并能把这种宽容的心态迁移到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同时,在体育锻炼与竞赛中,胜负是常事,不断的参与竞赛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面临失败的承受力并培养对失败原因的分析能力。

5.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运用的能力。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竞赛运作,都需要相关方面的管理知识、竞赛裁判知识等。而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体育知识,正好需要一个平台来实践与运用,使得这些知识更掌握更牢固、更灵活。课外体育锻炼就是一个理想的理论运用平台。参加学校部门组织各级体育比赛与裁判工作,是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例子。另外,有组织的、有目的的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是加速了学生运用知识溶入社会的又一个重要平台。目前社会欢迎的是人文情怀浓厚,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动口又能动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的大学生;是能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应学习知识如何运用去解决问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与社会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强了知识的转化能力,加速学生运用知识溶入社会速度。

6.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与接纳自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活动中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由于大学生课外锻炼体育社团的成员组成是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竞技水平人群,所以活动中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同时,在面对运动技术水平差异,体育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学着去客观评价自我与加纳自我。

五、小结

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参与大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理论运用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价值观与竞争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与接纳自我。高校体育教育应将学生课外体育纳入课堂教学统筹,对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管理上的指导与经费上的支持,更好的完成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

[1]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2]邓树勋,陈小蓉.体育基础理论教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3]王贵生.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德育功能与发展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

[4]崔树林,穆益林,李永华,张波.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体育学刊,2008(11).

[5]刘建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谢冬兴(1979-),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主研方向:学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2010-01-23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社团课外
缤纷社团
小满课外班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沙漠里的精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文学社团简介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