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成相》的诗体学意义

2010-08-15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名作欣赏 2010年3期
关键词:诗体楚辞荀子

□秦 立(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荀子创作《成相》释因

先秦时代,先有《诗经》再有《楚辞》,《成相》既非“诗经体”,又非“楚辞体”,而只是在民间流传发展的一种歌谣体裁,荀子为什么会选择《成相》这样的体裁来写作,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诗经》的主要研究者和传授者,但他没有采用“诗经体”。这篇作品应是他晚年蛰居楚地兰陵时所作,当时《楚辞》正风靡一时,但他也没有采用“楚辞体”。而是选择《成相》这种民间形式,原因何在?是我们必须要解答的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成相”和“相”等基本概念说起。关于“成相”一词的意义,较早予以解释的是唐代杨的《荀子注》,杨说:

以初发语名篇,杂论君臣治乱之事,以自见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

朱熹《楚辞后语》云:

相者,助也,举重劝力之歌。

古人对于“相”的解释很多,与其本义比较接近的是《礼记·曲礼》中所说“邻有丧,舂不相”、“如瞽无相”。

根据以上注释推测,《成相》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在民间流行的类似歌谣并和唱有关的曲调形式。据史料记载,《成相》在战国时期已经流行。在《逸周书·周祝解》中记载了一首相辞:

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天地之间有沧热,善用道者终不竭。

关于《周祝解》的写作时间,清人陈逢衡《逸周书补注》说:“通篇悉用韵语,似铭,似箴,盖直开老氏《道德》之先,匪特作荀子《成相》之祖”。现代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周祝解》当成书于战国中期,那么《成相》这种文体至迟产生在战国中期。考察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我们会发现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进步,日常生活中双音节词越来越多,民间对于双音节词语入韵的探索也越来越成熟;韵文中的四言和三言都进一步趋向实字化,四言词组和三言词组之间在节奏和语法关系上相对独立,出现了四言词组和三言词组以不同方式连缀成句的现象。而《成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基本是以“三三七四七”的句式为一个单元,继而勾连成长篇。三言与七言一起诵读时,七言又可分为四言和三言两部分,这样就会形成“三三四三四四三”这样的节拍,如此就使得过于单调急促的三言节奏在读到七言时得以缓冲。连续使用这样的组合,就会形成节奏快慢的交替,于整齐中富有变化。从音韵上来看,凡是“三三七四七”句式,首句不论,第二句三言和七言一定押韵,也就是说在《成相》的句式中至少要押韵三次。如《成相》首尾句: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划线字同押阳部韵)

“臣谨修,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划线字同押元部韵)

这样就造成了它在音韵上非常自然地形成一种音节流畅跌宕、声情婉转、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其特有的响亮明快的特点使得这种句式格外铿锵悦耳、谐美动听,使作品增加了清新活泼的韵味。

《成相》也正是基于这种有规则的节奏变化,才能深植于民间,成为长盛不衰的歌谣形式。《成相》这种体裁发展到荀子时代,其形式已经颇为成熟。荀子学识渊博,他之所以选择这种成相体体裁,其目的就是用民间流传的诗歌形式来通俗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如上所述《成相》既容易上口又便于写作而且易于传播,因为喜闻乐见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荀子选择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易为人所接受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当《诗经》、《楚辞》盛极一时之后退出历史舞台时,我们由衷地敬佩荀子的远见卓识,他在诗体的选择上确实慧眼独具。

二、荀子《成相》对七言诗发展的影响

在七言诗的发展历史上,尤其不应该被忽略的一个人就是稍晚于屈原的荀子。荀子的《成相》①不仅保留了先秦时期流传的除《诗经》、《楚辞》之外的独特的诗歌形式,而且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杜国庠先生早在1944年《论荀子〈成相篇〉——介绍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学》中指出“:荀子不但是一位批判综合了以前学术的大思想家,而且是一位理解运用了民间文学的富有创作力的文学家。他的《成相篇》恰好就是代表了他这两方面的作品。”②

《成相》是荀子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七言杂言诗,他对于流传于民间的七言体式的自如改编,使得七言这种一直在民间发展的诗体形式,一跃而成为文人笔下的创作,为后世文人创作七言开创了先河。

荀子《成相》五十六章除个别章节外几乎都采用了“三三七四七”句式③,每章基本上有两句七言,总计131句七言(而不是一般学者们认定的132句,因为第二十一章只有一句七言)。

从题材来看,《成相》沿袭《荀子》三十二篇的一贯主题,论述为君治国之道。荀子借古《成相》曲的歌谣体制在文中揭露了政治黑暗,抒发了忧愤之情,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国家既治四海平。”

在用韵方面,第二十一、二十二章或单句或脱字无法判断,其余每章两个七言句中,除第六、十、二十、四十九章外,两句七言都押同样的韵,如第一章、第二章中:

愚暗愚暗堕贤良!如瞽无相何伥伥!(划线字同押阳部韵)

愚而自专事不治。群臣莫谏必逢灾。(划线字同押之部韵)

荀子《成相》中五十章两句七言都押同样的韵,占总数的92.9%,如此大的比例说明《成相》中七言用韵已经非常讲究,而且技巧已相当纯熟。

在节奏上,131句七言中有48句七言由于双音节词语的大量使用,使得句式完全符合后世七言诗“二二三”的节奏特点。这一比例比《诗经》、《楚辞》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与《楚辞》中七言的句句有虚字不同,荀子《成相》131句中有54句七言完全实字入韵,没有出现虚字,而像《楚辞》中的大多数七言句那样第五字句腰用虚字的句子仅有15句,这就比《诗经》中的七言单句、《楚辞》的“四言+虚字句腰+二言”的七言句模式有了质的飞跃!

从以上诗体特征的分析来看,似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七言诗与《成相》等流传在民间的歌谣关系更为密切,七言诗的发展可能更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成相》等先秦歌谣的影响。

荀子以文人身份创作的一直不为文人所重视的七言句不仅在《成相》中数量众多,而且句式十分整齐,节奏合乎规范,韵律非常和谐。这在此前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决无仅有的现象。由于荀子对民间流传的七言体歌谣的自如改编,创造性地使得七言这种一直在民间发展的诗体形式提升为文人创作。不仅丰富了七言的内容,扩大了七言的表现领域,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七言的品味,为后世文人创作七言开创了先河。

三、荀子《成相》对其他诗体发展的贡献

荀子《成相》在《荀子》三十二篇中别具一格。《成相》的诗体学意义早已超越其思想内涵,影响久远而又广泛,为后世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荀子《成相》的诗体学意义,首先表现在民间文学方面。由于荀子保存了先秦时代《成相》辞这一独特的民间形式,使得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体裁在典籍中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说明这是当时通行的一种文体形式,整理小组就简文本身考证,证明“战国晚年到秦始皇时期”这种形式已在世间流行。④《为吏之道》竹简里载有成相辞八章。从句式上看,基本是“三三七四四三”句式,在整理出来的八章里有10句七言。从用韵情况来看,除第一章外,其他各章都押同一韵部。而且其章末之“四、三”式结句,已趋向于七字的结合,这充分说明诗歌的句子正在向七言句发展。

流传后世的“成相体”还有《汉书·艺文志》“杂赋类”中记载的“《成相杂辞》十一篇”,可惜没有留存下来,《艺文类聚》辑有淮南王刘安的《成相篇》残篇数字。这都说明《成相》这种诗体在秦汉时代仍然流传。

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歌谣谚语中。如汉代歌谣: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后汉书·公孙瓒传》载《献帝初童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后汉书》志第十三,载《桓帝初天下童谣》)

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饶。(《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末京都童谣》)

此外《桓帝初城上乌童谣》、《时人为周泽语》、《时人为贡举语》、《民为淮南厉王歌》、《鲍司隶歌》、《上郡歌》等歌谣中明显地带有《成相》的痕迹,“三三七”句式的运用是它们的共同特色。

曹魏时期的歌谣《荥阳令歌》:

荥阳令,有异政,修立学校人易性,令我子弟耻斗讼。

这些诗句显然都是带着《成相》的痕迹,形式工整而且七字句的形式已经比较稳定了,这是诗歌向七言发展的必然倾向。朱师辙先生认为:“以上起首两三字句,一七字句,或全有韵,或只有二韵,皆以模仿《成相》而来。”⑤

另外《成相》对汉乐府民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汉乐府民歌与《成相》的体式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如汉乐府民歌《战城南》、《平陵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此外《鼓吹曲辞》中的《汉铙歌十八曲》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相和歌辞》中《薤露》、《蒿里》等也都带有《成相》的体式特点。

荀子《成相》的诗体学意义其次表现在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从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受荀子《成相》影响的痕迹。如晋代陆机《百年歌》:

唐宋时期,文人们也较多地使用这种形式来进行诗歌创作。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兵车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中,有二十首都是采用这样的形式来开头的,足以看出这种诗体影响的深远;而正是通过这些创作,使得“三三七”句式成为后世七言歌行常用的句式。甚至在宋词中也可发现荀子《成相》的痕迹。如陆游的《钗头凤》: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成相”最终通过“词”这种文人文学形式实现了“渐渐脱离民间,成为正统文学的一体”⑥。

荀子《成相》的诗体学意义在于它不仅保存发展了流传于先秦时期的除《诗经》、《楚辞》之外的独具特色民间诗歌样式,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使得七言这种一直在民间发展的诗体形式,提升为文人创作。为后世文人创作七言开创了先河。并且承上启下,为后世的诸多文体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显示了荀子《成相》在我国诗体学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和独特而非凡的意义。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7页。

② 杜国庠:《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5页。

③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页。

④ 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⑤ 杜国庠:《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83页。

⑥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诗体楚辞荀子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经典语录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五四“诗解放”的方方面面
知识小词条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