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经验漫谈

2010-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原语译者译文

吴 伟

(安徽省淮南市卫生学校,安徽淮南 232007)

英汉翻译经验漫谈

吴 伟

(安徽省淮南市卫生学校,安徽淮南 232007)

翻译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本人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希望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借鉴。

翻译实践;语言;转化;协作精神

引言

翻译工作十分重要,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翻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和最值得尊重的事务之一。”它对译者的知识技能要求高,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社会知识,还要懂得科技知识,同时需要应用能力。翻译工作者若想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提升译作的质量,必须通过大量材料的实践翻译的练习,并从中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与技巧,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力争达到译作“尽善尽美”的目标。

笔者通过从小说翻译实践中摸索、总结经验与技巧,既注重翻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通过实践检验翻译理论的正确性,尽力展现原语词汇的特色,保持原语表现形式和文化特色,反映异语文化的独特风貌。现通过对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希望对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有所帮助:

1.对英语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正确理解

理解是翻译之本,理解是确切表达的前提。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常有这种感受,感觉某个句子能够看懂,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又觉得在逻辑上不通顺或与上下文不合拍、不连贯,究其原因,其实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原文句子结构。我们强调对词义的理解,不仅是指词的概念意义,还要理解词的组合意义,注意词义在特定句子中的增生、扩张、转移、引申或变异,且不可翻译全靠字典,文章还没读懂提笔便译,或照原文逐词逐句死译。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着许多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调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词、变换、拆句、合句等,既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根据汉语句子结构的特点从新组织句子。看看下面的句子,译文1在词义或句子结构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偏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译现象。

例 1.“Nothing even close to what I intend to do to you,if you ever let me.”

译1:“什么也没有,即便是与我想要对你所做的事一样——要是你愿意的话。”

改译:“跟我想要对你做的事可差远了——要是你愿意让我做的话。”

可见,译1存在明显的误译,问题的关键是对Nothing even close to这个短语结构的理解出现了较大偏差。

例2. But she could barely hear herself over the sound.She then realized it had only been the lighting again.This time it had struck even closer.

译1:但她的喊声仿佛只有她自己能听见。随后她意识到那只不过是一道闪电而已,只是这次似乎离得更近。

改译:但她的喊声却被那个声音掩盖了,她自己几乎都听不清。随后她意识到那只不过是一道闪电而已,只是这次似乎离得更近了。

译1对短语over the sound理解的偏差是造成此句误译。这里指的是伴随闪电的雷声,并非她自己的声音。

例3.Earlier,they had visited the beauty salon together to have themselves converted into portrait-ready dolls.

译1:事先他们一起去参观了美术博物馆,就是为了把自己打扮成栩栩如生的玩偶。

改译:事先他们一起去了美容院,就是为了把自己打扮成做好准备等人来画像的美女。

这里把“美容院”译为“美术博物馆”,显然只是按字面意思作的臆断,没有考虑其专有名词的特定含义

可见,不同语言中对应词的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差异常会给翻译带来许多困难,需要认真思考、再三推敲。

2.根据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

译者应该针对不同类型文本,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风貌。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形式,通常通过紧凑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生活化的人物对白等方面,集中地反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遣词谋篇的特色。这也决定了小说翻译的特殊性,它要求译者不仅要译原作的字句,而且要译出原作的思想、情感与精神,不仅要再现原作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而且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译者应使译文文本生动再现原文文本的全貌,这将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小说的感受与领悟。笔者根据小说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下列方法:

首先,关于小说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译法。文化渊源的不同导致东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在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我们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孙致礼 2002:48)的方法,保留原作的民族特色,保留原作的生动形象,但汉语中已有类似表达且已广为接受的除外。

例5.Nothing makes any sense to me anymore...I remember,when I was little,my mother used to tell me about God and Santa Claus.To me,truth and my mother’s words were one in the same.When I figured out that reality was in the opposition to the things she had told me,it was like a wedge had been driven into my consciousness.

译文:再没有什么对我有意义了……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妈妈常常对我说起上帝和圣诞老人。在我看来,妈妈的话就是真理,但当我发现现实跟她告诉我的完全相反时,那就仿佛是一把锲子插入了我的意识当中。

这里上帝和圣诞老人是西方文化中常见的人物,就像我们汉民族中常常提到的佛祖、观音一样,带有强烈的文化特色,翻译时最好还是采用异化法,保留原语的民族形象。另外,“仿佛是一把锲子插入了我的意识当中”此比喻句形象生动,具有特色,宜作直译。

例6.Malissa collapsed into the cold,dewy grass.She remained there for several minutes,shivering with goose bumps.

译文:玛丽莎瘫倒在冰冷沾满露水的草地上,她在那躺了好几分钟,冷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此句译文中的 “鸡皮疙瘩”,在原语中本应是指“鹅皮疙瘩”,但汉语中“鸡皮疙瘩”已为人们广泛接受,所以译文应变换形象,关照译语读者的文化接受。

其次,变通是文学翻泽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文学翻译传神逼真所要采取的必要手段。在词汇上或句子的结构、句序上作适当的变通,以满足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词与词间的习惯搭配,而不是一味地照原文硬译出来。

例 7. “What would you suggest? That the three of us skip the prom and dwell on what happened to Clarissa yesterday,so when we look back we can say...”

译文:“你有什么想法?难不成是要我们仨都不去参加舞会,老是想着昨天克拉丽莎身上发生的事。那么将来我们回忆的时候,我们都会这么说……”

句中动词 suggest,happened及动词词组 look back在上文中分别被译作了名词“想法”,形容词“发生的”和“回忆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而动词skip则被译成否定词“不去”,词义发生了变化。

例 8.She smiled at him through the cool fog.“...I don’t know who I am,independent of my friends.I’m excited to find out.”

译文:她在凉雾中对他笑了笑,“……离开了朋友,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我是谁。我很想寻个究竟。”

介词短语through the cool fog在第一句中是处于句尾的位置,而翻译时则调整到了前面;独立成分in dependent of my friends也由句尾调整到了句首,这种句序上的变化皆是缘于汉语表达形式的需要。

3.深入故事情节,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正如茅盾所说:“要翻译一部作品,必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必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的美妙,还不够;必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必须译者自己具有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茅盾 1983:18)钱钟书先生也强调翻译要达到“化境”的境界,即要求我们在做文学翻译时融入到作者笔下的人、情、物当中,深入体会主人公对此情此景的感受,而作为旁观者,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握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例如我在翻译一部青少年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

例 9.“That’s not just what I’m talking about!What gives you the right...Who are you to say...What are you to pass judgement...I have to do this...I don’t have any choice.”

译1:“这正是我要跟你说的,什么是正确的,你要对谁说…你要把你的判断告诉谁……我必须这么做……我没有选择。”

改译:“这正是我要跟你说的,你有什么权利,你算老几……你算老几,可以做出评判……我必须这么做……我没有选择。”

此对话发生的背景是克拉丽莎发现德文要杀害雷兹,力图劝他不要做傻事,而遭到德文拒绝时德文所说的话。德文作为帮凶手,此刻凶相毕露。考虑到人物性格与背景,译文“你算老几”,口语色彩浓厚,符合人物情绪变化。

4.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译员须培养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是严复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老翻译家共同的切身体会。译好一个难词尚且如此不易,何况要译好一整篇文章或一整本书呢。所以在翻译时,译员不应根据其主观臆断或个人喜好,随意改换原文的内容意旨、风格效果、表达形式、表现手法,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认真对待原作的一字一句,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才是做好翻译的前提。

例10. Her hair was disheveled. Mascara was smeared down her cheek.

译1:只见她头发凌乱,马斯卡拉的脸颊脏兮兮的。

改译:只见她头发凌乱,脸颊上抹着睫毛油,脏兮兮的。

专有名词Mascara指的是“睫毛(或眉毛)膏”,只要查一下词典便可得知。

例 11.“Yeah,they go together like shit and stink,”Jenifer said.

初译:“对,他们像狗屎一样形影不离。”珍妮弗说。 改译:“是啊,他们总是形影不离。”珍妮弗说。

句中shit and stink是指“狗屎和臭味”,不光只有“狗屎”的意思,比喻二人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因此,翻译时要严肃认真,慎之又慎,字斟句酌,多查多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出现错译。

5.提高译者的文学修养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重要的还是文学的修养和语文的修养。”(郭沫若 1983:14)由于文学作品反映的生活面极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人、景、物无所不包,错综复杂,因此要求译者不仅精通外文,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与丰厚的杂学知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需要艰苦的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扩大知识面,大量积累词汇,同时多读外文,深悉原语文化习惯,以便提起笔来能得心应手,译出高质量的译作。

结束语:

翻译实践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我们应真正认识到“学无止境,译海无边”,做好翻译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

陈福康(2000).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1983)[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马祖毅(1999).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孙致礼(2002).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1)。

谭载喜(2006).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原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I Like Thinking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