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探讨

2010-08-15姜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整脊督脉太极拳

姜南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随着坐姿劳动人群以及电脑工作人群越来越多,颈腰伤病率不断上升。人体处于坐位时,脊柱主要受到垂直方向的压力,骨盆向后的倾斜度增加,脊柱腰曲减小或消失,其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要比直立时大,长时间坐位会导致整体腰椎变短,椎间盘向后突出,引起椎曲紊乱。人体脊柱的正常曲度决定着椎管大小、神经根孔排列方位、椎动脉走向及脊髓的空间,是维持脊柱正常组织关系的生理基础。外因作用于脊柱,使脊柱受力不均,引起脊柱稳定性失调,进而导致脊柱曲度改变,使腑脏气血功能系统产生一系列病症。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对身体的特殊要求以及医学基础等对脊柱有良好作用,更重要的是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的影响与整脊学的理论和治疗原则有相似之处。本研究从整脊学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对于脊柱的作用影响,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1 整脊疗法概述

中国整脊法是运用头颅、胸廓、骨盆“大圆筒”的动力,通过枢纽关节力的方向线带动椎体的“小圆筒”,整体调整因病理改变而致旋转、倾斜或位移的椎体,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关系。整脊学是用整体观来认识人体,脊柱为一个系统,在脊柱系统中依据其组织形态、实体概念、功能又可分为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或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统一,共同构成整个脊柱的功能,这就是整脊学的系统论[1]。整脊疗法创始人巴尔默的整脊理论认为,人体疾病与脊椎错位有着密切联系,脊柱错位干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功能,使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疾病。中国整脊学专家韦以宗提出整脊治疗体系中的“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及练功康复”四大疗法使中国整脊疗法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本文从整脊疗法的三大治疗原则(理筋原则、调曲原则、练功原则)和四大方法(手法、针灸法,内外用药及练功康复)这两个角度论证太极拳应用于整脊治疗的可行性。

脊柱本身是一个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结构上是联系的,在功能上是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引起身体其他系统的相应症状、体征[2]。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在肌肉舒缩的推动和椎间盘、韧带、小关节的稳定作用下来完成的,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联络作用而实现。人体各器官几乎都受脊柱的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和脊柱旁的交感神经所支配,因此,脊柱骨关节紊乱,脊神经和与其交汇的交感神经受损伤,可以引起所支配器官出现病变。

2 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医学已应用于防治脊柱疾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刘安《淮南子》介绍了“六禽戏”,包括“熊经,鸟伸,猿跃,鸱视,虎顾”的锻炼动作。考古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其绘制年代应为公元前2世纪前后,图中运动式样多为锻炼颈、腰、背的屈曲、过伸、侧弯,左右旋转。公元3世纪华佗的“五禽戏”更明确:“熊经,鸱顾,引挽腰体诸关节。”这种名为“导引”的功能体育疗法一直延续二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医学防治脊椎疾病的主要康复方法之一[1]。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要求动作一动百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旋,或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只有以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九个主要的运动关节(颈、脊、腰、胯、膝、踝、肩、肘和腕)依次贯串起来。因为有了这个中轴,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3]。作为传统体育之一的太极拳,其理论体系、拳理、锻炼价值与中国式整脊治疗体系的三大治疗原则和四大疗法不谋而合。

2.1 从气血和经络角度谈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认为脊柱是全身的中轴枢纽,内含督脉,五脏六腑病变均可涉及督脉,而脊柱督脉病变也涉及五脏六腑。《灵枢·经脉》指出“经脉为始,管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即是说经脉有长短,是营养支配五脏六腑的。《内经》以后,历来文献皆认为脑、头面、五官、咽喉、胸、肺、心、肝、脾、肾、胃肠及生殖器官的病变都与督脉、脊椎有关。在《内经》的基础上,《针灸甲乙经》对脊柱、督脉源性病变有更详细的记载,已认识到某些疾病是源自督脉及脊柱旁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病变,主张对这些穴位施行针灸治疗。总之,《针灸甲乙经》对督脉与脏腑、器官病变的关系有了明确论述,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医运用经络穴位学说论述脊源性疾病的独特理论[3]。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导引等医学医理。《太极拳论》曰:“气者,生之体,经者,气之路,经不通,气不行。以气运形,一气贯通”[4]。太极拳锻炼中肢体和全身的运动可导引经络内气的贯通,调节阴阳平衡。太极拳锻炼中肢体的运动就意味着经络气血的贯通,而身法则意味着气血阴阳的调整。太极拳拳理讲“头顶虚领,项部竖直”,“含胸拔背”。对头部要求是虚领顶劲,头顶要有领意,百会穴与阴穴要上下呼应,一线贯穿,头颅自始至终正直平整。颈要自然松竖,不可软塌。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头为“百脉之宗”。头部、颈部与躯干要求配合形成上下线,有利于任督二脉的自然接通,促进周天气血循环,调节人体气血平衡。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拔背时脊背拢直,由后弓前拔成近似直线状,不仅使脊柱得到锻炼,脊神经受到良好刺激,而且直状脊柱较弯曲脊柱更有传递能力,有利于气血通畅。人体督脉下起于会阴,顺脊上行,过百会,止于人中。督脉两侧的腧穴是人体气血总汇,脏腑都与腧穴相贯通。脊背肌肉向前抱合,利于腧口纳气,血脉畅通。

2.2 从太极拳运动的“松柔缓慢”的角度谈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太极拳松柔缓慢的特点与整脊疗法三大治疗原则之首——“理筋”疗效相同。在治疗脊柱劳损病调曲之前必须理筋。

正确的理筋手法通过合理的外力作用,能使筋伤后所致之“筋出糟”、“骨错缝”得到整复,软组织撕裂复原,肌腱滑脱理正,调整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下关节,使神经根管和小关节的粘连获得松解,这与太极拳运动以关节运动为主的特点不谋而和。改善局部循环,可使突出的椎间盘与椎管内神经根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理筋有以下的作用:(1)舒筋活络:手法直接加速局部气血运行,通畅经络通道,改善肌肉、筋骨、关节等组织营养状态,调整机体内部平衡。(2)活血化淤:人体各部位伤筋后,其损伤部位的血管破裂而致瘀阻,理筋有助于气血运行,通顺经络,可扩大毛细血管管径,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血浆粘滞度,提高血液流速,加快静脉血和淋巴液向心性回流,促进乳酸等代谢废物的分解和运行,加速淤血的吸收,从而达到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肿消,通则不痛之目的。(3)松解粘连组织:病症出现之后,局部筋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皆可因血肿产生粘连,理筋可通气血、松解粘连,消除腱鞘狭窄,通利活络关节。(4)解除痉挛:通过理筋能直接放松软组织,保健理筋通过肌肉牵张反射直接抑制肌痉挛,又可通过消除痛源而间接解除肌紧张,故能有效地放松肢体,消除骨骼肌过度紧张和僵硬,保持肌肉组织的正常弹性,防止疲劳的堆积,促进体能的恢复。

太极拳动作缓慢均匀,“拳谱规定:“运动如抽丝”。缓慢轻柔是太极拳要点之一,拳理把“松”作为首位,强调“松”是求功的基础。太极拳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速度均匀,绵绵不断的运动,使经络畅通,气血无阻,导引气血。同时太极拳的慢、柔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肌肉放松不僵直,舒展筋骨,不淤血,不淤气,加速肌肉血液循环。太极拳的松柔缓慢和身体中正共同促进经络和气血的贯通,阴阳平衡,对脊柱周围的经络以及肌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这与理筋四个作用相吻合。

2.3 从太极拳运动的“中正”角度谈太极拳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太极拳动作要求首要的是中正,所有的动作只有在中正的基础下进行,才能真正把握到太极拳的运动精髓,才能做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形神合一,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5]。太极拳运动的“中和”,是以人体之“中”的腰脊为中轴的“中和”。“中”是宇宙万物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途径,“得中”就意味着万物处于一种最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味着事物处于最佳有序状态中。而“和”则是温和、和谐、平和,寓指天地万物是有机统一整体,和谐才能获得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6]。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在人的正常生理条件下进行的运动,与其他运动项目是不同的。尤其练太极拳是在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练习时无论从内环境还是外环境都要求达到平衡,也就是要达到中正。这样,在太极拳练习中就能完美地调节人体的环境,达到养生、强身和修身的作用。

2.4 从太极拳运动的“对拉拔长”角度谈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脊柱的纵轴轴向有伸缩功能,当椎体后突出关节紊乱或纤维环损伤,或椎间盘突出、退化、紊乱,可导致椎体倾斜、塌陷,椎间隙变窄,关节腔也变短,脊柱整体缩短。整脊疗法中的牵引方法就是通过牵引,维持脊柱纵轴正常距离即椎间隙的肌肉以及韧带等组织,使其挛缩的肌纤维、韧带拉开,达到肌力平衡,使倾斜、塌陷之椎体恢复正常椎间隙。牵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2)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和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松解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3)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出的纤维环组织消肿。(4)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5)牵引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

太极拳对拉拔长的身体要求与此相近,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形技术要求发现,其对身体各部分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不同方向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太极拳的劲力即“对拉拔长”。练习太极拳时身肢必须放长,以加强全身的弹性,有了弹性才可以形成劲力。太极拳的对拉拔长使脊柱各关节节节松开,维持脊柱正常的椎间隙。同时可以使得肌肉本身的收缩力得到良好的锻炼,肌肉内密集的微血管网畅通,增加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肌肉及其他所有组织器官的气体交换作用,可以使体内得到更多的氧,提高各组织器官对氧的利用率,最终通过提高肌肉的弹性实现增长劲力的目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速度,扩大血管沟通的横截面,消除因血行受阻引起的肌肉粘连痉挛。

2.5 从太极拳对腰大肌的特殊锻炼价值角度谈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在运动力学中,骨骼是力的杠杆,关节是力的支点,肌肉是力的动力。颈曲和腰曲都是由前后的四维肌肉支撑。脊柱轮廓应力四维平衡理论认为,根据数学平行四边形法则,脊柱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互相影响,腰曲增大,颈曲也随之增大,腰曲变直,颈曲也反弓。脊柱不稳定导致病变起因多为附着脊柱的肌肉韧带损伤[1]。因此腰大肌是腰曲形成与稳定以及病理改变的主要作用机制,对脊柱的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

超越生理能力的活动或姿势会使应力过分集中于脊柱的某个节段,导致慢性劳损。长期、反复、持续的应力集中于脊柱的椎间盘、韧带、小关节、肌肉、筋膜等组织,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疲劳强度,使脊柱的骨、关节、韧带、椎间盘、筋膜和周围肌肉的内在平衡失调,产生脊柱劳损。脊柱亚健康多由长期保持一种特定姿势造成的习惯性肌肉紧张所引起,导致脊柱失衡,即所谓的“久坐伤肉”。

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腰为车轴,四肢为轮。太极拳把自己比作一个小宇宙,是转动的球体,其动的主体是腰脊为中轴的转动,带动四肢绕轴转动,做到旋腰转脊。《心会论》曰:“腰脊为第一主宰”。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十三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心松静气腾然”。武禹襄《十三势歌》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拳理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4]。以腰为主宰的拳理要求充分说明了太极拳运动非常重视对腰腹的锻炼,以及对腰大肌具有非同一般的促进作用,提高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力量,加强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的功能。

此外,人体中存在着十四条重要的经脉,中线有两条奇经和十二条经脉。十二条经脉与十二个腑脏密切相连。位于人体背部的正中线的督脉,是沿人体背部的脊柱从头顶到尾椎,太极拳所有的弯腰动作和背部旋转的动作都以督脉作为一个轴。第二条奇脉是任脉,任脉在人体腹部的正中线,所有腹部运动的动作都是以这条经脉作为轴进行的,任脉和督脉一前一后,一个调理人体的阴气,一个调理人体的阳气,通过腹部和背部的配合,形成一个养生的气血循环,其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太极拳对腰腹的锻炼对经脉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旋腰转脊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可通任督两脉,促进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起到健身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太极拳对腰脊的锻炼价值,从而对维持脊柱的平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加速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进程。

2.6 从太极拳运动“旋移”角度谈太极拳运动应用于整脊疗法的可行性

三国时代医家吕光在注解《难经》二难时,将脊柱24节按八卦类比,宣意人体运动规律按《周易》一元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周而复始的圆运动规律,脊柱的四维结构,八个活动度都是围绕中轴垂线为轴心运动的四维组合[1]。

拳以腰为枢纽,以丹田内转为轴心,全身处处都是螺旋劲,全身各部位既有自转,又有公转,非圆即弧。全身像一个滚动中的具有弹性的球体,而且全身各个部位、关节都似若干螺旋中的球体[7]。太极拳的特点,其奥妙全在于一圈中。探明圆转规律是求太极功的所在。太极拳的缠丝,旋转运动是空间的多维性,是旋移的。太极拳的圆形运动,不是直线的弧形动作组成的。它不是单线的某个部位螺旋缠丝,而是不同的大小螺旋缠丝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划圆圈时,内劲的运行的旋转,像螺旋式的缠绕进退,则好似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自转一样,强调了圆转的核心在于腰,四肢与腰腹的螺旋即是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太阳系的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四肢是围绕腰脊躯干而转的,转腰同时四肢应顺逆缠丝旋转。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势皆以躯干的螺旋缠绕、开合、折叠来主宰四肢的螺旋缠绕。因此太极拳柔和以及本身的运动形式对于保持脊柱的正常功能,矫正不良状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小结与建议

本文从整脊疗法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与太极拳理论的综合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同时,鉴于脊柱的重要生理作用以及脊柱亚健康所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的普遍性,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从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从理论上太极拳运动对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针对整脊以及对脊柱相关疾病针对性的动作、运动量、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还不具体和明确,对太极拳运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深入和具体,尚需进一步研究。

[1]韦以宗.中国整脊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

[2]董福慧.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5.

[3]林辉.论太极拳与针灸在中医康复学中的治疗效果.搏击武术科学,2008,5(9):40-45.

[4]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马贵夫.太极拳的腰与中和之道.少林与太极,2008,4(12):25.

[6]付芳,毛明春.论太极拳的中正之说.搏击武术科学,2008,5(9):30-31.

[7]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4.

猜你喜欢

整脊督脉太极拳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整脊”真能让人立刻长高吗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针灸整脊:整合中西医观点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42式太极拳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