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的人性——解读《金字塔》的人性观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戈尔丁奥利弗金字塔

余 欣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金字塔》(pyramid,1967)是著名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戈尔丁作品创作成熟时期发表的小说。作者以主人公奥利弗为主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我”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发生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奥利弗和少女依微之间充斥着欲望、仇恨却缺乏责任的交往;故事在主人公对依微的遐想中开始,在两人无望的擦肩而过中结束。第二个故事只是简单的闹剧,始于在牛津上学的奥利弗在参加剧团演出的滑稽排演,终结于主人公对于美好初恋的幻灭。第三个故事奥利弗中年回到家乡,在年轻时的钢琴老师庞丝墓前唤起对于往事的回忆,最终故事在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与亨利的道别中默默落幕。戈尔丁曾说过:“如果在二次大战前看见我,你会发现我是个理想主义者。……这场大战给予我们的启迪不是关于战争本身,或国家政治,或民族主义的弊病,而是关于人的本性。”[1](P425)

在那之后,戈尔丁的作品大多数是对于人性的讨论。《金字塔》所要表达的也正是戈尔丁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英国的一些评论家认为《金字塔》是英国当今最严肃,最具独创性,真正成熟的小说创作;称其是“作者处于巅峰时期的一部出色的小说。没有任何作家在一部小说里能够这么简洁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这么多东西。”[2](P3)笔者认为,其中“最严肃的”就是指其关于人性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金字塔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的体现探讨,研究戈尔丁关于人性异化的思想。

一、人性异化的根源——金字塔之象征意义

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帝王陵墓,仅以世界著名的胡夫金字塔为例,无论从建筑结构,建筑用料和使用的人力和财力来看,都不愧七大奇观之一。戈尔丁用堪称世界奇观的“金字塔”作为小说的标题,然而,文中却只字没有提到有关这座雄伟建筑及与其相关的描述,相反地,却在叙述平淡的生活和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这一对比不免引起关注。仔细阅读后,读者不难从其中看出端倪。研读《金字塔》的情节之后,一座生活的金字塔俨然见于眼前,抑或渗入读者的心中。因其旨在借助这一建筑来揭示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而将各个层面进行剖析,了解人性异化的根源。

对于戈尔丁人性思想的研究,首先要了解“金字塔”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其象征意义也就是人性异化的根源所在。

“金字塔”首先体现在了描述主人公成长的三个阶段中。从叙述顺序来看小说中主人公奥利弗的故事开始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年纪。在森严的社会制度的制约下,他的举止乃至想法都是小心翼翼的。从文中多次出现的“唯恐”[3](P380)一词我们可以窥见其内心的惊恍。这段描写代表的是金字塔的底端,是整个伟大建筑的奠基,结实而有力;当然,也犹如这个底端的构造和建成一样,相较于更高的地方也简单得多——这就是主人公年轻时的朴实和真诚。接下去随着心绪的浮动奥利弗渐渐进入复杂的大学时期,这个时期的奥利弗处于“金字塔”的中段,不是简单的底层,也非塔尖,此时此刻的奥利弗则需要“飞跃”和“蜕变”。与此同时,他的成大也印证了“长大是个困难的过程。”[3](P477)进入成熟的中年,这一时期奥利弗从年幼时对于庞丝的钦羡和感激转为了对她的可怜和鄙夷。在这里。他承认了所谓的“合理代价”,即爱可以用物质来交换。中年的奥利弗就是金字塔的塔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尽享“一览众山小”的滋味。在不同的年龄段,他的所有感想就代表他所处的金字塔的位置,而他的所有见闻就是这个位置可以带给他的一切关于生活的经历。

其次,从小说和社会现实意义来看,倘若戈尔丁笔下的庞丝的家是一个小金字塔,那他所处的现实社会就是一个大金字塔。应该说,小说中的庞丝是社会众多“庞丝”的代表。她一生未嫁,拥有丰厚的家产,爱好音乐的她却张扬跋扈。戈尔丁形容她的家“黑暗蹲伏在每个角落”,[3](P455)“幽暗的前厅”,[3](P458)“黑暗的,拐弯的楼梯”,[2](P458)这一系列的词语都让人联想到金字塔的神秘;而这一系列环境上的黑暗正是庞丝内心的阴暗的缩影。接下来,作者又提到镇上的女人们都“用窗帘把窗户封得密密实实”,就像人们无法预测在坚硬的石堆包围下的金字塔里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奥秘;戈尔丁笔下的人物是无法走入别人的,甚至自己内心的“金字塔”,去面对人性中布满阴霾的那一部分。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实社会这个大背景,当时的戈尔丁在经历了二战的动乱,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尤其是经济的匮乏带来的是更加沉重的精神上的塌陷,人们在无望,痛苦和彷徨中度日。“金字塔”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戈尔丁笔下的庞丝是文学中的虚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他要展示的人性是在遭受了生活苦难,不仅仅是物质苦难后的,更重要是精神上的折磨后的状态。

从社会地位和精神状态来说,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也能在金字塔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就社会地位来说,伊万,依微,威尔莫特上尉,庞丝小姐都是介乎于金字塔上方甚至顶端的人物。伊万可以去寄宿学校念书;依微的父亲是法警,生活也算是衣食无忧;威尔莫特上尉可以享受丰厚的抚恤金享受国家的福利;庞丝小姐成为镇上的第一个拥有汽车的人。这也像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富人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像“我”这样无法靠物质来吸引少女的穷人。然而,讽刺的是,精神上的富翁更是凤毛麟角。经济上居高临下的人物在精神上都成了穷光蛋;或者可以说,经济上的富裕需要付出代价。但终究,富有的人得到了惨淡的下场:伊万出了车祸,成了“我”感情上的手下败将;依微输了她的肉体和爱情;威尔莫特在战争中被炸弹毁了一只耳朵;庞丝也落了个人财两空,孤独终老的下场。戈尔丁在小说中将他们定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同时,也将他们长埋在了金字塔下。他们经济上的富足就像是被石子击打水面泛起的涟漪,但是之后的生活就是死水一潭。这样的叙述手法,即使人物在享受物质奢华的用时,内心的落寞和空虚也可见一斑。这里再一次体现了戈尔丁对于这样的人性持有的态度—就是他们可以拥有生活,但是却远离生活;他们带着精神枷锁,最终成了自己的奴隶。

英国著名文评家塞缪尔·约翰逊曾经在其杂文《金字塔》中提到“一位权力无边的国王,他的财富已经超出人所有真实的和虚幻的需要,却不得不通过建造金字塔求慰藉。纾解统治地位带来的厌倦和享乐的索然无味,通过观看千万人无谓地劳作、毫无目的地将一块石头垒到另一块上,静思生命的消损何其单调……”[4]戈尔丁笔下的“金字塔”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奢华背后的生活,也就如垒砌金字塔的石头一样,如果不是创造出奇迹,那便是没有色彩,没有感情的平凡。由上述可以看出戈尔丁的人性变化的根源在于三方面:本性的怯弱——对于人性中的善退避三舍,但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社会阴暗的一面;封闭的心灵——来自于对他人的怀疑和对自己的否定;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缺失——内心的空虚。戈尔丁在谈及人性时提出“血腥行动来自于恐惧和愚昧这两个魔鬼”。可见,暴力的根源即是人性的异化,而人性异化的根源来自心理。下面,笔者试从主人公奥利弗心理变化的表现解读,从而进一步研究关于小说中体现的戈尔丁人性思想的最终论断——人性本恶。

二、人性异化的本质——人性本恶

由于戈尔丁在《继承人》及《蝇王》等小说中关于揭露人性的描写,决定了他文学创作中以人性恶为基点的定向选择。根据戈尔丁小说的情节,笔者认为人性恶主要是由于对于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或者权利的欲望而产生的。叔本华在其人性哲学中认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说,如果别人对他有所妨碍的话,还要杀害别人。一切战争和战斗欲望,都是由此而来”。[5](P67)

在《金字塔》中,处于金字塔各个阶段的人物以不同的个性出现,这样的安排也更突显了戈尔丁对于不同人性造就及其形成原因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上节中提及的人性的异化从本质来看也就是戈尔丁最终所要揭露的“人性本恶”。正如以上所述,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鲜少用到有关杀斗的暴力字眼和描写,也几乎没有将任何一个人物彻底地推到极端的境地;但值得关注的是戈尔丁对于奥利弗内心变化的描写。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从可以自我约束向以自我欲望满足和实现为中心的转变,但深入地看,这就是一个人性丧失,堕落的过程,“人性本恶”贯穿其中。

在奥利弗的年轻时期,对于依微的迷恋和追求是这段故事的主线。刚刚开始他被依微所散发出的青春和活力吸引,但是他的爱是胆怯的。就在亨利要识破他对于依微的迷恋时,他的心情既难堪又害怕;此时的奥利弗受到社会等级和经济状况的制约,他深信要爱情就是要门当户对,所以他连默默的妄想都害怕被看穿。或者是碍于依微父亲的凶恶令他望而却步。但是从接下来发生的事件看,他对于依微的“爱”只是为了弥补无法得到自己的初恋艾茉妗的爱,依微只是个替身;因此,他也没有善待她;在占有了依微之后又担心她怀孕,在得知她并没有怀孕之后发出了由衷的表白——“感谢上帝。”[3](P477)再回头看看当初的奥利弗,相较于这个时候的奥利弗就是一个道德化的自我,行为和内心处处收敛,不敢越界;但慢慢的他决定改变成工于心计,善于外交的人。戈尔丁所塑造的人物当中,也不乏这样的角色——自我地认为要变得更加世故才可以去适应不同的环境,事实上是将自己原有的人性慢慢抹杀。当堕落的人性成为主流时,戈尔丁的“人性本恶”的观点也就成立了。因为无论小说之初的人物是否“善”,他终会有丧失人性的一天。回到小说中,第一个故事的结尾,奥利弗和依微在相遇时都承认自己被毁了,然而主人公接着也觉得被摧毁的感觉凌驾于愤怒之上,便给自己和依微都留了余地。作者在第一个故事当中也给人性留了余地,但是这片“余地”在人物的经历和成长中稍纵即逝。

接下来,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中,戈尔丁将人性慢慢推入深渊,迷失的人性或者在对于初恋的美好的破灭中,或者在对于亨利了解中渐行渐远。在第二个故事中,母亲与剧团主角克雷摩尔先生关于戏份问题的争执仅仅揭示了人性中贪婪,虚伪和自私自利的一面,主人公奥利弗做为看客,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情,轻描淡写将这一情景带过,这与其后特雷西酒后的话却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打击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时,在奥利弗精彩的表演之后听到的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其后听完特雷西评价艾茉妗的一席话之后仿佛听到的是无声的诅咒这一部分也形成了对比。尖锐的话语让奥利弗明白了两点,一是:“我们不敢提及的种种事物,以及我们遇不到的人们,还有我们称之为音乐的东西,统统都是一场骗局”;[3](P562)另外就是“对他们的剖析,是对我的灵魂的一种安慰”[3](P569)。这两点其实就是在说由于对生活的失望,抑或是生活中的不顺利带来的创伤而让人放弃自己原本热爱的东西,比如主人公原本深爱的音乐事业;自我解脱和救赎以及灵魂的安慰必须依靠对别人的唾弃和鄙夷来得到。这是不是一个好方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关于人性的思考。从这里同时也可以看出戈尔丁的人性本恶揭示了人性的堕落不仅仅是因为作恶,而是因为不知自己所为是恶。

故事的结尾,当中年的奥利弗走过庞丝小姐的老房子,回忆起年轻时亨利和庞丝小姐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为了生活成了庞丝的伴儿,也成了她的奴隶。奥利弗在思乡怀旧时也曾经在心中承认对于庞丝的爱只是逢场作戏:这是他心中短暂地对于自己人性堕落的认知和忏悔;小说的终结在他的自我认可的醒悟中结束。“我可以付出任何代价—在所不惜。……像亨利一样,除了一个合理的价钱,我不可能付出更多。”[3](P627)这里再一次承认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主人公依然笃定精神的空虚可以倚赖物质的满足填补。这样的结尾使小说的人性被彻底推入了谷底。没有流血牺牲,但是人性已死。这应该就是戈尔丁最后的观点——比起被鲜血覆盖的尸体,人性的死亡更加惨烈。虽然最后一个故事中,亨利才是真正需要被争论的对象,他的人性堕落是可以被承认的,但是比起亨利,戈尔丁给了奥利弗一个彻底的完全的堕落;在作者看来,奥利弗所展现的人性的恶在于明明知道恶而为之。

戈尔丁是个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人性论现实而又不媚俗。在《金字塔》中,他深刻揭示了人性异化的根源和本质;让利与欲的支配下,人性的最终扭曲。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是社会大舞台;上演的男欢女爱,追名逐利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看似草草收尾,却可以带来无尽的思考。戈尔丁本人在对《金字塔》进行评价时,借用了古埃及的一句箴言:“治民之道,以爱为本;心有爱则生,无爱则死。”[2](P2)其中的“爱”就是人性的善:一方面表现了戈尔丁对于人性善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失望。人性恶的生命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这就是戈尔丁对于这句箴言的理解。

戈尔丁笔下的人物人性的堕落是彻底的。戈尔丁认为“现代人的主要责任是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6](P67)只有这样,才不会自欺欺人,才能正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他正是要通过人们由于“人性本恶”的绝望重新燃起希望。《金字塔》的主题在嗟叹人性异化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

[1]王佐良,周钰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左自鸣.金字塔(序言)[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英]威廉·戈尔丁.左自鸣,译.金字塔[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4]彭阳辉.无望的生活——评威廉·戈尔丁的《金字塔》[J].深圳大学学报,2003,(4):90.

[5]叔本华.李成铭等译.叔本华人生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杨自伍.英国文化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戈尔丁奥利弗金字塔
“金字塔”
“雾都孤儿”奇遇记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上有座“金字塔”
神秘金字塔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奥利弗的伙伴们
少年的回声
性依存叙事曲
捕捉爱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