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惺《三国演义》评点的人物鉴赏模式

2010-08-15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品评评点三国演义

代 亮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钟惺评点三国演义》,原名《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刊刻年代晚于李卓吾而早于毛宗岗。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竟陵派”的领袖。钟惺关于《三国演义》的评点多是针对具体人物所发,小说主人公的性格、行为、思想、品格等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钟惺对照历史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分析品评,他的评点针对性强,善于辨析,语言精到,阐述深刻,是非界限分明,并能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钟惺对《三国演义》中人物评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他对人物的评价划分出不同的鉴赏模式。

一、人物评点的心理机制

1.受到传统英雄史观的影响,带有英雄崇拜的文化心理情结

传统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事由有“天赋才能”或代表神意的英雄创造的,英雄在消除灾乱、创建文明、缔造理想的社会秩序等重大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救世主。我国古代神话中,就有许多类似的形象出现,如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羿,治水的大禹,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遍百草的神农氏等等。虽然这些神话人物是远古人民的一种美好想象和心理寄托,但是,这种对有功于民、垂德于世的英雄的祭祀、崇拜,时间久了就内化为一种对英雄崇拜、向往的心理情结。受这种心理情结的影响,评点者在评点小说时,就会着重品评人物,并且自然而然地歌颂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和完美人格,有意无意地宣扬一种英雄观。

2.受到传统道德史观的影响,强调道德品性的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道德是影响人类社会兴衰治乱的重要因素。儒家总是强调“修身”,认为道德境界崇高的“仁”、“圣”,才是真正解决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评点者之所以集中品评人物,是因为这种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人物角色上,并用这一道德标准来关照、分析、评价文本中人物的活动,于是便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史观。

钟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喜欢读史书,曾对《史记》、《左传》等做过评点。这样对史的钻研经历,造就了钟惺远大的理想抱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坚持。封建的道德观念如忠孝仁义、因果轮回、崇诚尚智等便成了钟惺评价人物角色的重要标准,而且这一标准根深蒂固,无可超越。

3.评点人物作为寄托个人政治与人格理想的载体

封建文人无一不渴望理想的社会政治环境,理想的社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统治者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凝聚了乱世黎民美好政治理想的社会是圣君在位,贤臣辅佐,以仁德治天下的结果。所以,对于圣君,贤臣这些形象,评点者难免要集中眼光,集中笔墨,尽情美化,使之成为集各种仁善品质于一身的理想人物。

钟惺作为一位封建文人,他有着很高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但是,晚明的社会环境和种种原因使他在仕途上一再受到挫折,面对失败的现实,钟惺转而研究佛法,并且颇有建树。政治上的抑郁不得志,让他从对现实的关注转向逃避社会,仕途不顺畅让他心灰意冷。所以,在品评《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同时,钟惺还不知不觉联系自己的社会经历,同时将自身的政治抱负加诸在所品评的人物角色身上,使人物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自我的某些成分,使他自己的理想人格在所品评的人物角色身上实现。

4.通过有意识地树立人物形象,以实现作品的教化功能

作为一名封建文人,钟惺受到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及教化至上等文学观念的长期熏陶,他本身处于封建伦理纲常的范围之内,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在此影响下,他时刻想着敦教化、厚风俗、行劝惩,力争使评点能够有补世道人心,所以评点者多把笔墨集中在人物角色上,利用对人物道德性格、思想行为的品评从而树立正面形象供世人效仿,同时也极力揭露反面人物的缺点确定反面形象供世人唾弃鄙视,如因果轮回等来抑恶扬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敦教化,厚风俗,以求能够有利于民,所以小说评点集中在人物身上并且带有教化色彩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种教化作用的指引下,评点者往往会竭力塑造代表善恶的典型形象,用自己的衡量标准来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态度。

二、人物评点的鉴赏模式

钟惺集中评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在用封建道德观念衡量的同时,批评态度也尽量客观公正。钟惺对人物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联想式

联想式是指评点者以观赏者的身份积极介入和参与到文学作品中,在评点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联想,联系自己的社会经历以第三方的姿态进入角色,和文本中的角色互动而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某种审美愉快。钟惺是一名封建文人,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虽然在做官期间兢兢业业,为官廉洁,但他并没有太大的政治作为。尽管他内心渴望施展才华报效国家,但是由于卷入党争而遭人弹劾,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些曲折的经历对钟惺造成的影响在他的评点中有明显的体现。

“天生豪杰必于格外相赏。云长为马弓手,袁绍不能破格用之,竟同其弟拘牵俗见。……世态炎凉,谁识英雄?玄德兄弟当年落落,曹操暗以牛酒来慰,亦可谓具眼英雄者。”[1](P55)关羽大材小用,屈为马弓手,钟惺为其鸣不平,更为袁绍不重用关羽而忿忿,钟惺格外欣赏关羽,尤其认为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是完美的英雄形象。这样的英雄需要刮目相看、特别对待,得到明主重用,让其施展才华方是人尽其才。“世态炎凉,谁是英雄?”一声长叹,道出了钟惺心中不被重任,壮志难酬的苦闷。

在《三国演义》评点中明显可以看出,钟惺时刻流露对英雄的赞美并且有与书中英雄人物惺惺相惜之感。英雄人物如果不得重用而无用武之地,钟惺便慨然长叹;如果千里马巧遇伯乐,英雄得以施展才华,钟惺也会感同身受般欣喜若狂。以自身经历加诸在文本角色上,联系身世与书中英雄同悲同喜,钟惺就是这样在评点过程中不断联想自身,从而点评人物,评价人物品格的。

2.仰慕式

如果说关羽是钟惺非常欣赏的一个英雄,那么钟惺对诸葛亮的态度就不仅仅是欣赏,而是一种崇拜,在他眼里诸葛亮是如圣贤一般的楷模,让他为之钦佩,为之倾倒。“江东二乔,正仲谋、公瑾痛处。孔明指住痛楚下针,不由周郎不心酸发竖,的是针针见血妙手。”[1](P471)赞孔明做事针对性强,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更用“不由周郎不心酸发竖”侧面烘托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孔明早知三分,特令去放曹操。周瑜不识天时,苦要来争荆州,却把孙夫人弄假成真,白白送与玄德。其不及孔明,何止万里哉!”[1](P564)再一次用周瑜来衬托诸葛亮,说其不及诸葛亮不止万里,钟惺评点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诸葛亮的赞赏,当然这赞赏来自诸葛亮过人的智谋。在评点中,可以看出钟惺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尊敬,更是多处着笔把诸葛亮和周瑜进行比较,用周瑜的狼狈和气急败坏来反衬诸葛亮的过人智谋以及信手拈来成竹在胸的气度,使钟惺为之折服。

再如“先主托孤其实不欺,即稍顿恳者,亦自感动,况忠诚如孔明乎!宜其有以报知遇之恩也。孔明观鱼不出,早将神机妙算,俱已办却。大抵善干事者,深谋远虑,断不浅露如此。”[1](P888)诸葛亮的智谋使得强弱易位,扭败为功,因祸得福,转危为安,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的壮剧,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在钟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钟惺对诸葛亮的态度已经不止是欣赏,而是信仰和崇拜,诸葛亮是完美的,钟惺在信仰和崇拜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尚智理想。

3.讽刺式

评点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本中人物会产生反对情绪,导致评点者与文本人物的隔离,疏远,对立,破裂或失望等等。《三国演义》评点中,钟惺对不符合其衡量标准的人揭露,鞭笞,甚至嘲笑。“督邮不识刘县尉,妆威作势,打也该打,杀也该杀,翼德鞭他二百,为天下万世吐气。”[1](P22)钟惺这一评点淋漓尽致借张飞的鞭出了心中恶气同时也鞭笞了小人的丑恶嘴脸,更用“为天下万世吐气”这么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督邮这种小人的极度厌恶之情。

曹操是钟惺着重评点的一个角色,对曹操的评点着笔颇多,但多是针对其奸诈狡猾,善耍心机诡计,而且心狠手辣,钟惺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曹操这样的人能够得到报应的。“本初不听许攸之言,其败宜也。孟德步步奸雄,私书尽焚。彼正欲用人,故假作大肚肠,以安将士。此正老瞒大奸处,非真大量也。”[1](P322)书中评点多处提到曹操都直呼其小名作“老瞒”,钟惺用这种直呼其小名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曹操的讨厌和轻视。

钟惺在评点中,对许多人物都是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的,这只要是因为钟惺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忠孝仁义,行善积德,以德报怨等儒家思想来作为衡量人物的标准。

三、人物评点的现实意义

作为评点家,钟惺首先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面对《三国演义》,他不需要强调自己的评点家身份,也不需要故意“忘记”自身的文学修养而降低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扮演者,而只要按照其本身的主体性去阅读、体验、感受、顿悟,感到什么就写下什么,悟出什么就评点什么,自由洒脱,不拘规则。钟惺的评点以文本为基础,一方面,他把自己放置在批评家的立场从一定高度审视作品,对作品进行阐释和品评,从而对读者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他更重视把自己置于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看待作品,欣赏作品,与其他读者交流对话,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1.有利于塑造小说的人物形象

钟惺的《三国演义》评点主要以人物塑造为主,他的评点或评人物相貌,或评人物语言,或评人物行为,或评人物举止,终归是回到塑造人物的性格上。所以,这部分在评点中着笔最多,分量最重,价值也最高。

钟惺的评点不断丰富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也不断揭露反面人物的奸狡本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评点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读者,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使评点者有意无意地传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使自己的道德标准得到发扬。正面的形象让世人效仿,而反面的形象则供读者来唾弃,借此来达到敦教化,厚风俗,行劝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乐趣

钟惺的评点寻出了书中的人物智慧,引导读者把目光集中在人物特质上,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乐趣,活跃了读者的思维,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理解作品和获得美感享受的过程。

钟惺的评点以文本为基础,贯穿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个人经历,所以往往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在语言上也是自由活泼,通俗明了,贴近生活,言简意赅。而且钟惺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特点,发现细节,所以一针见血,言之有物的评论对其他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在读者那里评点和文本已经逐渐融为一体,以不可分割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自然而然就接受了钟惺的评点文字,从通俗有趣的评点中就已经获得了审美感受并且产生强大共鸣。

3.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层次

作为一名封建文人,钟惺受到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及教化之上文学观念的长期熏陶,他本身处于封建伦理纲常的范围之内,具有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所以小说评点多集中在褒扬英雄,鞭笞奸雄上。这样就利用评点传达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评点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钟惺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特质,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到评点者本身的独特魅力。

实际上,钟惺在作一己之顿悟式批评时,他就已经代表了一部分读者的态度。钟惺的评点有随感式、直观顿悟式,也有感觉印象,又有理智判断,往往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其对人物的品评判断是一种综合性的感悟与体验,他的评点作为读者阅读文本的伴随,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丰富有趣。他的评点对于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大有益处,不仅推进了读者阅读层次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读者的艺术敏感性和感悟力。

[1]钟惺.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品评评点三国演义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书评点讯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