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育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0-08-15罗泽如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3期
关键词:悟性复杂性感性

罗泽如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浅谈教育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罗泽如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认识复杂性事物的特点,是培养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把握复杂性事物的科学属性,发展感性思维有助于把握复杂性事物的艺术属性,发展悟性思维有助于培养通达复杂性的智慧.培养复杂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的和谐发展。

复杂性思维 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 悟性思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论、哈肯创立的协同学、雷内托姆创立的突变论、艾根创立的超循环论彻底动摇了机械论、还原论和决定论的世界观,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复杂性思维要求我们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性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从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教育问题是典型的复杂性事物,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需要具有复杂性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很多现实的困惑:为什么学业成绩优良的高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教育教学成绩平平?为什么还有学术水平卓著的教育专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出现重大失误?为什么很多教师培训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期望的效果相去甚远?对这些困惑的反思需要我们转换教育的思维方式,以复杂性思维看待教育问题和理解教育现象。因此,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高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在复杂性思维中认识理性思维

复杂性事物在时间断面上具有多面性,而在时间维度的演化上又具有流变性,因此面对复杂性事物有没有规律?复杂性事物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经常成为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他是用了一个隐喻帮助我们来领悟复杂性。“确定性岛屿”来隐喻复杂性事物的科学属性,“确定性的岛屿”可以帮助我们在“不确定性海洋”上航行时提供“定位”的帮助。复杂性事物具有科学属性,而科学属性的把握需要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与确定性、逻辑性、本质性相联系,因而科学属性是能够被实践反复检验的。教育无论是在理念层面、原则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是有规律的。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学会自行车对学习摩托车存在正迁移,而学会自行车对学习三轮车存在负迁移。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同样,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儿童开展主体间性的沟通与交流等现代教育理念都被证明是合理而有效的,因而属于科学的范畴。复杂性思维中的理性思维不等同于整体性思维,也不是简单排斥还原性思维。还原性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整体性思维却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因此在认识复杂性事物方面,东西方这两种思维传统中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复杂性思维要求我们的理性思维既要是开放的,又要是审慎的。复杂性事物的多面性和流变性使得已有的理性思考往往带有片面性和情境性,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应该仅仅作为美德加以宣扬,而是培养复杂性思维能力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印度的古老寓言“盲人摸象”中盲人的错误不在于对摸到的大象身体局部的描述,而在于将局部特征不加怀疑地延伸到对整体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讲授法和发现法是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运用,如果将一种教学方法推向极端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民主式的沟通对话受到普遍的赞扬,但是我们也不要完全否定权威的作用,民主式的沟通对话有时会因为学生的懒散和惰性变得缺乏效率。理性思维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学者指出,理性思维由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丧失了事物的丰富性。理性思维不够完善,我们的信息不够完全,我们的时间也有限,我们的理性各式各样,即使专业的学者也难以足够理性。教育实践工作者如果过分依赖理性思维,就会显得机械呆板,缺乏变通。

二、如何在复杂性思维中认识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不同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等,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感性思维则是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艺术性的思维方式,通过意象、联想、想象形象地揭示复杂性事物的规律性。复杂性科学揭示,浑沌或潜在浑沌是非线性系统的本性。一个系统中最小的不确定性由于通过反馈耦合而得以放大,在某一分岔点上引起突变,使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系统也可能发生惊人的复杂性,从而令整个系统的前景变得完全不可预测。因此,复杂性事物演化过程的特点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逻辑前提。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是复杂性世界亿万年才孕育出来的,对复杂多样性其中蕴含的规律性和美感有着天生的亲和力、鉴赏力和感悟力。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将它称之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见《道德经》第一章)。当我们处于布局凌乱的建筑环境中,我们会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而当我们垂钓于池塘边,我们能感受到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和谐、宁静和愉悦。复杂性事物的规律性有时让理性思维变得很无助,而感性思维却能轻松自如地领会“大道相通”的美感。我们很容易领会到吴文化、江南水乡、苏州园林、江南丝竹音乐相通之处,但是我们却很难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的大脑,在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方面,人工智能无法编程,因此永远无法超越人脑。感性思维是人重要的生命天赋,基于这一生命天赋,人们可以通过自然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来滋养繁茂。感性思维的信息丰度远远大于理性思维,因而更接近规律的复杂性真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有意识地运用一两种教学方法,而绝大多数时间是靠我们的感性思维来把握课堂的节奏和韵律,形成各种风格不同但是富于美感的教学“生态场”。感性思维可以修正片面性的理性思维,可以补充不完整的理性思维,可以整合圆润不同角度的理性思维。秉持“性善论”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放弃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惩戒,这是感性思维对片面性理性思维的修正;一个教育学理论水平有限的幼儿教师,课堂上却能和孩子水乳交融地互动,这是感性思维对不充分的理性思维的补充;当你采访一位教育专家的育儿经验,他可能并没有时时清醒地意识到在运用哪一种教育理念或者方法,这种“无招胜有招”是感性思维对不同角度理性思维的整合圆润。在复杂性思维中,整体性思维、关系思维、动态思维既包含理性思维的成分,又包含感性思维的成分。整体性思维中阴阳学说是理性思维,但是阴阳平衡的把握离不开感性思维;在关系思维中,坚持主体间性的人际沟通是理性思维,但是感同身受地体察离不开感性思维,正如莫兰所说,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哭泣,我将理解他,不是通过测定他泪水中含盐量的浓度,而是通过把他同化于我或把我同化于他,在我身上重新发现我孩提时的悲伤。

三、如何在复杂性思维中认识悟性思维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而“悟性”则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悟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大脑思维系统内部诸思维因素(可以是理性思维,也可以是感性思维)的某种合目的的、超越常规的、随机的自组织现象。唯其超常规性,“悟性思维”方才有创造性的可能,又唯其是自组织运动,“悟性思维”才具有出人意料的突然性特点。因此,悟性思维具有情境超越性、实践创造性和直觉通达性等特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复杂性事物演化的复杂多样性和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常常使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如何超越原有情境,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则需要我们的悟性思维能力。教学相长作为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案例之中,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学情境很难与专家教学案例的情境相同,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教学设施、课程内容机智地把握这一原则离不开悟性思维。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有的教师能够获得很快的进步,而有的教师进步很慢。进步快的教师能够超越观摩课堂的教学情境,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运用。而进步慢的教师往往局限于生硬模仿,教学过程生硬呆板,这是悟性思维的差异。悟性思维绝不等同于“面壁感悟”,离开教育的规律性认识、离开教育情境的感性体验,悟性思维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教育的理论、原则、方法、经验与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丰富的悟性思维。悟性思维还有直觉通达性的特点,它是非逻辑性的,大脑内部的诸思维因子(语词、概念、表象、经验等)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心灵的清空,轻盈而自然。心理学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弥漫性自由联想。这种状态严格地说来,乃是思维的又一运动形式,即思维的混沌运动。这种思维的混沌运动因为某个偶然的诱发因素导致思维的自组织,思维状态与教育情境产生不可名状的“和谐”与“共鸣”,因而直觉地通达了复杂性之中内蕴的科学属性或者艺术属性。悟性思维既离不开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充分准备,又离不开良好的大脑功能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积极吸收传统的太极拳、瑜伽、现代心理学的催眠放松、佛家的参禅、道家的悟道中合理的成分进行身心锻炼,对于大脑潜能的开发保护和悟性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四、培养复杂性思维能力需要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的和谐发展

世界本质是复杂的,而教育则是复杂性世界中典型的复杂性事物,培养复杂性思维能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复杂性教育具有科学属性,因此需要发展教育的理性思维;复杂性教育具有艺术属性,因此需要发展教育的感性思维;而通达教育的复杂性,则需要发展教育的悟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的培养是基于人的认知天性,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则是认知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复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坚持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的和谐发展。可是在现实的高师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师专业培训方面往往只重视理性思维,甚至奉行理性至上的科学主义,忽视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的培养。高师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适当增加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课程,在教师培训中,不仅要体现教育的理念、原则、方法等理性思维的话语方式,同时应该增加文学的、艺术的等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的话语方式。悟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教育实践,高师学生应该增加教育实践机会,“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的搜集与分析对培养学生的感性和悟性思维方面也有极大的帮助。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课堂教学各种要素的关系是生态性的,应该留有足够的弹性,评价体系和话语方式适当兼顾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复杂性思维并不是封闭的、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型,而是启发我们以极大的开放与包容去拥抱人类文明与智慧的一切成果,同时对我们自身的感性和悟性的智慧以合理的自信,它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共同体验进步、感受成长。

[1]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J].哲学研究.2003(1).

[3]胡炳章.“悟性思维”过程论[J].吉首大学学报.2001(2).

[4]埃德加·莫兰,陈一壮.论复杂性思维[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罗泽如(1970-),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悟性复杂性感性
新时代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复杂性挑战与路径优化——基于复杂性理论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非接触广角镜联合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预后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复杂性背后
悟性决定当下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