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六性”原则,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0-08-15陈玉林

文教资料 2010年9期
关键词:大运河现实历史

陈玉林

(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江苏 仪征 2114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形式。适当、必要的课堂提问,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倾向,课堂提问也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缺乏启发性。另外,课堂提问也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的内在需求,大部分从课本中找答案,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致学生得了“集体失语症”。在这样的课堂,当然不可能出现学生主动向老师质疑问难了。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多年,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从有效提问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下面,我试图从六个方面探讨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开放性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兴趣,更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自我理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课堂提问中的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或解答方案有多个。

如在历史教学七(下)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就很容易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且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提问不仅学生不感兴趣,而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时期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通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通大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而言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点是对的?你又是怎么评价的?”这样的问题能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培养了从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参与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是每个学生都自觉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着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课堂提问应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广泛参与。

如在历史教学七(下)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时,我利用多媒体,选择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先将学生带入到15世纪初的历史情境中,通过不断地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去充分想象郑和七下西洋途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踊跃参与,纷纷把自己的想象展示出来:有的想到在茫茫大海中食物和淡水是个大问题,有的想到航海动力问题,还有的想到方向、安全问题,想到语言交流问题等。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想象,然后通过丰富的材料来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究郑和的船队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激情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开拓进取的勇气,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充满趣味、智慧和生气。

三、教育性

所谓教育性是指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性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完成上述教育功能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如在教学七(上)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中“司马迁与《史记》”内容时,适当延伸,加强对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先联系当前极少数中小学生盲目轻生自杀的现象,然后与司马迁的事迹进行比较,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加深对司马迁人格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再如在七(上)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中“楚汉相争”的教学中,对于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物,我向学生提问:“大家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喜欢项羽,因为他有个性,真诚坦荡,输得悲壮,死得有尊严。还有的同学说喜欢刘邦,因为刘邦的性格虽然不如项羽,但善于用人,适合做皇帝……学生的回答让人耳目一新,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智慧和思想让人惊讶。

四、联系性

所谓联系性,即要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古人的陈年旧事,而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新课标要求反映学生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在课堂提问中拉近学生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课堂提问要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达到从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的目的。

如在教学七(下)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时,我就指导学生将视野拉回到现实,联系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简单介绍事件之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驳斥和批判藏独势力分裂祖国的罪行。这样就可使学生感到历史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它与现实紧密相连,并能为现实服务。

五、生活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内容。课堂提问也应充分体现这一原则。

如在教学七(上)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车同轨,书同文”时,对于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原因,如果教师的提问平铺直叙,学生难以理解。我尝试从“货币不统一为什么会影响各地交流?”来提问。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假如你是生活在原来齐国的一个商人,准备到原来的楚国去买一批货,你用原来的货币去付款,对方会接受吗?”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肯定不会接受,因为两个地方的货币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提问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货币不统一会影响各地的经济交流”。历史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出结论,为学生架起“书本—生活”的桥梁。

六、思维性

一些教师在课堂所提的问题不少,但真正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却不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思维性的原则。所谓的思维性,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否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多种矛盾冲突,使学生心中有疑,因疑而问。

如在教学九(上)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的开头,如提问“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美国内战有什么意义?”这一类问题,学生容易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与积极性。但是,如果一反常规地问:“为什么说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样的提问,学生似懂非懂、新鲜有趣,学生思维的波澜因之而被激起;这样的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内战是南北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结果,提高了辩证思维的能力,增强了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还应注意启发性、实际性等原则。要做到有效提问,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且这种回应和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学会倾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会走得更远、更好。

[1]卢正芝.提问: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中国教育学刊,2008,(2).

[2]刘卫华.历史课堂中有效提问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大运河现实历史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放歌大运河
新历史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