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10-08-15蔡丽平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两型社会株洲团员青年

蔡丽平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蔡丽平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1)

在各大高校积极探索与“两型社会”建设对接的大背景下,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其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应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自身职责,主要从思政教育、组织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服务高校对接工作五大领域着手,积极做好倡导、组织、构建和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共青团两型社会对接

长株潭成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省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与之对接。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在切实完成学院布置各项任务的同时,也要主动、深入思考自身与“两型社会”的联系。

一、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一)共青团组织的职责所在。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目前,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党的重要决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和科学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共青团应适应构建“两型”社会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团的工作,更好地完成团结带领青年的光荣任务,使工作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的自身需要。

胡锦涛书记曾深刻指出:“时代在前进,党和国家的事业在发展,共青团的工作也必须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随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而发展。”目前,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组织形式多样,青年流动加快,需要对团员青年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使“两型社会”的理念、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等更加深刻地融入青年思想之中,要运用网络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团的组织和动员能力;需要提升工作效能,变“团干部本位”为“团员本位”。

(三)高校探索对接的必由之路。

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属性十分明确,就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取向发展的人才,正是他们与社会对接的最终目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行“职业忠诚与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结协作与职业规范、节约资源与和谐友好”等职业道德、态度及作为其内涵的价值观教育和开展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都与共青团组织密切相关。此外,高校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薪火相传、蓬勃发展,需要共青团组织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二、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

(一)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思政建设。

积极引导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建设“两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道德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和就业认识等观念,明确自身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意义、定位、职责,争做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组织建设。

加强对青年的吸引和凝聚,定期召开团代会,完善青年组织体系,加强管理。积极发展团内民主,组织青年积极有序地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团员和团干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保证“两型”事业后继有人。

(三)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文化建设。

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经常性开展青年节、校园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符合青年特点、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生成高职学院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持续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四)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建设。

广泛联系青年,做好实践动员,积极服务学院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工作,参与社会上的管理、公共服务。以“志愿服务”、“扶贫帮困”和“创业就业”等为内容,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推动学院对接工作,进而推动全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

(五)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高校对接建设。

率先垂范,做高校青年的表率。竭诚服务,做高校对接的动力。牢固树立高校对接“两型社会”建设工程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观点,胸怀意识,提高有效联系、服务其它部门的能动性。在高校整体对接工作的推进上形成合力、整合资源、加大宣传、竭诚服务,担负起共青团组织的光荣使命。

三、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工作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

(一)对接“两型社会”建设与工作思路融合。

院团委深刻认识到建设“两型社会”的本质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探索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高职学院与“两型社会”的对接是要对内创建“两型校园”,对外输送“两型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开展团工作的对接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从环保和节约的角度理解是不够的。从以下三点着手,院团委理清了工作思路:

1.重视高度。要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必须围绕这四个文明整体协同推进。从文明的高度开展团工作,有利于提高对接“两型社会”建设质量,从四个文明的整体角度对接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团工作发展整体平衡。

2.挖掘深度。要深入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细节。这个过程必须抓住实度,切实提高团员青年素质,将日常工作作为重要的落脚点。从“两型社会”的人才需求入手,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思政、组织、文化、社会建设活动,将其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与素质拓展结合起来,与团员青年受益结合起来。

3.拓展广度。要实现四个统筹,即要在与“两型社会”的对接过程中统筹常规工作与对接工作发展、统筹学院团委与基层团组织发展、统筹院内工作与院外工作发展、统筹自身工作与学院兄弟部门对接工作发展。这四个统筹是对学院共青团工作在面临对接产生问题所进行的全面总结,意在促进学院乃至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

(二)对接“两型社会”建设与开展文化活动融合。

1.牢固树立对接意识。院团委以主题团日活动、讲座、座谈会、宣传图片、建立“两型校园”倡议书和筹划开展建设“两型校园”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以广播、网络、橱窗、团学通讯合团刊等阵地,大力宣传“两型”理念,让广大团员青年树立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认识到“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学院与之对接达到社会、学院与青年的三赢的重要意义,承担起当代青年宣传“两型”知识、培养“两型”理念、投身“两型”建设、展示“两型”成果的历史责任,人人争为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2.提高资源使用频率。院团委以学院的环境情况和资源利用为重点,不仅仅关注实体环境和能源资源,更在意的是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举办“楚天论坛”、文艺汇演、羽毛球大赛、校园红歌会,承办“读书月”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院提供的各种教学、教育资源都能得到较好的利用,图书馆和大大小小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艺体馆、体育场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积极参与,为同学提供了很好的锻炼综合能力的平台。

3.着力科技、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生态文明是对接“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因此,院团委一方面组织各系团总支开展了第一届“创新杯”大学生科技节、株洲职院首届计算机技能大赛、“东盛杯”电子专业知识抢答竞赛、PPT大赛等相关科技活动。另一方面以“人与自然的相近、相融、相亲”为宗旨,在学工处的组织下开展“文明工程”相关活动,提出了不践踏草坪、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等文明要求;主动参与除草、植树、大扫除等美化、绿化、亮化校园建设活动,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对接“两型社会”建设与组织管理融合。

1.加强组织建设。院团委一是召开团代会,明确提出“两型社会”下全院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是做好人才输送工作。一方面将“两型社会”课堂纳入到团校和团干培训班中,积极选送优秀团干参加上级团组织相关培训、学习,增强了团员、团干部综合素质,促进了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深化推优入党工作。严格审核、大力培养、认真选拔、积极输送青年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2.提升管理效能。院团委一是树立服务团员意识。牢记“团员利益无小事”,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管理型团委”为“服务型团委”。二是优化日常管理制度。实施了《月度工作考核细则》,将团委量化考核纳入到全院各系绩效工资考核体系中,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艺体馆使用制度》等制度,提高文体场地利用率,变“随意型团委”为“规范型团委”。三是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办事效率和办事程序的统一,加强宏观调控,注重放权、减少干预,变“无限团委”为“有限团委”。

3.建立节约团委。院团委开展“节约型”团委建设,实施了如调整非正式文件的排版规格,调小字号,缩减字距、行距和页边距,双面用纸;办理公文时加强校对,减少错误;工作完成后及时关闭电灯、电脑、打印机和饮水机等,下班时切断办公室总电源;使用自带水杯,控制一次性杯子的使用;在食堂吃饭使用消毒筷和餐盘,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手提纸袋、文件袋、信封、单位间交换的文件袋等尽量循环再使用;尽可能集中同线路人员一同公出,减少出车次数;杜绝大吃大喝,避免浪费等一系列措施。

(四)对接“两型社会”建设与就业创业融合。

1.丰富就业创业理论。由团委和企业共同探索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我院共青团工作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一个突破口。院团委紧扣社会脉搏,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邀请中南大学心理学唐海波博士、中国人力资源专家网专家陈中一、湖南东富集团总经理王日新、湖南省技能大师魏强、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王绍槐、株洲市“芙蓉百岗明星”张红斌、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科长张锋、华大菁英教学部部长谭立志等社会各界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让将要走向社会和企业的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建设“两型社会”夯实了就业创业理论基础。

2.开展就业创业实践。院团委把握青年从业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规律,围绕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开展了“圣马可”杯十字绣大赛、校园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创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打造自身就业优势。部分比赛成果还直接被赞助商家收购,为作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可谓一举两得。缩短了青年与社会的距离,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有机“联姻”。

3.建立就业见习基地。院团委针对目前青年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情况,加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在就业办的协助下,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南车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汽车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实现了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五)对接“两型社会”建设与服务社会融合。

1.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院团委深入开展“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奉献青春,服务老区”等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多次组织赴陕西渭南、怀化通道、株洲攸县、株洲炎陵县等地为当地的群众服务,组织大学生展开社会调查、科技维修、科普知识宣传、文艺演出、为当地小学生和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生活用品、补习功课等活动,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青团网、湖南教育网、湖南青年在线、株洲青年在线、株洲新闻网(湖南省红网株洲站)、株洲网(株洲日报官方网站)、走进炎陵网等网站和株洲综合新闻频道、株洲政法频道、炎陵电视台等媒体曾二十余次报道。

2.进行日常志愿服务。院团委积极服务社会,发挥我院“株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品牌作用,定期开展了学雷锋、大学生创卫监督岗、430社区义务劳动、国际汽车博览会车展义工、清明节扫墓、与株洲市特殊学校建立爱心基地、协管天元区城管、协助石峰区团委做好国家卫生检查期间的田心清扫卫生工作、全国“爱心包裹”活动善款募捐、重阳节敬老院探望老人、每月爱心废旧报纸回收义卖等大型活动,为“两型社会”作出一个团员青年应有的贡献。

[1]张红专.“教育强省”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7:38.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青发[2008]17号.

[3]张盛仁,田寿永.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J].理论月刊,2008.7.

本文系中国职成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湖南省高职院校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730321)。

猜你喜欢

两型社会株洲团员青年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株洲新时代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如何创新基层团员青年工作
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用新媒体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株洲三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
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