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分析

2010-08-15杨建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4期
关键词:母国国际收支东道国

杨建清

一、传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新古典派理论指出,从母国利益的立场看,可能会产生对外投资过量的情况,其根源在于私人和社会之间的收益率是不同的。私人企业在做出对外投资决策时,不会考虑国外新投资会降低东道国现有总投资的收益率,也不会考虑会给母国带来损失,如支付给外国税收就意味着减少国外收入。新古典派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对外投资会引起母国国民收入从劳动转向资本的再分配。

海默在其垄断优势论中,曾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与融资的关系,认为跨国公司出于对经营控制权的需要,对外直接投资者不能在东道国当地筹集全部资金,一部分将来自于母国(包括股权投资与借贷资本),而出于节约成本的需要,也会在东道国筹集一部分资金。

不同的母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存量规模的影响不同。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国内投资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国内外投资有一定的互补性,从而进一步说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母公司提供内部积累起来的资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虽然对内、对外投资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至少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不一定会对母国国内资本存量规模产生不利影响。对加拿大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资本形成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将其他因素(经济行为、利润率和技术进步)考虑进来,国内外投资间的正相关关系就不一定成立了,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跨国公司有可能用对外直接投资来替代对国内的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瑞典跨国公司大规模对外投资(主要对欧盟投资)就对瑞典国内资本存量规模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使在美国,也有一些研究(如费尔德斯坦等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内投资间存在着部分替代关系。

逆古典派假设对外直接投资并不会减少母国资本形成,并倾向于肯定会对母国的就业和国际收支有积极影响。资源开发型的投资显然是属于逆古典派所说的类型,这些企业投资于国外是为了开发国内得不到的资源。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完全替代国内投资。

综合来看,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投资影响的问题上显得比较零散、间接和不全面,且未能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框架,来说明外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内投资的影响机制。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投资影响宏观经济学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使东道国和母国的资本存量规模和可供投资的储蓄总额发生变化。从间接影响看,对外投资可以带来收入,其中部分收入可以用于再投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可能给母国和东道国带来积极的或消极的乘数效应,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交互影响,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投资影响时必须考虑这一点。

麦克杜克尔(MacDougall)的国际资本流动促进国民收入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增加世界总的福利水平,而且能够同时增加母国和东道国的国民收入。马斯格雷伍还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国内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国内投资的下降可能降低国内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带动的国内就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转岗过程中的再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母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美国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需要充分的投资引诱,投资引诱可来自对内投资,又可来自对外投资,二者构成总投资。资本利润率决定了投资量的大小,其中,利率影响了投资的利润率进而决定了国内投资量的大小;在对外投资时,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而贸易顺差是获得外汇储备的唯一手段(在不考虑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时,假定没有初始的对外投资和利润汇回),那么,我们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时,要考虑到汇率对利率的影响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替代以及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在对美国的实证分析当中,伯格斯坦(C.F.Bergsten)1978年的研究报告认为,在没有考虑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设备出口、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条件下,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出与汇回的股息、专利权费和管理费用,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国际收支的净影响是积极的;而哈夫鲍尔(G.C.Hufbauer)和阿德乐(F.M.Adler)对美国跨国公司的分析,则同时考虑了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国际贸易因素。哈夫鲍尔和阿德乐假定对外直接投资既不影响母国在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也不会替代或扩大母国的出口,所以仅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哈夫鲍尔和阿德乐,分别运用古典和反古典的假定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出口的替代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完全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是替代了母国的出口、刺激了母国的出口还是影响了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本形成等各种不同的假定。

弗农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由于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是出于公司自身的战略目的,它们的投资行为有可能与母国的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即使有充分理由在母国投资,跨国公司仍有可能选择向国外投资。所以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只有跨国公司才是投资地的最佳决策者,而且对外直接投资未必替代母国的出口。

蒙代尔认为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取代了国际贸易,属于一种逆贸易倾向的投资,这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完全替代就会对国际收支造成净负效应。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反映了国际间区位优势的动态变化,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没有明显地替代母国的出口。相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维持和提高母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助于母国国际收支的改善。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话,母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这里进口需求没有发生变化,国内投资增加,这是直接效应。

由于利率降低,资本流出,国际收支发生变化,因为利率平价,利率降低,本国汇率下降,产生出口效应,由于汇率下降,对外直接投资以本国货币表示的收益率下降,利润汇回减少,对国内资本存量有负影响。这是间接效应。

初看起来,对外直接投资会将资本资源转移出国,从而将减少国内的投资。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当母国国内的资源已充分利用时,国内多余资本将会构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因而这时资本转移出境是有好处的。当母国国内资源尚未充分利用,但发生结构性剩余时,这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要取决于国内外的投资利润率大小,但资本投资于外国不管获益多少,都将影响本国相对劣势产业的投资,这种情况下,投资转移的长期效果甚至将会造成该产业的消亡,以进口替代国内投资。在发达国家,这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不仅限于初始投资,还包括后续投资。在跨国公司的融资战略中,可供选择的融资战略有许多,它将“在成本最低的地方借款,在预期收益最高的地方投资”(Caves,1996),企业的全球融资不仅要考虑相对借款成本,还要考虑与汇率变化和其它因素有关的风险,因此在国外子公司的外部资金中来自东道国的资金所占份额是很高的,在海外子公司的资金来源结构中,利润再投资一般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跨国公司的全球购并使股权投资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影响

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远远超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尽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因而目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中国1989—2009年间的国际收支统计显示,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除了1992年之外均为顺差。而且1992年资本账户的逆差原因,是当年偿还了外国银行的巨额贷款本金和利息。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就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而言,尤其是商品的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生产型和贸易型子公司,可以有效地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通过在东道国建立生产、销售网络,在维护对原有国外市场的出口的同时,还有助于扩大中间产品向新的出口市场的渗透,在建立生产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过程中,还能够带动中国的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是为了解决中国国内短缺淘汰的供求矛盾,所以势必带来了中国进口的增加。但是,即使中国没有进行这种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一些国内短缺的资源的进口需求仍然是刚性的。所以,真正对中国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的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毋庸讳言,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后,海外子公司可能部分替代了母公司对东道国的出口。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收支的负面影响尚不显著,将对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影响综合起来,可以认为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国际收支没有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

另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两个动因是寻求市场和寻求资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业、资源开发业和制造业的分布比例占90%,且投资地区相当集中,为国内的剩余资本找到出路,有学习效应,有利润汇回,对国内资本的替代作用目前可以忽略不计。

总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一步,它的出口替代不明显,对国际收支是正效应,在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促进了国内投资。

猜你喜欢

母国国际收支东道国
母国环境规制对中国OFDI的影响研究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国际收支分析
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人员责任追究之困境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