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我和冷月芳很像”——当代评剧大师曾昭娟独家专访

2010-07-11孟文玉

戏剧之家 2010年6期
关键词:梅花奖评剧舞台

□孟文玉

曾昭娟要来武汉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立刻就很兴奋。作为戏剧专业的学生和戏剧杂志的编辑,可以说对她是仰慕已久。我知道她师从著名评剧艺术家花淑兰,是当前评剧界数一数二的当家大青衣,堪称色艺双绝。

舞台上是冷记当铺高悬的红灯笼,排列整齐服饰划一的奴婢仆从,冷月芳清音婉转,光彩照人,惊艳出场。这是我第一次在剧场亲眼观看她的演出。会看戏的人都知道,看一万遍舞台录像也没有一次剧场观剧来得精彩。从“冷月芳”刚一亮相到剧终落幕,我的眼睛始终都不能离开这个美丽多情却又命途多舛的奇女子。

下了戏,曾昭娟不再是舞台上的“冷老板”,而是端庄美丽、气质高雅又温和可亲的女子。6月6日下午的《寄印传奇》研讨会,我有幸坐在她的身边。她那天穿的是一身绿色的连衣裙,头发一丝不乱地盘在脑后,脸上是精致的妆容。人都说时间是女人的天敌,但是像曾昭娟这样的女人,时间带不走她的美貌,还反而为她增添内涵和韵味。

“其实,我觉得我本人和冷月芳这个人物很像。”她很爱笑,她和我说话的时候一直微笑着看着我的眼睛,让人不由得就愉快起来。“冷月芳是一个坚强又脆弱,冷静又多情的女子,她表面风光内心孤寂,冷酷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又渴望幸福的心。”曾昭娟对冷月芳这个人物的理解很透彻,正因为如此,才把这个人物演绎得如此传神。

二度梅香苦寒来

曾昭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白玉兰主角奖”、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四次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表演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这样的荣誉和头衔,她还有很多。可是我已经不想一一罗列了。在采访之中她有一句话很是触动我:“其实第一次拿到梅花奖的时候确实还很兴奋,毕竟这是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了,也可以说是一个戏剧演员最高的荣誉了。但是当我第二次得到梅花奖的时候,我已经没有多少兴奋的感觉了。我现在关注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得到什么荣誉。”

2003年春,曾昭娟因为《凤阳情》的火热上演而劳累过度,不慎摔成股骨骨折。这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不啻是灭顶之灾。治疗的方案有两个:一是保守治疗——长期卧床,这样的话将来两条腿一长一短,最好的情况也是“踮脚”;第二种是做大手术,打钢钉接骨头。这样做有好处也有风险,好处是有很小的概率可以痊愈,而风险则是终身残疾。一个优秀的演员怎能舍得下那绚丽的舞台,怎能舍得下期盼她归来的观众呢?曾昭娟一咬牙,手术!

对于这一点我很是好奇,为什么这么大的手术,她不仅恢复得快,而且恢复得那么好,重新站在舞台上,还是光彩照人,形神兼备?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可能是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吧,院里投资一出戏不容易,不能因为我,就这么让一出戏砸了。其实我也很感谢这出戏,正因为有这种责任心的驱使,再加上我对舞台的热爱,面对这次磨难我才能表现得那么坚强。”

1998年初次摘得梅花奖,十年之后她凭借《寄印传奇》又再次摘得梅花奖。两次摘得梅花奖不是偶然,不是侥幸,是多少年的辛勤汗水,是面对磨难永不言败的精神结出的硕果。

舞台就是我的家

自从曾昭娟15岁考进汉沽评剧团学员班至今,几十年如一日的吊嗓、练功、排练、演出,在舞台上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但是留给她自己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我是整个人都扑在评剧上了,舞台就是我的家,评剧就像是我妈。”

曾昭娟是第一批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毕业生,从舞台到课堂,再从课堂回到舞台,对于曾昭娟来说,意义也非同一般。“研究生班像是一个平台,我们是学习知识,也在互相交流,而且对于我们演员来说,这个平台给了我们更多理论上的提升。可以这么说吧,以前是实践主导的,但是经过这样的理论提升,在舞台实践当中,就有了理论的指导,更加有方向性,也更加有高度了。”

正如她所说的,舞台就是她的家,离开舞台去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舞台。她从15岁开始,就再也没离开过舞台。不管是病痛,还是诱惑,都没能动摇她一丝一毫。

“其实有很多人劝我去唱歌,去演电视剧,去当主持,那样出名快,挣钱多。可是我就是不动心。没办法,我就是爱唱评剧啊。干我们这一行,就是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少人认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人都为名利奔波。多少人想要这些出名赚钱的机会都得不到,曾昭娟怎么这么傻,死死抱住看似没有什么名利可言的评剧呢?

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能够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持,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为着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才是真正智慧的人。她坚守的是她对舞台的热爱,是她对评剧的感情。她整个人都扑在了评剧艺术上,她和评剧已经密不可分了。

薪火相传结桃李

如今曾昭娟是天津评剧院的副院长,既是剧院的领导,也是领衔主演。平时忙排戏忙演出,还要忙剧院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年富力强的她正处在扮相绝美,技艺圆熟的黄金时期,但她已经开始注意为院里培养后备力量了。

一个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好演员的支撑。好演员就是靠好演员带出来的。没有恩师花淑兰,也就没有今天的曾昭娟,同样,今天的曾昭娟,也在为培养新秀而不遗余力。

“我经常教导学生们,要从事评剧这一行,既要克服主观上的困难,也要克服客观上的困难。主观上要认识到,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坚持走下去,守得住清贫和寂寞,而不能轻易地被诱惑所动摇。客观上条件上的困难也是必须要克服的,不能轻易言败,这些困难克服了,自然会有成果。”对于一些条件比较好又肯钻的孩子,曾昭娟手把手地教,台上台下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连出席各种活动,也都带着她的弟子们。“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排练和学戏上的,多带她们跑一些活动,让她们感受一下整个评剧界的氛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天津评剧院自1958年建院伊始,流派纷呈,阵容强大,有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筱玉芳等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这些前辈艺术家带出了曾昭娟、剧文林、夏霞、刘凤华、张砺云、秦兴芝等一批年富力强的艺术人才,而这些正当盛年的艺术家们又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一代演员。

戏,是靠角儿立起来的。一个剧院,也是靠着一批优秀的演员支撑着的。薪火相传,人才辈出,才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真谛。曾昭娟代表的不只是她自己,而是一群人,是一群为着中国戏曲不断发展而无私奉献的人。

曾昭娟已经离开武汉,回到了天津。她在电话里很欣喜地对我说:“其实这次全国的巡演我真的非常高兴,因为我发现我们这个北方的剧种在南方也是相当受欢迎。所以我更加相信好戏是不分地域的。我对评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打磨和推广这部戏,还有就是酝酿下一步作品。活着就得拼嘛。”

活着就得拼,曾昭娟,加油!

猜你喜欢

梅花奖评剧舞台
评剧《女儿》
军迷大舞台
评剧《花为媒》
军迷大舞台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戏剧剧评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广州)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