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2010-08-15张从容任磊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人格创新能力意识

张从容 任磊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张从容 任磊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僵化和创新人格弱化等几方面。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自我培养十分重要。首先,要积累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创新敏感度;再次,开展多样化创新思维训练;最后,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作为社会的精英,作为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力——大学生,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更稳地立足;同时因为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将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顾名思义,创新能力应由“创新”和“能力”两部分组成。创新是指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成果。能力,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创新能力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几个方面。因而分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通过对大连多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淡薄。

意识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创新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趋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创新意识淡薄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从生活和学习中均可以体现出来。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不敏感,缺乏观察能力,对创新的知识领域了解不深,不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对专业内的学术前沿涉猎很少,不关注专业前沿信息。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创新只是研究生、博士生的事,与本专科学生无关。另外,许多大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向权威挑战的自信心不够强烈。在面对课堂上老师讲授错误时,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在课堂上指正。创新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成为创新能力整体发挥和提高的瓶颈。

(二)创新思维僵化。

(三)创新人格弱化。

创新人格是一种高品位的人格品质,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创新人格的构成比较复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创新人格中的独立型人格、灵活型人格和主动型人格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喜欢办事随大流,不具有怀疑权威的精神和勇气,不但自己不提出质疑,而且不赞成其他同学对老师观点的质疑。在学习中,许多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甚至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更不用说追求一题多解了。创新人格中的独立性、灵活性和主动性特点明显缺乏。此外,要具有完善的创新人格,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信息,具有独立思考的信息基础,因而快捷便利的信息渠道也是与创新能力直接相关的。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学生不能及时地吸收信息,也是造成创新能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借助老师的帮助,挖掘自身的潜能来逐渐培养和提高。

(一)积累知识,为创新意识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激发学生去关注事物间的联系,提出自己的见解。知识的积累要从课堂和课外同时展开。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进行交流,了解老师的观点主张,积累丰富的知识;课外知识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它可以补充课堂知识学习的不足,许多学科前沿的理论观点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等才能了解。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要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吸取,形成自己的见解。首先,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尽量把握下一章节要讲解的知识,对将讲解的知识做整体的把握,自己进行认真的思考,形成一个小的体系;对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识,记住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老师讲解时,与自己的思考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思考方法。课前预习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也会逐渐加强。其次,听课中与老师进行交流。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有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他们讲授的知识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往往与书本上的顺序不一致,在文科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学生要对知识进行较深地掌握,就必须与老师交流,得到他们的经验性指导,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为开创自己的见解打下牢固的基础。

以正己烷作为3种合成麝香标准溶液溶剂,分别配成质量浓度为1~5000 ng·L-1的混合标准溶液。先采用全扫描模式(Full-scan)对化合物进行定性,根据标液中各物质的出峰时间和特征离子(表2),再采用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SIM)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定量。采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得到3条标准曲线的方程和相关系数。引入检出限对目标分析物的检测质量进行评测,信噪比系数取3。同时,取3种已知浓度的目标物溶液,采用与样品测定一样的实验方法进行预处理和 GC/MS分析,以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与已知浓度的比值作为本次实验方法的回收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课外学习中,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种刊物,开阔视野,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老师上课提供的参考文献、课外书目要尽可能地进行泛读,从而对课堂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其次,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时间把自己的创新灵感付诸实际行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没有时间探讨,这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良的影响。

(二)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创新敏感度。

首先,激发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够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使大学生具有创新动机,在具有了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大学生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高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创新动机。其次,培养创新情感,坚持创新意志。学生具有了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就要坚持把创新进行到底,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在这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尚的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产生创新欲望的源泉;创新情感能够使人在创新过程中不盲目自卑,充满自信,并把自己定位在拥有创新能力的高度上。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这种情感和意志,要把自己的创新灵感付诸实际行动,要在闲暇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培养一种创新情怀。

(三)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要想提高就必须不懈地进行学习与训练。为此,大学生要结合学习、生活,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

1.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思考,寻求多种途径、多种答案,尽力养成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

在大学生活中最能锻炼发散思维的训练当属参加各类比赛。参加各类比赛,比如辩论赛,选手们需要广泛的发散性思维,在比赛前要对各种问题进行假设,并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要运用掌握的资料,发散思维,为驳倒对手的论点提供有利的论据。

协助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也可对大学生发散思维训练起到重要作用。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创新课题,可以接触到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从而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展望,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从而协助教师研究出新理论、新成果。

2.逆向思维训练。所谓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习惯的、传统的、常规的、逻辑的或群体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者另辟蹊径、疑人所不疑、想人所未想、创人所未有。

大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主要应在日常的学习中进行。对有些问题的思考,应与常规思维不同,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需要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逆向思维,则能够起到拓宽和启发思路的作用,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说不定就会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高校在这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设施。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工作室,为大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不断进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工作室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了全新的、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在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服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与基本方法,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团队协作精神、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造思维。

(四)注重创新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的目的不在于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更不要奢望有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重要的在于自己建立起依靠挖掘自我的潜能去探索未知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过程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个性,进而培养创新人格。

1.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用质疑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培养独立型人格。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人只有充分意识和感觉到自己具有主体性时,才会认识自己的价值,产生自主活动的热情并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自主培养独立型人格,首先,要培养独立意识,要充分认识自身,大学生要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持怀疑的态度,不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老师的讲解,自己都要进行独立思考,切不可盲目崇拜。其次,大学生要增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比重,走向广阔的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从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辩论、讲解等形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2.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培养灵活型人格。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必须努力培养灵活性人格。不断接受各类新思想、新事物,不断调整思维模式,以灵活的方式与人沟通,创建自己的事业。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要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主动,培养灵活性的人格是不可缺少的。灵活型人格的自我培养要在学习中主动展开,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在掌握教材内容外,广泛涉猎学术期刊、报纸、杂志等,力求了解和掌握前沿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知识有较强的整体掌握,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当然也要学会学科知识的相关转移,特别在文理课程之间,许多方法可以互用,大学生在学习中要特别学会利用之。另外,分析解决问题时要追求问题的多解,争取从多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3.有自己的主见,主动开拓,坚忍不拔地实现理想,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伴随着意志品格形成的过程。首先要树立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决心,树立远大理想,并坚忍不拔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其次要学会学习,具有主动的意识,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被他人的意志所左右,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最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要敢于挑战,也要勇于面对失败,经历了失败总会得到教训,学到经验,在步入社会后终会有所警惕。试想由于自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放弃了钟爱的事业,将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要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下,通过自身主观的积极努力得以实现。学生要充分注意到上面所提及的各方面的问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活跃创新思维,强化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

[1]张丽华,白学军.创新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5:86-89.

[2]崔改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J].教育探索,2006,11:28-29.

[3]李福华.论学生文化主体性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4,7:67-68.

[4]杨天怡.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29.

[5]娄延常.关于创新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8.

[6]杨新春,许珂敬.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7]李秋生.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J].人才开发,2006,10:52.

[8]李福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7-8.

猜你喜欢

人格创新能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