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2010-06-25◎/马

湖北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做人美育美的

◎/马 毅

学生的幸福指数是学生对学校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的指标,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晴雨表”。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答案只有一个: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牢固树立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多年,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地推进程度极不均衡。时下,大多学校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走着应试教育的路子。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分数而忙,把对学生的培养问题异化为对考试分数的无限追求,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被局限于各类考试内容的教学和应考能力的培养上。实践证明,应试教育虽然能取得暂时的高分,却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必须把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转变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体学生的习惯养成和各项素质提高上。素质教育不仅仅只是口号,而应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深刻认识到小学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愿学生取得的分数低一点儿,综合考评时奖牌少获两块,也要扎实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阻力,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一切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时刻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记在心上,确保在林区实验小学就读的儿童少年不因教师指导思想的错误而被耽误。

理清德、智、体、美四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求德、智、体、美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对德、智、体、美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统一,极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主要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一是按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顺序,误认为德育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美育第四;二是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片面认为德育最重要,其他各方面均次要;三是“德育是首要工作,教学是中心工作”,“首要”与“中心”孰轻孰重,谁也说不清楚。

学校应牢固树立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念。德智体美如人之四肢、时之四季,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其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根据人的成长规律,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发展重点和发展时机,学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统筹兼顾,理清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体育是基础。毛泽东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舟寓道德之舍也。无体则无德无智”。强身健体既是个人幸福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把体育课时大幅度提高。学校应确保有足够的运动时间,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扎实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落实体育的基础地位。

德育是先导。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育是方向,是灵魂,是做人之根,做事之本。学校德育必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必须引起少年儿童心灵的共鸣,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取得实效。强调德育的先导性,既要反对“德育工作挤占了教学时间”的观点,又要避免“为德育而德育”的倾向。

智育是中心。高度发达的智力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对知识、文化、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学校应满足学生智力发展、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的需求。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智育的中心地位。同时,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智育活动在时间上也处于学校工作的统治性地位。

美育是特色。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美育资源,加强美育教育,形成学校特色。

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

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安身立命之本,学会做事是做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做人要做真人、好人,不能做小人、坏人;做事要做成事、做好事,不能做错事、做坏事。做人是根,做事是叶。中小学必须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才能根正苗红。

学会做人,是强调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美好品德的养成。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生命、积极进取、乐观豁达、坚强自信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团结、仁爱、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宽容、尊重的美好品德。学会做人,爱心是基础。爱父母、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仁爱的基础。

学会做事,是强调能力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勇于担当、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逐步培养独立生活、终身学习、探索研究和自主创造的能力。学会做事,时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群体负责和对国家负责;时刻谨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实做好。

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树立全体发展的学生观,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公平施教,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就是要摒弃选择发展。学校应把着眼点放在公平与长远上,强调人人皆有发展的权利,人人皆有发展的可能,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大众教育思想的体现。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就是要摒弃片面发展。学校应把着眼点放在全面与均衡上,强调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兼顾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树立主动发展的学习观,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学习的重点应当放在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的学习情绪、顽强的学习意志、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努力把学习变成学生自我成就的需要。追求主动发展,就是要摒弃被动发展。学校应把着眼点放在态度和方法上,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张快乐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把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猜你喜欢

做人美育美的
做人,不要做藤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做人要经得起“推敲”——担当不能靠“喊”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