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开展高跷运动,推进地方文艺工作

2010-08-15吕贤芬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群艺馆群众艺术

吕贤芬

(嵊州市黄泽镇文化馆,浙江 嵊州 312400)

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许多宝贵的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只能在节庆的时候偶尔一睹民间艺术瑰宝的芳容。嵊州地区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感受泥塑、竹编、秧歌、舞龙、舞狮、高跷、根雕等本乡本土艺术的魅力。群艺馆作为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机构,在切实有效地开展群众文化,挽救逐渐流失的民间艺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应起到积极的作用。我调查研究了本地区的高跷运动,认为以高跷运动为契机,将是推进地方文艺工作的突破口。

高跷作为一项我国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它的发展总是与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杂技、灯展相融合,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而且是一项艺术活动。

记得在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越乡嵊州,大地放歌。官河路上,喜气洋洋,精彩纷呈。游行队伍中,只见灵鹅高跷队以其雄赳赳气昂昂的高度优势和胜似闲庭信步的高超技艺,赢得了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小时候踩高跷的快乐。二三十年前的农村,家家户户备有好几副高跷,踏板的高度不一,根据自身踩高跷的水平,大人孩子随手拿起一副,腋下一夹,噌噌噌,踏过水洼,跨过沟坎,越过小坡,甚至可以踩着高跷在雪地里嬉闹,而布鞋一点儿也不沾湿。当时的人们都会这一手,就像现在的人们会骑自行车一样。技艺稍好一点的,聚在一起斗角,或者扭秧歌,或者表演金鸡独立,这种简单而快乐的游戏,带给人们的是身心的愉悦,邻里的和睦。然而时隔几十年,有着如此深厚群众基础的高跷艺术,在各村各户渐渐消失了,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这是多么可惜的现象。

试问,难道是现在的孩子们不再喜欢这种传统的艺术方式了吗?请看,在青少年实践基地上,每当课余,学生总是喜欢拿起那些或高或矮的高跷踩上几脚,走上几步,赛上一回,虽然步履蹒跚,样子像企鹅,也难免有跌倒,但是,学生对它的喜爱不亚于对篮球乒乓球的喜爱。不远处的球场上常是冷冷清清的,高跷场上却是热闹非凡人气最旺。一次历时三天的实践活动,单靠课余时间的玩耍,大部分学生都爱上了高跷运动,都掌握了初步的技巧,这就说明高跷运动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也是易学易会的运动。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骨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书圣王羲之安度晚年之地金庭镇是高跷发源地。据史料记载,北宋乾德年间,金庭镇灵鹅村在举办庙会时有人结队踩高跷穿梭于人群间。到了晚清,男女老幼学踩高跷,建起了高跷会,村里还划有会田,以解决活动经费。到了清朝末年,擅长踩高跷的革命志士竺绍康既有步入云霄之势,又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之意,又将高跷会改成步云会,这个名字在当地一直沿用至今。1991年以来,金庭高跷有了进一步发展,由老艺人担任教练,在全镇开展学习踩高跷活动,建立了一支由100多名精英组成的表演队伍。表演时,由一名队员举着一面10多米长的蜈蚣状会旗领头,其余队员紧跟其后,每人穿各种戏文服装,扮演梁山伯、祝英台、包公、济公等角色。特技动作有螃蟹横走、猛虎跳涧、金鸡独立、铁腿扫地等。

高跷制作方便,家家可行。记得小时候,我们的爷爷都会制作。当我们刚学会走路,爷爷就会当做礼物送给我们。有时候踩烂了,小孩子还能够自己敲敲打打凿一个榫头,上一根木头,就是一副可爱的新高跷了。假如用竹竿来做,那工程更省。高跷发展到现在,人们总结了简易高跷的制作技巧:一般采用的是比较结实的直径为0.05m左右的长型柱状木棍制作,长1.60m左右,踏脚板宽为0.10m,离地面高度为0.20m左右,牢固地嵌在木棍里。如果采用竹子制作,踏脚棍用铁丝绑在适当的地方就可以了。人们还总结了简单易学的口诀:高跷斜放用力抓,紧帖直臂用力夹,靠边踩上不放手,重心移动平稳走。高跷运动场地几乎不受限制,村村落落、城市广场都可以是踩高跷的理想场地。高跷运动可以很好地发展一个人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全社会推广高跷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抵制赌博迷信活动,建设和谐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管理办法》和文化馆工作条例都明确规定:“两馆一站”必须运用文化艺术手段,进行时事政策、两个文明建设,国内外形势,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群艺馆如何以高跷为契机推进地方文艺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呢?

首先,提高认识,增强加快群众文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跷集艺术和体育为一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人民体质、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凝聚人心,激励精神,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奥运工程时发表重要讲话,将办好奥运会、加强体育工作的意义提高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高度。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充分表明,体育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群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我市高跷事业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嵊州的必然要求;是关注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切实举措;是倡导健康第一,培养现代生活方式的客观需要。

其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切实加快群众文艺发展步伐,大力推广高跷艺术。既然高跷在我市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技艺表演,那么我们何不把这种艺术从群众中来推广到群众中去,让更多的人乐在其中?民间体育活动是由前人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创编形成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形式多样性、内容广泛性、明显的竞争性,只要群艺馆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推广高跷运动是可以办成的一件大好实事。参考全国各地的推广经验,群艺馆可以联合学校举办培训比赛活动,也可以单独开展成人培训比赛活动。浙江的桐庐县就将高跷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既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又使桐庐县特有的民间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河北、天津、山西、上海等地也都采取了课堂教育来继承和发展高跷运动。

最后,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群众文艺发展新局面。我市目前高跷表演的队形只限于方阵、圆阵、龙阵,特技动作限于螃蟹横走、猛虎跳涧、金鸡独立、铁腿扫地。辽南高跷的发源地辽宁省海城市的高跷历史才300多年,可是在群众艺术馆的辅导下,他们的高跷艺术已经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枝永不凋零的民族艺术之花。他们集古代艺术之精华,融现代舞蹈和杂技于一体,具有节奏明快、粗旷、豪放、造型精彩等特点。他们能在“三层楼”上立大顶飞身而下,身轻如燕,俯在地面鲤鱼打挺跃然而立,连续十几个跟头翻滚更是堪称一绝。群艺馆在组织开展高跷活动中应该鼓励创新、鼓励改革,从高跷的制作、形式、技巧各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单是高跷的玩法就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花样,单人玩,踩高跷前走,后退走,侧身走,变换方向,双脚连续跳,高跷棍操,踩高跷跑动,踩高跷走台阶,跳台阶;多人玩,集体踩高跷走图形,踩高跷跳绳,踩高跷接力,踩高跷踢足球,踩高跷舞蹈。高跷表演的展示时机不局限于节日欢庆的时候,比如把高跷艺术应用于旅游业,在旅游区开展生动活泼的表演,也可以邀请游客一起玩耍娱乐,定能引起游客兴趣。

总之,继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群艺馆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关系到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和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群艺馆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市的高跷艺术发扬光大,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世界艺术之坛上不断展示其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1]李红云.浅议新时期群艺馆工作.http://wenxue.yuxi.gov.cn/.

[2]由踩高跷引发的思考.http://www.zaobao.com/.

[3]陈君贤.越剧之乡一绝——高跷.http://news.huain.com/.

[4]yjp561.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高跷的实践研究.http://www.ty121.cn/.

[5]李开唐,赵帮万.高跷的制作与开发应用.http://qkzz.net/.

猜你喜欢

群艺馆群众艺术
多让群众咧嘴笑
浅谈新时代下群艺馆服务与管理中的几点思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提升基层群艺馆群众美术活动水平的思考
纸的艺术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南阳·三馆一院
小马良群艺馆学生作品展示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