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病人家属心肺复苏1)培训意愿及障碍的调查

2010-06-22刘琼文周春燕

护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心肺对象家属

刘琼文,吴 瑛,周春燕

冠心病病人家属心肺复苏1)培训意愿及障碍的调查

刘琼文,吴 瑛,周春燕

1)为首都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5-shf3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使大脑及全身供血突然中断,如不及时抢救,数分钟即发生生物学死亡。目前,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生率达41.84/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而北京地区的发生率更高[1]。当病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如能够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并于8 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生存率可提高到33%[2]。由于心脏骤停常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发生,因此,70%~80%心脏骤停发生于家庭、公共场所、马路等医院以外的场所[3],其中以家庭最为多见[4],而这些场所多数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在场,因此,很少有人能够在4 min~6 min内获得心肺复苏,生存率不到1%[5]。因此,要提高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能力[6]。据统计,成年人突发心脏骤停大多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其中80%~90%的成人心脏骤停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病人[3],且第一目击心脏骤停发生的通常为与病人一起居住的家属[4],因此,如果能够对冠心病病人的家属进行CPR技能培训,有可能提高心脏骤停病人的施救率,从而有可能提高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然而前期的关于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家属CPR技能培训的研究发现,冠心病病人家属对参加CPR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冠心病病人家属对学习心肺复苏技能的意愿及影响其学习和实施CPR的可能原因,为有效进行SCD高危者家属CPR技能培训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进行横断面调查,以

2009年4月—200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冠心病病人家属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病人的家属,并与病人长期居住在同一住处且愿意配合调查,每例病人限1名家属参加,选择顺序:首选病人的配偶,其次为病人的子女,最后为病人的亲属。排除文盲或无法自行填写问卷的家属,或家属为医务人员。研究期间宣武医院心脏科共收住121例冠心病病人,其中拒绝参加的家属25人,排除文盲或无法自行填写问卷的家属10人,家属为医务人员6人,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4份。74例冠心病病人的一般资料,男46例,女28例;年龄47岁~84岁;本次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29例,急性不稳定心绞痛45例;介入治疗49例,药物治疗25例,无一例发生过心脏骤停,85%平时生活可以自理。

1.2 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行填写式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中英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并以Swor等[7]的CPR态度调查问卷为蓝本,自行改编完成,其中有3道题来自该问卷,3道题从该问卷题中改编。由于本问卷只是对现况进行调查,不涉及任何测量,因此,问卷未进行信效度等心理测量学分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2题)、心脏骤停及急救的经历(3题)、学习CPR技能的意愿和障碍及期望培训形式(3题)、实施CPR抢救的意愿及障碍(4题)5个方面。问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方式,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独立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74人中,年龄20岁~74岁(45.18岁±12.97岁);19人目击过心脏骤停事件,但是无人实施过心肺复苏;有6人参加过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以是否愿意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描述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1。

表1 不同一般资料病人家属是否愿意参加CPR培训情况比较 人

2.2 研究对象对学习和实施CPR的意愿及障碍(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学习和实施CPR的意愿及障碍(n=74)

3 讨论

3.1 冠心病病人家属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愿望 调查表明,82.4%的研究对象表示愿意参加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本课题组前期在招募SCD高危者家属、实施CPR技能培训及培训后的随访过程中发现,虽然反复向家属宣传SCD的危害及家属及时进行CPR的重要性,但家属的学习热情仍然不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只是询问被调查对象是否愿意参加CPR培训,并且告知了CPR培训的作用,但并没有让其真的花费时间去学习,因此大部分的被调查者会表示愿意参加培训。而如果真正让其安排时间参加培训,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参加本研究的病人家属年龄大多处在40岁~55岁,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均较大,空闲时间不多,从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家属所选择的原因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在说明调查目的后,病人家属有25人拒绝参加调查,因此不能排除选择偏倚,如果将这部分家属计算在不愿意参加培训者中,那么研究对象中参加培训和不愿意参加培训分别为61.6%和38.4%,所以冠心病家属中学习心肺复苏技术的愿望并不乐观,尚需加大宣传公众及心脏性猝死高危者家属学习和掌握CPR技术重要性的力度,使其真正意识到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是挽救病人生命和降低死亡率的唯一选择。

3.2 阻碍冠心病病人家属学习CPR技能的主要障碍 不愿意参加CPR培训家属的前3位主要原因分别是,没有时间(38.5%)、年龄太大(23.1%)和身体不好(23.1%),这与Swor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冠心病病人的年龄特点,53%的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因此其子女虽然年轻力壮,但却工作繁忙;而其配偶已退休,虽有时间,但却体弱有病,身体不好,因而影响其对学习CPR技能的愿望。本研究通过比较愿意参加培训者和不愿意参加培训者的基本特征和病人的临床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组家属在年龄、疾病史、工作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不愿参加CPR培训的被调查者自觉健康状态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Swor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虽然大多数家属从未参加过CPR培训,但可能从电视电影中都看见过实施CPR的场面,了解CPR属于一种强体力活动,因此自觉身体状况较差的家属对自己能否操作CPR缺乏信心,从而影响其动机。另外,Thoren等[8]发现年龄越小越愿意参加培训,从本研究不愿意参加培训家属选择的原因看,年龄和时间确实是影响学习CPR的因素,但本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尤其是不愿意参加培训组的人数较少,可能达不到足够的检验效能检测年龄和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

3.3 冠心病病人子女是本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研究以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探视家属为研究对象,因此,大多为病人的子女(78.4%),仅21.6%为病人配偶,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冠心病病人的年龄偏大,71岁以上的病人占52.7%有关。这一人群的配偶大多也处于这一年龄段,外出不方便,或本身身体状况欠佳而无法到医院照顾或看望病人,甚至有的病人可能已经丧偶。从理论上讲,冠心病病人的子女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是进行CPR培训的最佳对象。但在现实中,虽然这些子女与父母住在一起,但子女白天大多需要上班,因此能目击心脏骤停的机会不多,Swor等[4]的研究也表明,心脏骤停发生的目击者大多与心脏骤停者年龄相仿,因此在选择CPR技术培训对象时需对病人及家庭情况进行仔细的评估,选择适当的培训对象。本调查发现,分别有23.1%的病人家属因年龄太大、身体不好而不愿意参加CPR培训,但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进行CPR培训是可行的[9]。因此,在选择CPR技术培训对象时因首选病人配偶,或一个家庭有多人参加CPR培训,使病人能够最大限度获益。

3.4 实施CPR愿望及障碍 本研究发现,有75.7%的病人家属表示当目击心脏骤停事件发生时,愿意对其实施心肺复苏,但95.5%的被调查者愿意对自己的家属实施心肺复苏,仅20.3%的被调查者愿意对路人实施心肺复苏。24.3%不愿意实施心肺复苏的家属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做不好而伤害被救者(55.5%),33.3%担心因此惹来麻烦。发生心脏骤停事件时,目击者面临的是另一个个体的生命,实施心肺复苏直接对其生命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很多的考虑,同时由于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许多因做好事而惹上麻烦的事例使人们在面对路人遇难时常常选择避免与遇难者发生身体上的接触。而在面对自己的家属时,只要自己会做CPR,就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另外,本研究的病人中,无一例发生过心脏骤停,这可能与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低有关。但被调查的病人家属74人中,有19人目击过心脏骤停事件,达25.7%,说明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比较高。

4 小结

大多数的冠心病病人家属愿意参加心肺复苏的培训,并愿意对目击的心脏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但绝大多愿意对自己的家属实施心肺复苏,因此,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应将重点放在对SCD高危人群家属的培训。而在医院进行住院病人家属CPR培训可能不能很好地提高心脏骤停的施救率。

[1]Zhang S.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J].Pace,2009:In Press.

[2]Stiell IG,Wells GA,Field BJ,et al.Improve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survival through the inex pensive optimization of an existing defibrillation prog ram OPALS study phase II[J].JAM A,1999,281:1175-1181.

[3]邹强.呼吸心脏骤停1 683例院前急救死亡分析[J].四川医学,2004,25(3):307-308.

[4]Swor RA,Jackson RE,Compton S,et al.Cardiac arrest in private locations: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outcome[J].Resuscitation,2003,58(2):171-176.

[5]吴平生.第1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3:223-228.

[6]卫庆云.56例院前猝死病人救护与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09,7(7B):1805-1806.

[7]Swor R,Compton S,Farr L,et al.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performing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a suburban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03,12:65-70.

[8]T horen AB,Axelsson AB,Herlitz J.Possibilities for,and obstacles to,CPR training among cardiac care patients and their cohabitants[J].Resuscitation,2005,65(3):337-343.

[9] Lyda KK,Perez M A,Chng CL.Cardio respirato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among individuals aged 60 and above[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1998,22(1):54-61.

A survey of will to accep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of family membe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nd its obstacles

Liu Qiongwen,Wu Ying,Zhou Chunyan
(Nursing College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 China)

R47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06.007

1009-6493(2010)2C-0486-03

刘琼文(1987—),女,本科,工作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吴瑛(通讯作者)工作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周春燕(通讯作者)工作单位: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09-08-30;

2010-01-29)

(本文编辑 寇丽红)

猜你喜欢

心肺对象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