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恽南田画学散论

2010-08-15季益武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画学四王逸品

季益武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恽南田画学散论

季益武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南田画学,博大精深,承上启下。他的境界论绘画美学思想既是对清之前中国艺术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对他之后的清一代绘画思想有深远影响,他的唾斥“摹古”,推崇“情”、“意”,“静、净”为尚,追求“高逸”的画学理论,他那流荡的气韵、荒寒的境界、神气的标准、高逸的韵味的山水画境界,对后来清画家的山水品格影响深远!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受庄子影响之巨之深,中国古代画家中恐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庄子的艺术精神,融入了恽氏的血脉,化入了恽氏的画魂。

恽南田;绘画;画论

恽南田,江苏常州人,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叙,号南田,又号东园生、瓯香散人、白云外史等。他是清初“六大家”之一,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合称“四王吴恽”。[1]南田是常州画派代表人物,花鸟画有极高的造诣。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画跋和心得,主要收录在《南田画论中》,清人对这部著作评价甚高,“绝妙古今,更不能替一辞矣”。[2]让我们一起再欣赏这位大家的绝妙古今吧!

一、唾斥“摹古”、狂傲不羁

提及南田画学,必先涉及南田在“法、古”问题上的独树一帜。清初画坛摹古气息浓厚,主要是以“四王”为代表,王时敏语,“一木一石皆有所本”。南田与当时的摹古派“四王”关系颇密切,在很多方面却与王时敏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在“仿古”和“反法”上,他却持有和“四王”全然不同的看法。“四王”是“守法派”、“仿古派”,而南田是“反法派”,他对当时声势浩大的文、沈和云间画派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瓯香馆集》中,有一段他对“四王”们动辄仿某家、仿某法深恶痛绝的阐述:“自文沈创兴,遗落笔墨,而笔墨之法亡;云间崛起,研精笔墨,而笔墨之法亦亡。何则?衍其流者亡其故。渐靡滥觞,不可使知之矣。墨工椠人,研丹调青,且不识绢素为何物,涂垩浪藉,辄侈口曰:仿某家,曰:学某法。某所矜,剩唾也;其所宝,涤溺也;其所向,垢滓也 。举世贸贸莫镜其非。耳食之徒,又建鼓而趋之,遂使龌鹾贱工亦往往参入室之誉。盖郑声作,而大雅之音亡;骏骨不来,而鼠璞宝矣。嗟呼,又岂独绘事然哉。”[3]他的这段话稍早于石涛的《话语录》,对其有明显的影响。他认为刻意摹古只能在笔墨技巧上寻得一鳞半爪,师法自然才是画中通衢。“出入风雨,卷舒苍翠,走造化于笔端,可以晒洪谷,笑范宽,醉骂马远诸人矣。”南田此言不免狂傲不羁,但也颇具气魄,南田自认,“作画须优如古人法度中”,然“对之将移我情”,虽也学前人画,其“意”乃自得。

二、移我之“情”、“意”乃自得

南田作画论画十分强调“情”和“意”。

首先,我们来看看“意”的鲜明表现,这在《南田画跋》中处处可见。“草草游行,颇得自在,因念今时六法,未必如人,而意则南田不让也。”可见南田自视作画“意”胜于人。他曾说过“树师营丘,石壁的华源,至象外之意,则东园生得之心匠尔。”作画只不过是借李成的树、范宽的石壁以寄托自己的“意”而已。学古不泥古,师古要得法,不在笔墨,要“脱去町畦”,“洗发新趣”,象倪云林、黄公望那样“其用古也,全以己意而化之”。古人的摹本只不过是自己移情的媒介,借古意抒己意,南田论画提到的“意”特别之多。题 《雪图》:“偶论画雪,须得寒凝凌兢大意”。《春烟图》:“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思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为之……”。《题画秋海棠》中:“画秋海棠,不难于绰约妖冶可怜只态,而难于矫拔有挺立意,惟能挺立而绰约,妖冶以为容,斯可以悦美人之贞而极丽者。于是制图,窃比宋玉之赋东家子,司马相如之赋美人也”。其“意”而论,多不胜举。

南田在作画、论画两方面都强调“情”的作用:“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明确提出了 “作画在摄情”的原则,为清初寡情鲜爱的形式主义画风痛下了针砭。南田的“情”既有着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也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正如他所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墨丝粉,皆清泪也”,这就是“摄情”,只有作画者以情入画,鉴者才能通而生情。也正如郑板桥所说的“墨点无多泪自多”一样,不仅仅是所谓闲情逸致能概括,而是融入了作画者发自肺腑的真挚纯粹的情感的。

作画表现出的是心境、情怀和修养,董其昌《秋山高士图》题诗云:“……谁知简远高人意,一一毫端百卷书。”每一笔端中都流溢出画家胸中百卷书的修养。所以,南田也记:“气韵藏于笔墨,笔墨却成气韵”。他在《菊花图》题曰:“将与(菊)寒暑卧游一室,如南华真人(庄子)化蝶时也。”他把菊视为自己的化身,这是庄子谓之的“物化”。因此,画菊是在画自己的心和思、意和情。

三、“繁、简”而论、“静、净”为尚

在论画之“简”问题上,南田的画论尤其引人深思,他的画继承了元人简淡的风格,他说:“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阐释了简淡的笔墨和幽深的意境之间的关系。清王翚在《题恽格山水间》中说:“元人一派简淡荒率,真得象外之趣,无一点尘俗风味,绝非工人所知”。[4]南田说作画在无笔墨处“用意最微”,非常推崇倪云林的“简”,而对王蒙画面“经营”过密的做法颇为不满。他说:“云林画天真淡简,一木一石,自有干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中国画的博大就在于“摄万象于一角”、“无画之处借成妙境”。尺幅之中尽写千里之景,南田曾引苏轼语:“数尺之竹,而有寻丈之势。”这也是南田深受道家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唯道集虚”和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宗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宗白华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哀弦急管,声情并集,这是何等繁富热闹的音乐,不料能在元人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中体会出来,真是不可思议。元人造诣之高和南田体会之深却显示出中国艺术境界的最高成就。”[5]但繁与简不能凭一而论,需繁而简,则意抒不能尽,需简而繁,则令人倦怠。画患不能简,尤患其可以不繁而必使之繁,繁简得当,适人与笔之情,皆是好画。”南田也说:“高逸一种,不必以笔墨繁简论。如于越之六千君子,田横之五百壮士,东汉之顾厨,俊及,岂厌其多?如披裘公,人不知其姓名,夷、叔独行西山,维摩诘卧毗耶,惟设一塌,岂厌其少。双凫乘雁之集海滨,不可以笔墨繁简论也。”比喻之贴切,文辞之优美,论理之透彻,南田至也。

“云西笔意静、净,真逸品也,山谷论文云:‘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静净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涪翁(山谷)评文,吾以评画。”[3]南田在《画跋》中认真提出了“静、净”的美学标准,即是自身对绘画艺术的终极要求。南田和清许多画家用笔用墨用色都十分讲究“净”,净则清,清则有“静”。 但“静、净”并非南田一人所主,虚静的心态是庄子艺术精神的重要表现,南田受庄子虚静说影响十分明显。他有一段题跋云:“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其意安在?无公天机幽妙,倘能于所谓静者,深者得意焉,便足驾黄,王而上矣。”可见南田自识如在意境的“远深”上下功夫,便可望超过元末四家的黄公望和王蒙。南田的王石谷两人曾有过评曰:“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天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前面在论述摹古的问题上,二人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但在对“静”的感悟上,二人如有同感,可见清人对静气的强调。

四、追求逸格、师法造化

南田追求逸格,师法造化是毋庸质疑的,在南田画论中,对于逸格和师法造化的论述也有大量的追求和体现。前面讲到繁简问题时,就提到“高逸一种,不必以笔墨繁简论……”还有“高逸一派,如盅书鸟迹,无意为佳,所谓脱尘境而与天游,不可以笔墨畦径观也。”对于逸格的论述,最早可见于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黄休复将蜀之画人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和能格”。将逸格列为诸格之首,境界最高。他写道:“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之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倪云林也曾云:作画不过胸中意气耳……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然南田,云林之知音也,颇解云林高士胸中之逸气,“士气逸品”自然 “脱尽纵横习气”,“不入俗目”。南田要求天真,“无意为之”,求逸格,成逸品,南田山水画成就亦非时下之论识也。

南田在“求逸格,成逸品”的历程中对“高逸”的淡然成述也是随处可见的。无论在其画,还是在其文均有所指。无论得其古,还是感其己,也都有所文。南田所谓“逸品”:“纯是天真,非拟议可致,乃为逸品。当其马也豪点墨,曲折生趣自变,千古不能加,即万壑千涯,穷工极研,有所不屑,此正倪迂所谓写逸气也”。另南田论“逸”承元明高士一路而自有变化且自成面目。”在画分四格之上,“逸”有简、淡、清、远之分,南田论“逸”,由香山翁处得之,“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以逸气论云林之画格,“倪迂画竹不似竹,言画竹当有逸气也。”[6]可见,似与不似之间方臻逸境。

说到作画追求自然天趣,南田还主张师法自然造化,这也是他一如既往地追求淡雅逸趣、自然天成的体现。他写道“作画当师造化,故称天闲万马”;“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能臻妙,必进而师抚造化,庶几极妍尽而大雅之宗。”“溟搜未许俗人知,消遣闲愁放笔时;最是淋漓残沈际,直将天地作吾师。”因师法自然造化,南田画作更显淡雅自然,天真逸趣。

结语

南田画论,还有很多理论,也颇具价值。“学晞古似晞古,而晞古不必传。学晞古不必晞古,而真晞古乃传”;“恨我不见古人,又恨古人不见我,视天下画家者流,何啻相去万里”……南田画学,非一时可读尽,隔世相望,更待后人再读、再论、再品也!

[1][清]恽寿平.瓯香馆集(丛书集成初编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故宫周刊[J].故宫博物院主办,1931,(84)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高逸清.试论中国古代“逸”山水画之境象[J].美术研究,2002,(1)

J203

A

1009-9530(2010)06-0084-02

2010-08-23

季益武(1979-),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画学四王逸品
群星璀璨时
——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浅谈紫砂作品“逸品提梁壶”的创作
清初“四王”的摹古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