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0-08-15严晓凤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导师制硕士导师

严晓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当前研究生导师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严晓凤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研究生培养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趋势下,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指导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师不仅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导”之以品德、方法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导师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的导师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研究生 导师制度 问题 对策

一、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1、导师数量严重不足。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国在校硕士研究生数量为153,110人,当年招生人数为57,300,导师数为60,922,平均每位导师指导2.5名硕士研究生;此后连年大幅扩招,2003年是26.89万人、2004年约33万人,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04,6429,当年招生人数为386,658人,导师数为171,796人(1),平均每位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为6人。我们可以发现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是1998年的2.8倍,2008年在校研究生人数是1998年的6.8倍。到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进一步达到了硕士生472,000人。可见,导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在校硕士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造成了导师总量总体上相对短缺,但在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学校生师比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些学校生师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达到10以上。在同一个学校内部不同导师之间指导的学生数量也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导师指导的人数多一些,有些导师指导得少一些。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个别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总量甚至超过100人。

2、单一的导师制度,造成研究生的知识面不广,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最早采用的是德国模式,即师徒制。师徒制模式是: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跟定某一位导师。研究生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研究任务,几乎都由这位导师全部包干,全程地个别培养。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学习美国模式。美国模式即是:建立研究生院,形成严格的课程体系,实行“专业式”的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教师的广泛性,同时也注重导师小组的作用。但是在毕业论文环节,主要起作用的仍然是某一位导师。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导师制度,越来越凸显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单一导师制导致了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局限。由于每一位导师都有他研究的长处和盲区,导师越是做研究,研究的领域就越来越窄,越来越具体,只受一位老师的指导必然使学生不能够广泛地接触各方面知识。同时由于个体差异,老师研究所长的领域,不一定就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版块。如果只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又没有中途转换导师的配套制度,难免会让学生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其次,导师队伍中还是不乏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导师,他们或许只忙于自己的研究或是其他事务,而无暇指导学生。如果只有一位导师,必然造成有些学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从而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再者,许多导师是一直深居于大学这个殿堂研究的,很少联系社会,自身研究水平不高。很多导师的研究与学术动态和社会现实脱节。这样的导师指导的学生自然也很难把握学术进展、正确理解学术在现实中的运用,除非个别学生自己非常聪明能干,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研究以及向其它教授请教。最后,还有一部分教授平常并不从事学术研究,也不爱好学术研究,只是资历熬到了教授的资格上,加之导师短缺时很多学校降低了导师的条件,把很多本来就不合格的人推到了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位置上,结果当然也培养不出合格的研究生。

3、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造成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由于制度性原因及个人因素,出现了导师不“导”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不“导”的原因有:一是导师数量不足,一个导师本身所带研究生数量过多,导师精力相对有限实在是“导”不过来。二是很多导师忙于自己评职称、申报科研项目、完成工作量,或者到校外兼职挣钱,便无暇顾及研究生。不要说指导,有的学校还出现研究生都毕业了,还从未见过导师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毫无疑问和学生本身有很大关系,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了,导师对学生疏于指教的现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按这种方式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质量。三是学校对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经费不是很多。面对微薄的经费,很多导师会觉得投入那么多经历指导学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再加之没有科学有效的制度对监控导师对学生指导。因此,很多老师是出于情感、出于良心、而不是受制于制度来指导学生。所以有良心和责任感的导师就培养出了合格的研究生,而那些缺乏责任感的导师便误人子弟了。……这些导师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学校的各级行政领导,领导们行政事务缠身,常常出差在外。这让学生很难有机会与导师交流,平常要见上一面都不容易。接受导师的指导,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导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使导师没有压力感和危机感。现在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已经异化成为一种终身拥有且高于一般教师的荣誉头衔和身份象征。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下发的《关于选聘博士生指导教师工作的几点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博士生指导教师是指导、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岗位”。同样硕士研究生导师也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一项工作任务。如果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导师只是一个工作岗位,那就可以上,同时更可以下,可进可出。但是目前导师头衔是“只上不下,只进不出”,且“一朝拥有,享用终身”。这种情况衍生的最大问题在于,部分导师们没有危机感和压力感。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导师们的指导积极性,不能够促使他们必须认真指导学生。虽然许多学校也相应地制定了《导师管理办法》,以及用另外一些制度来要求导师们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但是这种“只上不下”的制度对导师们的规范犹如隔靴搔痒,不能直指问题的最关键。很多学校在研究生确定导师后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就处于一种放羊的状态,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缺乏系统的过程控制,而是通过外在的发表多少篇学术文章来表现所谓的要求严格和高标准。造成学生一方面省吃俭用花钱在一些水平低下的学术杂志发表文章,这不但无助于研究生研究水平的提高,还形成了极坏的学术风气,恶化了学术环境,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研究生导师制度改革对策分析

要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对现行的导师制度予以改进。由于单一导师制的局限,可以试行“副导师制”、“双导师制”和“导师团制”。强化学科间、校内外联合培养,同时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缓解导师不足的问题。

1、“副导师制”是在现行的导师制度上的微调。即学生除了有一个主导师外还可以有一位副导师,两位导师同时指导。副导师主要由没有取得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青年教师担任,还可以返聘部分退休老教授兼任。中国现在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0岁,部分女性在60岁前就退休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来说非常有必要,但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来说,完全还可以在60岁以后发挥余热。退休教授们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和研究经念,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很多人也对学术研究充满了热情,退休后依然在自主的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是高等教育中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老教授退休后大多也生活在校园中,也愿意跟青年学生交往,不但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启发思维,还能在指导学生中找到自我实现的感觉。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缓解主导师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同时能够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指导。

2、“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导师制”,即理论型导师加实践型导师。特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正在转型,硕士阶段由原来的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材向专业技术应用型方向转变,学术研究人材的培养主要在博士阶段进行。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增加应用型训练。双导师制度就是除原有的注重理论指导的教授外,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还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中聘请一位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管理技术人员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两者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样把本学科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验统一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级应用人才。“双导师制”与“副导师制”有些不同之处。双导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在分工上有所侧重,校内导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而校外导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副导师制”中两位导师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培养方案由主导师占主要作用。副导师起到协助主导师指导学生,负责具体事务。副导师是一个协调和补充。

3.改革导师遴选办法,扩大导师数量。面对目前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多种灵活的方式和渠道扩大导师数量。积极发挥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由于现在的导师遴选制度均对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做了硬性的要求,特别是职称更是无法跨越的硬性杠杆。但是我们都知道,评职称是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的。现在高校一般是讲师至少5年评副教授,辅教师至少5年评教授。而硕士生导师至少要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生导师必须是教授职称。这样一来就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因为职称不够而没有资格指导研究生。而我们知道青年教师和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生力军,他们大都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至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思维活跃。同时他们少于担任行政职务,时间也比较充裕。再是他们年轻,更容易和学生形成朋友型的师生关系。从事全世界的情况来看,二三十岁时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创造力的阶段,很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他们七八十岁时才获奖,但他们获奖的研究成果却是他们在二三十岁时做出来的。

因此应该积极发挥青年教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直接将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手中有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选为导师。另一面,退一步可以让他们做副导师,协助主导师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这不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还有利于锻炼青年教师的指导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为新的合格的导师。如不少大学已经规定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讲师,或者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较高的讲师也可以担任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的部分院系还规定只要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都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让导师回归这项工作职责,剖离附着在导师上面的身份及地位成分。

注释:

关于研究生在校人数、导师人数的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

严晓凤(1982—),女,四川绵阳人,西华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实习员;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导师制硕士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