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和治理思考

2010-08-15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4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事业单位监督

杨 蕾

一、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事业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是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涵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所设置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事项所进行的监督。事业单位外部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审计、物价等机关对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监督。《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要求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久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但在实务中,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一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的状况

(一)目前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状况。要干好会计工作,要求每一个财会人员都必须清楚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时了解整个会计基础工作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各尽所能。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新手多、个人不注意加强政治学习、继续教育学习质量不高,造成会计人员队伍参差不齐。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状况

1.事业单位财经纪律松驰。①目前,事业单位大多实行部门预算,定员定额核算,设立零余额账户。一些单位想方设法开办具有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在其中乱支滥用,逃避监督。②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违反国家现行财经法规,以自制凭证、虚列支出等手法套取现金,指使财会部门滥发奖金及实物。③本该在事业单位改制中分离出去的下属单位企业单位,依然存在上下级单位关系,目的为列支支出。④一些事业单位将本单位公房出租收入不列入本单位账内,私分国有资产或违规使用。⑤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不制定本系统和本单位财务制度,管理疏漏,财经纪律松弛。

2.会计信息失真。事业单位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理应严格执行《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现金流量,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但是,一些会计人员按照单位负责人的意图在会计核算中进行“技术处理”,造成了会计数据信息失真、虚假,监管失效。其表现有:①设立“账外账”。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逃避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对外提供不真实会计资料。②私设“小金库”。中央三令五申对单位“小金库”收缴,但是有的单位巧立名目,用于职工补助、补贴和招待费支出。③“白条”入账,屡禁不止。有些单位为了迎合权力机关,用“白条”从单位套出现金,进行“感情投资”。据有关部门公布的信息,在所有经济犯罪案件中,“公贿”案件不仅占很大的比例,而且有上升的态势。④财务人员账目不清、数字不实,存在偷、漏、欠税现象,尤其是事业单位代扣代缴的义务人不尽义务。⑤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规定限额之上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意,擅自处置或调用本单位资产,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原因

(一)领导责任意识差。《会计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有些领导责任意识差,指使财务人员造假,掩耳盗铃。

(二)处罚力度不到位。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邦安;法令弛,则国乱民殃。我国现已发布的一些法规,比如《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很明显处罚力度太轻,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威慑力严重不足,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三)内部监督不得力。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不明确,建立的账务处理程序制度不科学,内部牵制制度不合理,未建立严格的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单位支出只要单位领导“一支笔”就可报销。

(四)外部监督不得力。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陈旧管理观念未曾得到根本解决,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形成专项资金“跑”“冒”“滴”“漏”,支出效率不高。政府审计基本都是事后监督,未介入监督全过程,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存在滞后性,会计监督弱化。

(五)会计受利益驱动。会计人员道德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政治觉悟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利益驱动,经不住金钱诱惑。

四、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治理

(一)首先提高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工作中很多单位负责人重视业务工作,认为会计是后勤保障的服务性工作,为保障业务的开展服务。其实,会计工作更是一种管理性的工作。笔者认为单位负责人应加强《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等法规制度的学习内容,进行强制性培训,以其大致了解会计法规制度的内容,做到执法守法,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力度。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选用会计人员时遴选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稽核工作(一、二年轮换一次),做到账目清楚,核算准确及时,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道德观,如实反映实体财务流转活动全过程及其经营成果。会计主管部门应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要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制约报账会计的工作行为,保证报账会计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三)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在事业单位为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会计人员利益关系依附于事业单位及领导,从而使其内部监督软弱。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同级财政部门掌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升迁、奖惩,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不出现“顶的住站不住,站的住顶不住”的局面,保证会计监督效果。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统一发放阳光补贴。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在发奖金、补助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防止各单位各自为政,使会计核算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监督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报废手续和程序规定,减少流失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事业单位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夯实监督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