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概念在古希腊的哲学性运用及其特点

2010-08-15刘林鹰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用处苏格拉底用法

刘林鹰

(怀化学院政法系,湖南怀化418008)

当代学者一般认为,使“价值”真正成为哲学概念的是19世纪后期的两位德国哲学家:洛采和尼采。

而本文的探讨结论是,价值在古希腊已经是被一般性使用的哲学概念,而且苏格拉底新创了其形而上学用法。这个考辩结论把哲学价值概念的历史推前了二千多年,可以推进价值哲学的研究,更新一些相关认识。

一、哲学价值概念生成于19世纪后期之论已是流行看法

价值作为哲学概念 (或概念的集合),起源于何时?国际上比较有名的价值学著作对此似乎没有探讨,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60年代委托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主编的、初版于1978年的《哲学主要趋向》的一个说法受到了重视:“众所周知,价值 (value)这个词本身来自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他们把价值理解为‘效用’据以比较和交换的尺度。尼采把这个概念一般化了,用它来指一切与由意志产生的评价的对应词”[1](P438)。江畅主编的《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是价值哲学史领域的主要的作品,它综合了两种看法,并被一些相关作品继承:“在19世纪中叶以前,‘价值’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非哲学概念。使‘价值’真正成为哲学概念的是19世纪后期的两位德国哲学家:洛采和尼采”[2](P20)。万俊人、特别是江畅的作品是价值学史学领域的开拓性优秀作品,成为认识者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些作品谈历史上的“价值观”却不见价值概念,哲学地谈论价值问题认识史的文字一般都从19世纪后期文德尔班、李凯尔特、梅农、韦伯开始,似乎对哲学性价值概念的最初认识就大体是主观主义的。

二、价值和确认价值作为哲学概念存在的标准

1.价值

价值一词在古汉语中表示“价格值得”,其现代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存在是清末以来翻译、学习、使用的产物。价值,杜亚泉1929年出版的用作高级中学教材、影响很大的《人生哲学》之人生价值部分认为行为的价值在于符合究极的目的;价值,张东荪《价值哲学》 (1933年)解释为事物满足人的必然需要,《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和后续增补版都列出两个义项,一为“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二为“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李连科、李德顺、王玉木梁等很多人的研究形成了价值学的繁荣形势,得到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是,哲学性价值或一般的日常用法 (不等于某些学术语境)中的价值就是指对象对主体的 (正向)作用 (效用、用处)即满足某种需要,相同或同类认识也是现行哲学教材的看法。价值,常被等同于使用价值,但使用类的只是先于而非包括降用类的;马克思说:“价值……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3](P326)。(广义的)使用价值就是使用品的用处;用处不等于有用,还有用处大等即使人愉快等,“或”字可以表示“即是”也可以表示“和”。因此,表达用处含义的词语,还不是汉语中的价值概念,还要“对主体或主体的需要”这一条件,例如阳光对植物有用但不是有价值。

无论“价值”的用法有多少,“对象对主体的用处”这种主体性的二级作用类型是其根本的含义,各民族价值概念的共同点从而可译性就在这里。否则,某个词如何能译为汉语的价值概念?用处、效果、重要、宝贵等词为什么不译为价值呢?强译则要加引号。本文的价值一词加引号,有时表示提及,有时表示汉语的价值一词不能严格地对译对方词语的含义,“价值概念”这一组合中的价值一词加引号则只是表示后一种情况;引号加引号,则是这两种情况的综合。此外,概念是具有共同指称的义项,单词就是概念或其集合,本文的“概念”有时指其集合。

2.确认价值作为哲学概念存在的标准

哲学是对领域性或全面性世界的以非确定性看法为主要构成部分的 (一旦确定性部分为主则胚胎脱离母体而独立为新生科学)总的 (广普的和根本的)观点,哲学概念是具有总观性 (普观性或根观性)的概念。学者们通常所言“价值”作为哲学概念,是指普观的横向角度的“价值”的用法一般化。这个一般性如何确认呢?“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指一即普遍,与特殊相交叉,二指绝大多数,与特殊相隔离:纵横不同,应指前者。价值概念通常用于经济、政治、社群、伦理、审美、认识、宗教、生理、心理、人生等领域。作为一般用法的认定,应当是超出了一个领域即可,还是要横跨多个领域?当然要横跨多个领域,这才证明它有扩延的抽象的涵盖能力。如果仅仅是局限于第二领域,还难以言一般性;但如果是在第二领域使用,而其背景含义有一般性,就应该认为是一般性概念,例如,利益这个词是个普遍性概念,在某一领域的使用不会使人认为它仅仅是此领域的词。如何确认背景含义呢?这就要考察它在民族语言中是否使用于多个领域。这里的标准有强弱不同的多个级差。弱标准包括两个小标准:使用于三个领域并且跨越功利的和超功利的,就可以认为其背景含义有一般性。《哲学主要趋向》也没有运用强标准,仅仅记得尼采的名言“重估一切价值”,没有考察尼采此言“价值”的所指及“一切”的实际范围。不能用强标准,因为它没有可行性,因为哲学的领域是发展的,最大普遍性只存在于哲学终结之时,主体应否包括植物还是个问题。

此外,如果价值作为类似于形而上学概念来使用,则是一种根观性哲学概念。

三、“价值”概念在古希腊的哲学化使用及其特点

1.哲学化使用及非经济类用法占主流

古希腊价值概念的哲学化使用表现在普遍性和形而上学性。

1)普遍性使用,日常语境中广泛地指称特定类型的用处。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价值概念,而且对它用得比较多:财富的价值,水的 (极端地有)价值,朋友的价值,言谈的价值,知识的价值,还提出了自制等优 (质)性即所谓“德性”的价值:“自制是人的一个光荣而有价值的美德”[4](P32)。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谈过货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5](P104),地位、名望的价值[5](P105)等;《政治学》谈过货物、政体等的价值:“有些政体的真正价值虽确实较高,但某些城邦因顾及它们内部的情况,却不宜采用”[6](P209)。可见,在希腊城邦世界的晚期,价值概念在经济、政治、社群、认识、审美、宗教、人生本身等领域都有运用,多领域而且功、虚兼备,是个普遍性哲学概念。

而且,运用“价值”概念的话语,大多数不是谈经济现象。

2)苏格拉底的人生价值观——有激情化形而上学的高端型用法

长期存在的奴隶市场早已表现了人的市场性价值现象,也突出了人的普通性价值问题,一般认为,人生价值是为他的,诗人欧里庇德斯谈过做人的价值:“做人还有什么比这更无价值!那些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我们尊敬为有用的人”[7](P178)。游手好闲者与勤于公务者的对比显示,人们一般是把人生价值归指于有用于他人。

但苏格拉底的人生价值观与之区别很大,是形而上学的。其形上性表现在神学性、理念性、宇宙论目的主义性。

一是神学性,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生价值的神学维度——把原则性“神义” (神的公义性,神能恰当地区分和赏罚人际的善恶)当作人生价值的必要项目:“如果恶人的祭物反倒比善人所献的祭物更蒙神的悦纳,对人来说,人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4](P23)。这里的人生比较于祭物,价值都是对于神这个主体。“对人来说”就是谈论人而非谈论祭物,不是指人生“用于”人。

二是理念主义性,柏拉图版本的异人型苏格拉底持超世俗的理念主义的“理”想型或“至想”型的人生价值观。

“每天探讨优秀性及相关问题,于人是一种至好,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8]。这里,苏格拉底的特色是异于普通人的价值观,认为人生价值是以某类标准性观念为依据的评价的产物,但评价者——省察 (考查)者不是普通私人和世俗公众,而是某种类似苏格拉底这样的超人级公众人物(他常年累月爱好省察他人,得罪很多人,被起诉,他自辩自己行为的价值性正当性)。人生有价值也是指为他性的用处,不是为己性的;是理念主义视野里的某种很好或至好,不是指普通生活和一般的活得好。

这样,价值一词在人生观领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高端型的新用法。

《申辩》里价值一词出现得少,还有其它的激情型高端型用法:“公民们,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他的神谕的用意是说:‘人的智慧价值不大,甚至根本毫无价值’,‘凡人哪,你们中间那个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是最智慧的,他承认自己在智慧方面实际上毫无价值’”[9](P32)。这里的价值是纵向相对于神眼而言的,是某种理念主义视角下的评价化的“价值”。

苏格拉底的这种偏爱型用法在思维层次上具有某种理念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这种“价值”超越了感性层面,达到了很虚玄的地步,因此也难以确定其具体指称。

三是,这种“价值”的间接依据是苏格拉底发明的宇宙论目的主义之目的序列论,这种“价值”观就是宇宙论目的主义之“价值”观,把超世俗价值看成高级价值,使世俗价值相对来说显示为“无”。

应当说明,价值一词在古希腊,几乎是普通型用法,个性化的激情型高端型用法是偶尔现象。但几种柏拉图主义影响和主导欧洲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二千多年,这种偏爱型高端型用法自然很有影响。

价值一词的高端型用法——价值指某种人生理想、理念,恰恰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一语的价值之用法,它不是指客观价值,而是指一种评价化了的主观价值、严格地说是价值观——《哲学主要趋向》所谓“尼采把这个概念一般化了,用它来指一切与由意志产生的评价的对应词”,部分是对的,但重估一切价值一语的价值,没有涵盖前评价级的价值,不能说是代表了价值之一般性用法。

因此,不能说“尼采把这个概念一般化了”,相反,它的用法很特别——尼采没有给它新创用法,只是在一个旧用法基础上提出了非基督教式的新观念而已——只是重估而已。

2.特点

1)先讨论词源学问题

古希腊的价值概念是 axia(αξια), 奥本的《评价 (一般价值论导论)》 (1906年)一书据此而创立了axiology一词表示多语言区的价值学。

Axia一词的最先用法或一级词源学用法是否在市场领域,很难考证。但我们重视的是哲学化使用的渊源,这样就可以把前哲学化用法称为二级词源学用法。Axia一词在二级词源学意义上,是否是最先运用于市场领域,运用于其它领域则是类似化或“比喻”的产物?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云:“如果你认为你的谈论有任何价值的话,你就一定也会要求人们付予适当的代价”[4](P37),“他劝勉听者进行自我检查,看看自己对于朋友究竟有多大价值……朋友是不是也象奴隶一样,有其固定价值……是不是正象奴隶有一定的价值一样,朋友也有其一定价值”[4](P62),“如果把朋友和所有其他的财富比较起来,一个好朋友岂不是更有价值吗?”[4](P61)这里,存在类化现象:从市场物品的价值到一切财富的价值、到言谈的代价和新的价值,从奴隶这种特殊人们的市场价值到朋友等一般人的非市场价值。虽然严格地说这只是比较,但也显示价值概念使用的主要领域是财富现象;苏格拉底的理想型价值概念不是类似化的产物,但其用法过于另类,对考察一般用法,参考意义不大。

经济价值包括财货的价值与价钱的价值。《尼科马可伦理学》论“公正”和《政治学》第一卷第九章都谈过货币的起源,认为钱币是财货价值的计量单位,如果人们改信另一种钱币,则原行钱币因买不到任何生活必需品而失去价值。钱币失去价值,说明亚氏的价值概念包括货币的价值和财货的价值,不限于财货;报废的钱币失去价值就是失去用处,报废即无用,因此他的价值概念指的就是某种用处。

希腊人最初创立价值概念可能仅仅是以之指称财货等的经济价值,但从希腊晚期概念使用的广度和形而上学私人用法的出现看,离开哲学化运用的前期已经很久了,故难以确切地考证Axia的二级词源学指称;但可以大体上认明的是,Axia的二级词源学之指称或其一般指称,是财富现象里的某种用处。

2)几个特点

Axia指称或一般指称财富现象里的某种用处,由此衍生出希腊哲学化价值概念的几个特点:

一是,价值是能够要求享用者付出代价的,或价值是与代价相关的,当然,这里的价值和代价都是广义的,不限于市场交易领域。“苏格拉底”所云“如果你认为你的谈论有任何价值的话,你就一定也会要求人们付予适当的代价”,显示了这一情况。

二是,由此而来,价值概念使用的宽度区域局限于外在事物,或限于外在事物与主体的关系。希腊人谈价值,没有涉及自我的构件对自我的关系,即没有涉及主体的构件与主体的关系。

三是,与此相关,价值是被关心的一类利好现象。财富价值的交换性显示着其被关心性;财富价值的背景是关心,不被关心的是没有“代价”现象的,不会进入交换领域。这种被关心性很可能是苏格拉底人生价值观里价值一词之激情化高端型用法的产生前提。

概念使用的局限性是概念哲学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与后世特别是今日的泛义式哲学价值概念相比,价值概念哲学化使用之希腊阶段的这几个特点,是值得注意的。

[1]保罗·利科.李幼蒸等译.哲学主要趋向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江畅.现代西方价值哲学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色诺芬.吴永泉译.回忆苏格拉底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欧里庇德斯,残篇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柏拉图.申辩篇.38a,O.C.T[M].Oxford,1995.

[9]王太庆.《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篇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用处苏格拉底用法
用处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拼音用处大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作”与“做”的用法
写话用处多多
无用的用处
特殊用法
苏格拉底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