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水试验在防渗墙防渗效果中的应用

2010-07-17康国强王英豪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年5期
关键词:出水量防渗墙水头

康国强,王英豪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50)

抽水试验在防渗墙防渗效果中的应用

康国强,王英豪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50)

通过对防渗墙竣工前后抽水试验的流量、渗透系数和水头差等成果试验对比分析,得出采用抽水试验方法,防渗效果明显,故抽水试验可以作为评价防渗墙防渗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方法。

黄壁庄水库;混凝土防渗墙;抽水试验

1 工程概况

黄壁庄水库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两大支流之一滹沱河干流上,距河北省会石家庄约30km,总库容12.1亿m3,加固前防洪标准2000a一遇,是滹沱河中下游重要的控制性的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副坝是黄壁庄水库枢纽中防洪地位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最严重、危险性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副坝全长6970.3m,坝顶高程129.2m,最大坝高19.2m,坝顶宽6m,上游坝坡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采用碎石护坡。坝体为均质土坝,其中桩号0+320~0+740为红土碎石夯实坝段,填筑高程129m; 桩号1+157.3~2+841为碾压坝段, 填筑高程121.5m;其余部分均为水中填土坝段。因副坝坝基砂层、卵石层厚度大,渗漏严重,形成极大安全隐患。水库经历“96.8”洪水险情后,该库被列为河北省重大病险库之一,并将混凝土垂直防渗墙作为副坝除险加固的主要方案。

2 地质概况

根据主孔勘探结果,抽水孔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元古界滹沱群(Pt)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Q),地层岩性由新到老依次为:

2.1 新生界第四系(Q)

0~21.16m为壤土层,其中0~14.68m人工填土以粉质壤土为主;21.16~34.89m为砂与砂壤土互层,其中29.69~30.19m含夹薄层粘土;30.19~33.39m为粗砂含砾,33.39~34.89m为砾砂, 砾砂含量20%~40%,粒径一般为2~3cm,最大6cm,成分为砂岩、硅质灰岩等,呈浑圆状。该段中夹0.5m厚的灰黄色粉质壤土;34.89~41.0m为卵石层,成分为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片麻岩等。卵石含量60%~70%,粒径一般为3~5cm,最大25cm,磨圆度较好。

2.2 元古界滹沱群(Pt)

为大理岩,灰白~灰色,等粒变晶结构,条纹状构造,局部有溶蚀及裂隙,下部岩体完整。

观测孔与主孔第四系地层岩性基本一致,仅在深度和夹层厚度上略有差别。元古界滹沱群地层岩性为大理岩,局部发育有溶洞与溶隙,多在基岩顶部1m以内,具一定的连通性。特别是在主孔(深度42.06m)和副2#孔(深度41.34~41.84m)溶隙、溶洞较发育。

抽水试验钻探深度范围内卵石层为主要地下水含水层,具孔隙微承压性,富水性强;基岩表面存在溶蚀裂隙水。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均为低矿化度淡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钙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3 抽水试验成果分析及防渗墙防渗效果

本工程选择在副坝桩号A5+217下游坝坡作为抽水试验场地。因该处在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曾发生严重漏浆现象,主孔布置在桩号A5+217下游坝坡,距坝轴线14m。沿渗流方向和垂直方向在主孔下游各布置1条观测线,每条观测线上设3个观测孔。试验孔平面布置见图1。

图1 抽水试验孔平面布置图

3.1 第1次抽水试验

抽水试验分3个落程进行。水位波动值在2h内变幅不大于1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时视为稳定,并延续4~6h时转向下一落程。抽水试验成果见表1~2。由表1试验观测数据计算得平行渗流方向k值252.55m/d,垂直渗流方向k值113.7m/d,第1次抽水试验建议渗透系数综合值为148.48m/d,如表2。

表1 第1次抽水试验观测数据统计表

表2 第1次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汇总表

3.2 第2次抽水试验

第2次抽水试验在第1次抽水试验孔进行,试验方法相同。抽水试验成果见表3~4。

表3 第2次抽水试验观测数据统计表

表4 第2次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汇总表

根据试验观测数据计算平行渗漏方向k值为68.08m/d,垂直渗漏方向k值为190.46m/d,第2次抽水试验建议渗透系数综合值为149.66m/d。

3.3 抽水试验成果评价防渗效果分析

主要从第1次、第2次抽水试验出水量、渗透系数和水头差3个参数的变化,评价防渗墙的防渗效果。

(1)由表2、表4观测数据可知:第2次抽水试验与第1次抽水试验相比出水量明显偏小。第2次抽水主孔降深2.863m,出水量为21.6m3/h,单位涌水量为7.54m3/h·m;第1次抽水试验降深2.914m,出水量为150.32m3/h,单位涌水量为51.58m3/h·m,降深2.201m时出水量为119.3m3/h, 单位涌水量为54.20m3/h·m。可见降深相近时第2次抽水出水量比第1次抽水出水量小5.6~7倍,说明防渗墙截断了上游水源补给,缩小了地下水汇流面积,防渗效果明显。

(2)由表2和表4渗透系数k平均值可以看出:第2次抽水试验平行渗流方向k值与第1次抽水试验相比明显偏小,而垂直渗流方向k值明显偏大。说明由于防渗墙的阻隔,抽水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流场不再是上游水库为主要补给,而主要由下游和左右两侧卵石含水层水源补给。

(3)从静水位分析,第1次抽水试验时,库水位高程114m,抽水主孔静水位111.328m,水头差2.672m;第2次抽水试验时库水位高程111m,抽水主孔水位104.191m,水头差为6.809m。由此可见当库水位高程相差仅3m时,防渗墙竣工后上下游水头差竟增至防渗墙竣工前的2.5倍。防渗墙上下游水头差的增大也说明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混凝土防渗墙建成后,下游地下水渗流状况和汇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抽水出水量大大减少,上下游水头差明显加大,说明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

4 结语

(1)黄壁庄副坝混凝土防渗墙的建成增加了上下游水头差,改变了下游渗流状况和汇流环境,大大减小了下游抽水井的出水量。

(2)第2次抽水试验出水量的大大减少,说明防渗墙有效阻断了渗漏通道。

(3)通过防渗墙竣工前后两次抽水试验出水量、渗透系数和水头差等成果对比分析,可以验证防渗墙防渗效果明显。

[1]SL 320—2005,水利水电钻孔抽水试验规程[S].

[2]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队.水文地质手册[K].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3]王大纯.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4]房佩贤.卫中鼎,廖资生,等.专门水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5]赵逊,苏向明,王永亮.黄壁庄水库副坝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效果研究[A].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技术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P641.73

A

1672-9900(2010)05-0060-02

2010-07-15

康国强(1977-),男(汉族),河北平山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Tel)022-26154830。

猜你喜欢

出水量防渗墙水头
采用酸化处理增加水井出水量的有效措施
玉龙水电站机组额定水头选择设计
坎儿井出水量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泵房排水工程中剩余水头的分析探讨
双塔水库主坝原防渗墙缺陷处理研究
浅谈新旧防渗墙接头连接处理施工技术
哺乳母猪单位时间内饮水器出水量需要研究
水电站围堰防渗墙中钻劈法施工应用探究
溪洛渡水电站机组运行水头处理
溪洛渡电厂水头采集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