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和平稳性

2010-08-15曾云莺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耻感实效性道德

曾云莺,潘 健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和平稳性

曾云莺,潘 健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耻感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是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耻感具有普遍性、内隐性、无限性、潜移默化性,对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与道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对耻感的淡化越发明显,表现为道德的认知和行为偏离等问题。从个体和集体两个维度,探讨耻感教育的平衡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耻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耻感教育;实效性;平衡稳定性

一、耻感的内涵与特点

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1]。人的羞耻感一般分肉体和精神两种。它是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自我感觉方式。无论哪种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父母、老师、社会给予一以贯之的教育,形成对不良行为的羞耻感、厌恶感、窘迫感,对自己不良言行产生的羞愧感及由此而逐渐养成的自我监督自我调控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和表现在外的道德行为。

简而言之,羞耻感主要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的情绪体验。道德耻德,即个体逾越道德底线,依据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做出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心理体验。当一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与某一社会道德准则不符合时就会感到羞耻。其外部表情为脸红、流泪等,内在情绪体验为窘迫、无地自容,甚至强烈的自责、自谴等。羞耻感是一积极的心理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是个体自我教育的起点。

作为道德道德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耻感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一)普遍性

即每个人都受某种程度的廉耻感调节作用所制约。若一个人真的没有廉耻感,他就会为获得食、性、衣、住、行之需求的满足与他人进行无羞无止的争斗,什么坏事都可能于得出来,人类社会大概也就会沦为动物世界了。所以,耻感是维系人类社会秩序并促进文明发展的最起码的心理条件。正确的耻感越得到普遍而高度的发展,社会文明越能得到高度发展。

(二)内隐性

所谓内隐,是说耻感对人具有的普遍而巨大的约束作用并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孔子曰:“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社会上的行为规范、政法法规,只有在人的廉耻感的基础上实施才可能有效发挥约束作用,因为耻感是人的行为发生或维持的根本动力之一。任何道德意识和规范都只有通过教育内化为耻感才能真正变为人自身的内在行为准则;也只有如此,人才不是靠他律,、即外在强制力约束自己,而是靠这种内在力量所形成的自觉性、自制性来发动自己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的错误行为。

(三)无限性

即耻感对人的调节作用具有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一切约束或监督人的外部因素,都是在一定的时问或空间里生效的。例如,文明监督岗总不能无时无处跟踪人的行动。而人的耻感一经形成,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永不下岗的文明行为监督岗哨,超越时空,时时处处发挥着调节作用,可使人“慎独”。

(四)潜移默化性

耻感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具有不知不觉发生有效的调节。耻感的作用对人似一种无声的命令,驱使人乐于廉洁从事,尽职尽责。它驱使人从内心里白动痛斥白己,并有效地制止白己的错误行为,做出高尚或者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如人民勤务员雷锋、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等英雄模范无时不在激励着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也是人们心目中存在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心理基础。

由此可见,耻感是一种潜藏于每一个人心底的情感,它是道德心理形成的基础,因而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二、耻感教育的道德价值

“耻”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核心部分,一直以来是最重要的德目之一。“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2]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管子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理论层面来说,耻是道德之本。知荣能有所为,知耻则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现实情况来说,目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等不道德的丑行是网络道德失范;骗取学术共同体和社会的承认而出现的伪造和剽窃行为是学术道德失范;权力寻租、贪污腐化、渎职等行为为行政道德失范等等。在大学生群体中,这些现象都有所体现。网络盗版、抄袭论文、考试作弊、学生干部滥用职权等道德失范行为在校园中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道德失范的现象背后是耻感缺失,因此耻感教育已迫在眉睫。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的耻感,使人们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对自己人格尊严的尊重和负责,是耻感教育的本质内容。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耻感教育依然是明辨是非善恶、酿造良风美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切入点。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关系着文化的延续。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耻感作为道德的核心,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是培养党和国家下一代接班人的关键。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开展已成为学校行政管理者、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之一,但在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难题。

三、从两个维度提高耻感教育实效性

耻感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大学期间,耻感教育资源、途径、内容和方法都是有限的,如何提高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在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个体的维度方面看,耻感是人人皆有的心理。按照舍勒的说法,羞耻是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之间的紧张。这里的价值不仅仅指的是爱祖国、爱社会和爱集体的社会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指对自身价值衡量的标准。此处的价值高位指的是对自己所希望能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而价值低位指的是现实当中存在的自我价值。在这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耻感生成的空间,我们称之为耻感空间。这是一个二维空间,它由价值高位和价值低位构成,简单来说就是理想和现实中的价值。耻感空间的大小能反映出个人对耻感的认知水平。如何把这个空间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成为实现耻感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适度耻感。耻感是对耻现象的感知,包括了对物体、身体“耻”和心理、心态“耻”的感知[1],是一种对自身的否定,充满了自责、愧疚、甚至罪恶感。与此同时,耻感也是一种对自我缺陷的遮蔽。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充满自责之中,而且常为一些过失而陷入愧疚,将会对其生存动机及其自身价值实现产生极大的误导。因此确定这两个现象产生的心理阈限是把耻感空间控制在适度范围的关键,也是实现大学生耻感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可见一斑。大部分学生对旷课普遍化、补考专业化、亲热公开化等现象无所适从甚至不耻。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的价值高位下降,价值低位提高,从而耻感空间缩小,导致了大学生对耻感表现出冷漠甚至无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对耻感的认知能力,更直接地说,认知能力就是对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的一种把握。就目前情况看,当今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使得道德观念多样性,传统道德观不断淡化,派生出来的一些新的道德规范导致了大学生对耻感的敏锐度在下降,对耻感的衡量尺度在模糊。因此实施一个明确而不是确切的耻感评判标准是必要的。大学生的耻感认知水平正在快速变化中,实施一个确切的大学生价值高位和价值低位的评判标准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确定一个引导性的大学生价值高位和价值低位的评判标准是有必要的且必需的。大学生耻感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的范畴,还涉及到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所以这个指导性的评判标准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合体,它需要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努力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性的评判标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每个大学生对标准的把握程度不一样,这种做法能使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价值高位和价值低位,明确自己耻感的定位,起着思维导向的作用。这将会对学生接受耻感教育提供帮助,有助于提高耻感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都可以归结于对耻感空间的研究。对于大学生耻感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耻感空间的一体性,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性质去指导实践,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耻感空间扩充为耻感系统。

从集体的维度来看,耻感的形成跟人相处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评价和伦理环境都是耻感生成的客观原因。当今,在对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开展中,基本上是通过教材、课堂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的。这样的耻感教育是理性的,通过观念、例子构建的自身耻感系统缺乏稳定性。当大学生接触到新的耻感观念时,可能与自身耻感观念相矛盾,将会使自身的耻感观念变得模糊,甚至否定之前的,容易造成耻感错位。可以说,通过常规教学所获得的耻感观念是不稳定的,是需要弥补的。

对于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不应该仅仅把它放在一个理性的教育体系里,还应该把它放在一个自然的教育体系里。这里的理性的教育体系和自然的教育体系借用了组织学的相关学说。简单来说,两个教育体系主要区别是理性的教育体系强调规范结构,教育应该是有一定的模型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的目标是具体化和形式化的。而自然的教育系统强调的是行为结构,是非正式的,把参与者的智慧和情感融入到教育中,使参与者的行为得到充分的体现,提倡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如今的大学耻感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性的教育体系中进行的。而大部分大学生普遍对理性教育系统不认可,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并不能体现大学生的意愿,其本身的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耻感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存在一定的距离。当然,理性教育系统对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耻感教育的实践中,德育工作者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教育体系的价值,只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但是这种交流是有缺陷的。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育者,他跟学生的交流潜在一种导向作用,从而交流中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向。对于受教者来说,学生的思维发散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这对调动自身耻感认知能力是不利的。所以说,这两种思维是不对等的,也不符合自然的教育体系中的行为结构。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大学生认为耻感学习小组对自身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耻感学习小组以自愿为原则,一般控制在三到五人,配备一名德育工作者,但其并不对小组讨论的话题做出指导性的行为,其工作主要是观察记录耻感学习小组的行为并在学习活动结束是进行总结。耻感学习小组这种自然教育方式是一个开放的、多样的教育方式。其活动的参与者不限于组员,其讨论的对象不限于组员的耻感行为,其活动的开展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自身耻感认知的水平。开放多样的形式并不是说耻感活动小组是处在一个无人控制的状况,其本身的行为与理性的教育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配备的德育工作者起着理性与自然沟通的桥梁的作用。

从现今的教育实践方面而言,提高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哲理教育法使学生认识到知耻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地位;典型教育法通过树立典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教育法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方法关注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耻感教育的情境性,耻感教育内容的选择性等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在理性的教育体系这个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体现自然的教育体系中的行为结构。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带着指导性的“面纱”,参与者的非正式的行为没有在活动中体现出来。

四、切实加强耻感教育的平稳性

在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趋向于自身的平衡,中国的传统道德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个思想。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对于任何的思想,观念甚至文化,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身进行修正补充。通过加入新的内容,产生新的矛盾来达到动态平衡。耻感教育也是遵循平衡规律的,保持耻感教育平衡稳定地开展是提高耻感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一般认为,社会转型阶段,外来文化的侵袭,大学生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在缺失,但这其中也不乏对事实的过分夸张。事物总是发展的,发展必然带来变化。大学生除了接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之外,还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不应该把学生约束在传统道德框架之内,应该适度加入先进的西方文化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香港、新加坡作为中西文化的熔炉,市民的耻感修养相对要好,他们在开展耻感教育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相对要好。所以说,文化的影响不是主要因素,德育工作不到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德育工作者一直研究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却忽视了它的平稳性。

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好的教育方式都是平稳渐进的。现在大学开设的德育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学年,后续课程很少。这造成了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断层,不符合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表明了大学管理者对德育的不重视。耻感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耻感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只是通过一门课程、一次考试,学生的知耻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如何把课程教育和实践教育连续地贯穿于大学四年中,则是开展大学生耻感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耻感教育应该是平稳的。平稳是在适度范围内存在围绕本身的一种自然波动,传统耻感观念是自身的固有平衡而新的耻感观念是产生波动的原因。如今社会的多样化,不断有新的道德观念在形成,但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耻感观念仍然是耻感教育的主体。在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加入合适的新的耻感观念对教育的内容是必要的。新的耻感观念会与传统耻感观念产生矛盾,产生的矛盾会使大学生对价值高位与价值低位的把握产生模糊。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修复耻感观念的好方法,它会刺激大学生的思维,使得思维观念能够不断地重组更新,达到自身的优化。

[1]沙莲香.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J].道德与文明,2008(1):24-26.

[2]淮南子·泰族训[Z].

Sham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tability

Zeng Yunying,Pan Jia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Mathematical Sciences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

As the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the sense of shame is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form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Sense of shame is universal,inner recessive,limitless,exerts a subtle influence.it decides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And it has th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ral level.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society,it is more obviously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little consciousness about sense of shame,and they performance for mor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 deviation,etc.This article is from two dimens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iveness and balance stability of sense of shame educ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hame morality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Sense of shame education;Effectiveness;Balance stability

G40

A

1673-8861(2010)04-0015-04

2010-09-10

曾云莺(1964-),女,湖南桃江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

潘健(1988-),男,广西梧州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804LX2510);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025)。

猜你喜欢

耻感实效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消失的耻感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消失的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