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修身与校园“净化”

2010-08-15陈金琦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论语净化

陈金琦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074

校园早已不是远离社会的一片净土。有的小学生早就朦胧意识到,要给老师送礼,评“三好生”才好通过;小学生家长更知道,要让孩子被推荐上优质中学,需要权力、关系和财力的影响。有的中学生屡犯错误被开除,家长四处活动又回到学校,使学生感到钱与权的能量。大学里也不乏此类现象,有的导师拿研究生当员工,有的教授与学生恶言相向肢体冲突,有的学术造假,有的贪污、受贿、拿回扣,一个个处长、校长落马……净化这被污染的校园,自然需要多管齐下,但教育工作者强化道德修养,强化“身教”,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

修身: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先管好自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正”就是正己,就是修身,带头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行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为什么强调修身?因为“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当年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此,“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领导者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就会很有感召力和号召力。

学校是塑造灵魂的地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是学生的表率,都要不断完善自己。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我们对学生的不足应该批评,但应多从自身找原因,不对学生求全责备,不动辄教训,甚至挖苦。如果做到这样,就根本用不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什么有权批评学生的规定了。二要尊重理解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克制自己心理上的优越感,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承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貌思恭”、“事思敬”(《论语·季氏》)。对学生也要存尊敬之心,如果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实质上就是损害、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势必造成人际冲突。三要淡泊名利。教育工作者如果念念不忘自己的名利,就无法沉下心来做学问,就不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育人上。当然,对教育工作者的正当利益必须保障,如果拖欠教师的工资还要求教师淡泊名利,那是不讲道理的。四是勇于纠错。有些教师及管理者,片面理解“师道尊严”,不肯改正过错,特别在学生面前更是如此。改正过错,本身就是品德修养的完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弟子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修德:牢固树立党的宗旨观

修身是完善整个人,修德是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工作者,一要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是人之魂,没有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成为肉体躯壳。何为理想?理想就是方向、志向,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奉献党和人民事业的志向。二要牢固树立学生观点和服务意识。以学生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学生利益为第一追求,以学生满足为第一标准。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的优良作风,坚持学生唯大、学生唯重、学生为先。四要坚持做到把学生的愿望和诉求作为决策的依据,把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带头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就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到秉公用权、廉洁勤政。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要管住自己的眼和嘴,把住自己的手和腿。要秉公用权,绝不能利用职权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秉公用权,可以造福人民;以权谋私,就会祸害人民。正如一副对联讲的:“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于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要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常修为师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强化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战线,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并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同时,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除管好自己外,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严格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要求,带头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对本校的不正之风不掩盖、不护短、不袒护,敢抵制、敢处理、敢纠正,以优良作风促廉政建设,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党的先进性,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

修智:学高为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增强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要把终身学习定为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一个人能有大发展,能为社会做出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基础知识打得牢不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是人生的需要,学习将与人终生相伴。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形势逼人不学则退。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提高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温总理讲: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些伟人、名人和事业有成的人,总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和终身乐趣。伟人毛泽东苦学终生,临终的前一天在几近昏迷中还让秘书为他读书;博学广识的周恩来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五年期间集体学习44次,平均不到两个月一次,学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党建、安全等方方面面。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还坚持学习制度,为全党做出了表率。大文豪鲁迅讲“我尚能生存仍要学习”,高尔基自学成才,张瑞敏办公室内建读书屋每天坚持读书。美国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英国设定“阅读年”、打造“读书人”的国策。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没有知识、没有水平,何谈能力、何谈素质、何谈教育、何谈发展呢。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为什么有的人讲话讲不到点子上,让人听起来干干巴巴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不够,营养不良。在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没有“增量”,只吃“库存”,就难免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创新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讲出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决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要想给人一碗水,就要自己有一桶水。我们要想做到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就要把学习作为永远的目标。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树立工作就是学习,休息就是学习,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终身学习的思想;二要舍得下功夫,出气力,有韧劲、持之以恒,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有古人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三要循序渐进,学习无捷径,学习忌浮躁,知识靠学习,知识靠积累,知识靠储备。同时,学习也要与时俱进,超越时代步伐,向新的书本学习、向新的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做学习型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的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把学习视为崇高责任。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但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空前的社会变革,使我们切实感受到:改革发展给我们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当今时代,最快的折旧是知识的折旧,最大的恐慌是本领的恐慌。席卷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机遇与困难同在,挑战与成功并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非学无以增智,非学无以致远”的观念,把勤奋好学当成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责任。学习的内容很多,学习明方向,理论是旗帜。一要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自己,育德增智、提升素质。二要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现代科技,学习法律法规等,积累知识、增长才干。三是学习要开动脑筋,在学习中认知,在学习中思考,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勤奋好学既是一种责任,也是时代的呼唤、发展的使然,更是提高能力迎接挑战的必需。只有把学习视为责任,把读书作为爱好,使学习成为习惯,才能做到学而不厌,学以致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明辨是非,与时俱进,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不断提高我们解决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要把学以致用做为目的。学习要重学风,学风就是作风,学风也是党风。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决不是为了做秀、装门面、让人看;不是为了学学词、练练嘴,武装嘴巴;不是从讲话到讲话,从文章到文章,从会议到会议的“空转”。而是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着眼于主、客观世界改造的结合。因此,我们的学习,决不能浅学辄止、敷衍了事、搞学习功利化,决不能学用脱节,更不能把学习作为唬人的工具,把马克思主义装进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学习必须做到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学而弄通、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真正把学习成果体现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工作的本领上,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和促进工作的措施上,落实到精通自己的业务上,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升华,使自己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效果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修为:身正为范

教育工作者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生活作风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它是政治品格、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在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俗话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绝不是小事,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风气。胡锦涛总书记在讲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修养时,特别重视要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可以说生活作风无小事,要坚决克服“小节无碍、小节无害”的思想,树立严肃的生活态度,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

要加强党性和道德修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讲话中指出 “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抓住了根本;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者,养性也。党性犹如人性,道德体现品行。良好的党性和道德都要靠修养。要通过学习党章、党史、党纪,增强党性观念,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要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手握招生权的同志、搞培训做市场的同志一定要头脑清醒,手脚干净,时时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一是要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抓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也就抓住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抓修养就是抓党风。二是重在养成。修养修养,顾名思义既要修(即学习修炼),又要养(即实践历练)。人的固有习性决定修养是个痛苦自律的过程。三是重在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言语、行动扪心自问,哪些是对,哪些是错,以后如何扬长避短。四要有恒心、韧劲。党性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终生课题,也是常抓常新的长期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党性修养无止境,作风建设无穷期,党性建设就要常抓不懈。同时,还要加强道德修养。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几千年来,千锤百炼铸就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指引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用优秀的中华文明和经典古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还要通过“修炼”强体健身,增强自己的“免疫力”,防止各种“病毒”的侵袭。要用好修养这个“体检室”,经常给自己“把把脉”、“查查体”,做到“有病早治”、“吃药预防”,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肌体。通过修养达到“十种气”:励德敦品,超尘拔俗的正气;发愤图强,不甘人后的志气;情绪高昂,不知疲倦的朝气;虔诚礼仪,与人为善的和气;不惧风险,开拓创新的勇气;恢弘大度,洒脱豪放的大气;耳聪目明,远见卓识的睿气;慷慨陈辞,学识广博的才气;诚实交友,言而有信的义气;虚怀若谷,振兴民族的骨气。

要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教育工作者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就要做到“四慎”:一要慎好,慎重选择个人爱好。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如读读书、看看报、听听音乐、练练书画、换换脑筋、养养精神,切记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酒桌和麻将桌上,浪费在舞厅、舞池里。二要慎交,慎重对待朋友交往。胡锦涛总书记讲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要择善而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交朋友要择善而交,疏近有度,君子之交淡如水。要多同学生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不要交那些“酒肉朋友”,搞哥们义气、团团伙伙,更不能为贪图享乐去“傍大款”,给那些行为不端者当挡风墙。三要慎微,要慎重对待生活小节。我们一定要“严把小节关”,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话语和每个行动,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秉持大义,不失小节。要远离低级趣味和灯红酒绿,牢记“淫逸生患”的道理,以高尚的追求对待事业和生活,注重自己的名节,关爱自己的人生,做到严格自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四要慎独。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一种思想修养境界。慎独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要表里如一,“不欺暗室”,光明磊落,不违道德。慎独是以自省、自重为起点,使道德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工夫。慎独是古人的君子之度,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应是教育工作者遵从的修身准则。

[1]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

[2]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论语净化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如何读懂《论语》?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陶色净化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