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建筑意象与建筑创作方式

2010-08-15赵永春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潜意识建筑师意象

赵永春

张家口市宣化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如果用分析的方法去研究建筑师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动机,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完成,此即分析方法在研究艺术创作规律方面的苍白无力.简略说之,一件建筑作品的问世,要经过诸多环节、诸多步骤、种种条件、才能使建筑作品形成雏形(方案阶段),又要经过多少人力、多少物力、一切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方始一件建筑作品最终完成,以后还要经过使用者的检验并且不断地再创作、完善甚而不断的改造再改造直到最后的毁灭,极少的幸运者才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接受后人的欣赏、研究、赞毁.

分析的失败并不一定表明我们不能直达建筑师创作的实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往往一个建筑作品却是非常简单而又直接的诞生,用一个词描绘之,我叫她“呈现”.

建筑作品不是创作,而是呈现.

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往往为了一件设计作品冥思苦想、绞尽脑汁,长时间里没有任何想法思路,为什么却在即将放弃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一件完美的建筑艺术作品清晰地呈现在建筑师的脑海里呢?这是因为建筑艺术作品不是建筑师的创作物,不是从无到有的逐渐生成,而是象鸡蛋里孵出小鸡一样地“呈现”出来.石头永远孵不出小鸡,“无”永远不会创造出“有”来,鸡蛋里已经具备了孵出小鸡的所有“有”,但是以“无”的状态存在,无中生有的“无”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有”,生只是一种揭开,一次展示,一个呈现.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建筑作品(包括其它艺术作品)是“呈现”而不是创造,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这种呈现不是一种物的呈现,也不是呈现物.呈现不是物与物的转换,物是僵化者、死亡者、所以呈现不是转化,转化中的各个状态都是僵死者.蛋里面找不到鸡,可是却孵出了鸡,鸡不会变成蛋,但有的鸡又会生蛋,这里面没有转化,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里面转化,转化就是生死,就是隔离,就是不现实.

就像把U盘插到电脑上,复制美妙的乐曲和图像到计算机的硬盘里面,常识告诉我们中间要经过许许多多道手续,许许多多次转化和传递.其实呢,客观的去分析和观察,这一过程中其实什么也没有转化和传递,没有任何实际的物质和形式或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传递过去.没有,但是计算机确实呈现出了以前没有呈现过的美妙音像,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过程呀.我们以为有东西传递了,转化了,但我们去真实地考察,什么都没有,但却神奇的发生了.建筑作品的问世也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我们只不过暂时用一个词叫“呈现”来描述之,或者用“显”、“隐”这一对词来描述之,但真正发生的事情确实是思维难以抵达.

我们现在要真正的面对真实状态这件事情了,即是不用分析的方法去掌握建筑师的创作规律,而是直接抵达建筑师创作的真实状态和本真意图.

真实贯穿于各个分离的表象之间,比如贯穿于蛋和鸡之间,但是真实既不是蛋也不是鸡,真实从来没有出现过,既没有成为蛋,也没有成为鸡,所有真实也不会消亡.正因为如此,“贯穿”这个词就比“呈现”更能揭示真实状态的本来面目.

呈现只在一瞬间爆发出他的生命,呈现一旦成为呈现物,生命马上结束,真是方生方死,转瞬即逝.

其它类型的艺术创作一样遵循这一规律.

为什么越个性化却又越具有普遍性,个性化直达集体无意识,大家共用同一真实.

为什么建筑师越有意为之,建筑作品越缺乏生命力和共鸣?为什么没有共鸣,因为进入不到更深的真实之中,而只在各个建筑表象之间迁移流转.

个体我的放松就是最佳的创作心态,放松就是为了呈现,因为贯穿具备不可思议的力量,但贯穿不是呈现,贯穿一直也不会呈现,因为呈现瞬间就要僵化,所以贯穿不能指定,一旦指定,真实就已不是真实,只是呈现物,而非呈现.所以建筑师的作品一旦完成,作品本身即已死亡,除非建筑师再次呈现(但已非前呈现).作品欣赏者之所以被感动也是一个呈现的作用.欣赏者经历了建筑师一样的心理历程和感受,不然欣赏者就不是真的欣赏到建筑作品,建筑作品对于欣赏者来说,即已死亡——成为了呈现物,而非呈现.

许多艺术家往往在登上他的艺术顶峰之后而自杀即是此原因,成功使之消亡,他的作品灭亡了他的“呈现”,他自己又找不到真正的真实,巨大的反差使心理无法承受,只好一死了之.

贯穿使物成为“非物”,使各个分离的相状互动起来,界界分明又相互含摄.贯穿是高于呈现的一种创作形式,通过贯穿,使建筑师一直能够沉浸在真实之中.可以这样分类:

创造(有为而作),为某一目的或一任务而作,这是普通设计师的创作方法;呈现,放松后无目的地自然呈现,无为之作,建筑艺术大师的创作方法,但只是一次性的呈现;贯穿,则是直接住于真实之中(直接面对),无住之住.

真实不是一种静态,也不是幻相的变动不已.变动不已的是幻相,静止也是一种幻相,而贯穿则是各种状态的互动游戏.最高明的建筑师是连续的呈现,一直在持续的呈现之中,一直在享受着创作的乐趣,而这样的建筑师则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醍醐灌顶,因为个人意识瞥见集体无意识之真相.一种境界是物境,是对幻相的执着,使幻相成为存在物,其实这存在物一直就没有真正的存在过,所以呈现一旦成为呈现即宣告呈现的终结;一种境界是相境,是直接面对幻相,即直接面对呈现,但并不了解幻相之虚幻,不了解幻相之本质;一种境界是真实之境,是彻悟幻相的本性——贯穿在幻相之间,又不停留在任一幻相中.

案例分析: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又不得不运用分析的方法去假设各个分离的状态以形成不同的层次: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个体意识、意象、现象、作品、建筑物等等.概念的运用只是不得已,所以在案例中我们不得不借助这些词汇,但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借用的概念来理解作者本身写作此文的真实意趣.

(1)建筑形态与个体潜意识变化的一致性:某设计院诸多设计师建筑创作作品分析.

本案中考察的是作者非常熟悉的某院几位设计师,他们分别是女设计师W和H,男设计师Z和L等.因为某院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小城市,建筑师常常受制于甲方,建筑师的创作一般只停留在有为而作的阶段,但是他们的作品虽然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在建筑风格方面仍然透露出建筑师内心所深藏的隐秘,这是建筑师在无意识状态下的流露,只有旁观者才能一眼体会出建筑作品意象中的个性差异.W设计师性格自然平和,她的作品在诸多设计师中最受甲方欢迎,因为她的状态相对而言最放松,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干净利落,某部队师部办公楼和某邮政大楼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师部办公楼,庄重威严中又不失雅致,简洁大方里又不失细节,可谓恰到好处,以后有许多甲方和设计师套用此楼,包括某交通局办公大楼等.但是后期W设计师建筑风格出现了变化,纤细、唯美、繁复、啰嗦,以至于作品在几次设计方案竞赛中落选,而后W设计师到北京发展,建筑风格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并且更加成熟.抛开人为因素,作者考察到W设计师作品风格变化与她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直相呼应.比如说,在她前期,性格爽快、不注重个人修饰,而其后期,性格趋向复杂化,极其注重个人修饰,生活精致化如小资女人,再到W前往北京后,性格又恢复先前,且更加不注重个人修饰,这些变化都在她的作品意象中显现出来,这是她本人无法意识到的.H设计师虽然是一位女性,但为人处事非常理性化,个人素养极高,博览群书、见解不让须眉,所以其前期作品流于简单化和概念化,有为而作的痕迹非常明显.但后来H设计师性格渐趋平和,生活愈加感性化,其作品渐渐成熟,端庄典雅而又韵味悠长.后来H设计师忙于行政事务,其优秀作品渐少.Z设计师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作品意象奇特大胆,常常超乎人之想象,其性格也是复杂多变,不守常规,作品评价褒贬不一.L设计师非常理性,作品追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一切都要尽善尽美,所以建筑风格内敛严谨,有为而作之情况最为明显.这些设计师由于条件所限,大多作品无法接近“呈现”式的创作,建筑意象多与个体意识及个体潜意识相对应,但是从中也可看到理性越强的设计师,离“呈现”式的创作越远,感性越强的设计师,离“呈现”式的创作越近.

不过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一种贯穿横亘在这些建筑师的建筑意象和个体潜意识之间,因为这些建筑师的潜意识的变动牵动着建筑意象的呈现,这些局部的、蛛丝马迹般的潜意识预示着建筑师可以通过更加放松的心态和更加开阔的胸怀来呈现出深藏在意识之下的完整的潜意识大海,那时这些建筑师们就真正地进入到了“呈现”的境界.

(2)集体潜意识在建筑意象中的贯穿:国家歌剧院等作品的意象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呈现”出了许多极具个性的标志性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作品都是国外超一流建筑大师们的佳作,让我们看看这些大师们作品的建筑意象,就不得不承认感性和放松的力量,这些大师们不像国内的建筑师那样,被各种条条框框所限制,他们更本就没有压力,思想的放松造就了大师们奇思妙想般的绝妙“呈现”,看看这些作品,你就会明白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所隐藏的真实,而这些潜意识又和世界人息息相通,是人类共有的隐秘情结.

国外大师的个性作品反映出了国人的隐秘深心,这就是在说越是放松的创作,越直达集体无意识的大海.

中国国家歌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国家大剧院建筑四面水池环绕,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国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灰色的钛金属板和玻璃组成的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不论对国家歌剧院进行怎样的官方评价,其建筑意象完全是一个“蛋”,蛋,孕育生命的象征,蛋的象征是集体潜意识的重要部件,是生命的潜在期,是事业的准备期,在“蛋”中,生命具备的一切都已具备,只不过没有显现而已.欣赏者看到的是安静和平和、深远和神秘.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抛开官方对鸟巢的常规评价,其建筑意象即是一个“家”(巢),一个为了生存和成长的空间,成长者要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成长者被困在一个大网里,既想突破又不得不遵守各种规章制度,那些网就是规章制度,就是人际关系,就是“理不清剪不断”的情结.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CCTV Headquarters),位于北京东部商业区,由荷兰人库哈斯设计.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建筑外形前卫,被美国《时代》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与北京当代万国城和国家体育场同级.之后,设计师库哈斯解释其内涵为男女生殖崇拜(没有最后证实).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50亿人民币建成,而其中一座北配楼已经在2009年2月9日元宵节的大火中被焚.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无论大家承认与否,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建筑意象确实表征了对立、冲突、动感、交合、战争等.是不稳定的开始,是青春期的骚动,是各种力量的大汇聚,是死亡的前奏,所以欣赏者对这个建筑评价差异最大,有人看到不安,有人看到怪异,有人看到激情.这一意象是人类情结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善与恶交织在一起,崇高与邪淫纠缠在一处.点燃的欲望再次得到充分发挥,艺术创造里也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喷发.

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Water Cube),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2003年12月24开工,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并激发起人们欢乐的情绪.在人们对水立方的正常评价之外,我们会看到另一种水立方的建筑意象,那是矛盾消解后的宁静,那是生命回归大地的安然,那是死亡的另一个代名词,永恒的寂静,同时那又是一切都在等待,那蓝色的水是一切生命的希望.

四个建筑物矗立在中国的北京,而这些建筑大师们无意识的将人类心灵深处这些最为基本的原型得以“呈现”,他们是孕育、成长、交合、寂静.虽然这种方法最终会被认为是牵强附会,但是作为一种尝试,将建筑大师们从高高的神秘神坛上请下来,让他们融入到普通人们的思想之中,也许可以打消建筑大师们自以为是的狂妄(从自以为是的创造者变为宽和自然地呈现者),将创作的盛宴还回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这样,作者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了.

结语:达到“呈现”和“贯穿”境界的方法是“直面”,即直接面对,直面将会省去建筑师许多的技巧、方法、思维、分析,并且给建筑师们以最大的勇气去面对真实的内心,最高明的创作即是最简单的创作,直接面对,直接发现,直接呈现.建筑师需要的做的就是不违背真实的内心和耐心的等待,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显现!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2]亚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荣格.心理学与宗教:西方与东方

[4]张天布,吴艳茹,胡肇龙,鲍琳.禅宗的空性与精神分析的主客体转换,中国自体心理学网.第二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

[5]徐钧.死本能与无常:精神分析的超越性,中国自体心理学网

[6]中国自体心理学网.道源,大圆满(dzogchen)及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西方哲学论

猜你喜欢

潜意识建筑师意象
胖胖的“建筑师”
抚远意象等
意象、形神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当建筑师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玉人”意象蠡测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