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新视野

2010-08-15王海林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观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王海林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是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这一点已得到历史的验证,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隐性的精髓都集中在它的哲学思想。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这种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之源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它包含着一些基本的内容,这些内容简明而透彻地概括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在他的《资本论》和《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坚持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同时还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它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它与自然史的发展有着根本点的不同,因为它是由人组成的,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主导性存在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进行着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历史也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301这就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性的一面,又揭示出了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就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在这里,实践充当了一个沟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中介环节,实践在造就自然人化的同时,也使人进一步自然化。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生活在自然界之内,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的规律,否则自然界就会报复我们。所以必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科学的理论指南。它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观点、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及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观点直接启迪了当下科学的发展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路基础和思想之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联

首先,“第一要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因素的思想。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获得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要促使一个社会快速良性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生产力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3]9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大背景使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交替呈现的阶段。为解决好现阶段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才应运而生,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不管怎样,发展应放置首位,发展始终是目的。当然,生产力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前进的标志。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好我们的国计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观。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的发展最终要归结到人的发展之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最适合的了。”[4]在这个巨大的“联合体”中,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是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紧密联系着的。”[3]334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它所揭示的就是要把人民的需要、利益放在首位,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恰恰突显了这一点,且凸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再次,“全面、协调、可持续”与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思想相契合。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中内含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又引发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马克思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充分肯定了整体的观点、局部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这些原理中包含着在实现发展的同时要具备深刻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当代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实现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合理解决“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全面发展即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各地区、部门、领域的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做到五个统筹,使各个环节、方面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无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视野

科学发展观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上的,它在分析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被提出,同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当代最新发展理念的呈现,极大地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以全新的面貌和视角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不仅深化了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拓展了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更主要的还是给予了我们人深切的当代关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把几条主要的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如发展的全面性原则;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原则等)。这些原则表明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已被注入新的内容,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只有很好地遵循了这些原则,我们才能沉着应对并合理解决今后几十年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科学发展观已给我们的发展树立了准绳,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展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因为科学发展观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5]总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视野。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肖前,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731.

[5]张传开,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301.

猜你喜欢

观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观点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