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

2010-06-08谢宝婷林自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

忻 平 谢宝婷 林自强

[摘要]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思政课担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要求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在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的试点工作中,“问题一解析”模式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注意提炼学生的问题并在教学反馈中解决问题。这一模式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强化问题意识,并将其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部分。

[关键词]六个“为什么”;问题意识;问题一解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97-04

2009年7月以来,上海大学以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为契机,强化问题意识,深入探讨了“问题一解析”教育模式。在试点教学实践中,我们从问题出发,研究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大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积极探索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方式和机制。

一、强化思政课的问题意识:学生需求与理论要求的必然

1强化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的学生需求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各种成长中的困惑。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问题,产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各种疑问。在研究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方案时,为有效突破学生对六个“为什么”重大问题的认识瓶颈,努力提高学生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能力,我们认真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认知状况及特点。在调研中发现,当代80后和90后大学生广泛接触互联网等新媒介,信息面广,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活跃,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思政课教学,他们期望思政课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尤其是要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对于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能够“灵活多样”,“以生动的语言解读和阐释理论”。

我们感到,大学生的需求就是高校思政课形成问题意识的种子。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面对问题,向大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与发展动态,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关联。由此可见,从问题意识出发,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就是依据社会形势的发展,承担起解疑释惑的教育使命,对于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动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从问题出发,立足于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突出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解疑释惑的作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中国实际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读重大现实问题。

因此,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是我们实施思政课改革尤其是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教学的切入口。因材施教、突破学生认知瓶颈,拓宽认知视野,提高学生对这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能力,成为检验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结合我校学生需求,我们形成了“强化问题”、“深化理论”和“细化教学”的三项原则。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收集并梳理了学生的各类疑惑,一方面以重大理论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复杂形势,启发学生正确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局面,引导大学生切身体会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强化高校思政课问题意识的理论要求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注重从理论视角强化思政课的问题意识。分析学生提出的疑惑,尽管不少同学提出的疑问只是一些简单的、浅层的现象问题,但是都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理论认知的现实渴求。理论需求,明显成为大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从“05方案”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看,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促使学生具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今和长远的社会实际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思政课改革的重点。

六个“为什么”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关键问题,同时它通过问题逻辑,概括提炼了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是思政课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思政课改革的一次机遇。

二、关注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由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来源于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转型期的思考而形成的思想问题,二是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发现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思政课教师解疑释惑的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以及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必然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使学生产生各种思想困惑,这既与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相关,也和社会的转型密切相连。学生头脑中的这些问题,就是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困惑,以及基于此的反思探究态度和社会忧患意识。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师生交流形成新的思考。正是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问题,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经途径。

就认知规律而言,现实问题的困惑与理论问题的认识是不能隔绝的,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进而将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关注现象提升到关注现实的理论层面。思政课教育教学应善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提问,进而解释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

2在教学相长之中发现问题

从问题出发,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向解决问题的理想彼岸靠近。在思政课教学相长的过程之中,教师承担着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启蒙责任,也是学生问题的发现者。

要发现问题。第一步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发现问题的逻辑起点。发现问题,不是简单的提问过程,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汇总、提炼和解答。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观察,但缺少深入的思考。以往,尽管我们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带领学生思考,但是,课堂氛围仍然很难营造教学相长的局面,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问题。

针对互动教学中常会出现的“无疑问可间”、“有疑问却不知道怎样问”的情况,带着问题出发,有助于激发同学们探讨交流问题的兴趣,有利于改变同学们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六个“为什么”试点教学中,我们研究设计了两条发现问题的教学路径。

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实际问题。我们以六个“为什么”的核心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现实问题,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从没有问题到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实际思考理论问题,并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质疑。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结合热点社会现象的探讨,帮助学生发现理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探讨的话题,促使学生观察已有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现象形成疑问,进而对理论问题产生新的追问。这样,从问题意识出发,进一步启发学生系统地提出问题,不断凝练问题,发现社会现象之后的现实问题,再上升到学生的理论自觉,发掘现实问题深处的理论要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促进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学习方式的形成。

3关注学生问题的提炼

在试点工作中,以六个“为什么”为主线,围绕这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我们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系统梳理了学生的各类问题,主要提炼了两种类型的问题:

一是对学生个体而言,可以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其中,引起大多数学生注意的问题,即是共性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作共性解答。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域和专业的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对于个体和小群体所形成的差异性问题,则要作个性化解答。

二是从问题提出的性质来看,这其中既有基础型的问题,又有长远型的问题,既有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也有常见问题和突发性问题等。对于不同性质的问题,关键是进行梳理分类,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理解问题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加以解释。

在提炼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讲课的切入点,并主动自觉地进行解答,从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在教学反馈中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在梳理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更要注重研究如何解答问题。我们认真研究了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与思政课教材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真编写了试点课程讲义,重点将课堂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探讨,运用科学发展观和与六个“为什么”相关的理论来解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回答学生的疑问,这样就不会使个体的苦恼变成群体的苦恼。

在课堂内外,我们注重在教学问题反馈环节中解决学生问题。在试点课程中,我们通过精心备课,优化知识讲授的时间和内容,留出教学反馈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并合理安排提问和解答的互动环节,在鼓励学生提问基础上,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有关理论和现实的认识更趋准确。这样,我们在每门试点课堂中征集了学生的反馈,并在课堂外通过学生座谈会和反馈调研表,广泛收集整理了学生提出的2 000多个疑问。通过教学反馈收集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也督促思政课教师加强学习研究,进一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梳理了大学生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即:理论知识点的不清晰、理论理解上的不全面和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在教学研究基础上,我们依托学科优势,组织思政课教师研究撰写了《解疑释惑问答集》,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进一步推动学生问题的深层次解决。

三、呼唤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

由个人自觉上升到集体自觉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一些教师作为个人主动自觉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问题意识。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作为个体去解疑释惑,而且要从整体上,把主动积极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提升到作为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的层面来认识。

从思政课教师个别的理论自觉,上升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集体的理论自觉,是强化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的重要理念。根据不同的实际教学情况,集体自觉可以体现为共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

1共性的集体自觉

以往,教师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思政课教师。但是,面临新形势和现实要求,这些已经不够。强化问题意识,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发现学生问题和解决学生问题中,我们注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理论自觉思考:

一是对于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作多学科背景的理解。二是面对现实问题,要有广阔的视野,对国际形势背景要有透彻了解。三是对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和敏感性理论问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以睿智的眼光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四是教师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先行思考和分析,并且要进行全面思考,从而为学生作深入解答。五是从全面性来讲,最大的挑战是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回答问题,要对不同的方面统筹协调,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融合。

2差异性的集体自觉

思政课教师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受过不同的学术训练,知识结构不一样,年龄构成不一样,因此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一样,在解答问题的角度上也就不一样。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问题的梳理归类,对不同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回答;另一方面深入进行了现实问题的理论分析,对同一现实问题,组织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回答问题,作多种角度的解释。

四、“问题—解析”模式探索:课程设计与教材体系相结合

六个“为什么”试点工作为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科研成长空间。从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来说,“项链模式”汇聚了上海大学思政课多年教学改革经验,凝聚了教学改革的精华,总结提炼了教学经验,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解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问题导向下,我们注重将学生问题与理论解析相衔接,紧密结合重大问题进行解析,探讨问题解析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配置、学时安排和教学方法中渗入问题意识,系统研究了课程设计与教材体系相结合的衔接方式,努力完整正确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一是在课程配置上,我们采取了“一门为主,四门全面对接”的策略。

六个“为什么”与思政课教材对接,即以一门为主,四门必修课全部对接六个“为什么”,呈“3111”分布。具体设计是: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主,衔接“六个‘为什么”中三个重大问题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辅,各自衔接“六个‘为什么”中一个重大问题的教学内容。每个“为什么”分配3个课时,总共18个课时。

二是在学时安捧上,合。

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从问题出发,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互动。例如,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座谈会上,我们联系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引发学生们谈出了观看的感受。有同学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千人在一个大广场上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共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的场景。这首歌在日常生活中唱起可能不一定会有那么大的感触,但是在那一刻,就会产生一种共鸣和情感触动。座谈中,同学们抒发了爱国情感。

结合学生认知成长的规律,我们注重实践教学,精心组织安排与六个“为什么”课堂教学相对应的课外教学环节,通过“立交桥工程”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带着理论的思考,通过系列讲座、专题研讨会、社会考察课题研究和辩论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问题的思考认识。在实践教学反馈中,同学们普遍感到,“思政课对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的生活都有影响,引发了我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会激发我们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承担社会责任。”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是基于现有的兼职教师师资库,发挥“胡申生工作室”和“李梁工作室”的作用,邀请有关专家参与课堂教学,精讲重点专题:二是组织理论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以专题的形式,重点进行理论层面的阐释;三是将兼职教师讲解六个“为什么”的精彩内容镶嵌到多媒体课件上,广泛运用于其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关键,也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从问题出发,我们验证了问题意识对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作用。通过“问题一解析”模式的教学改革,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解决学生问题相结合,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困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问题出发,思政课将越来越贴近学生心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将在大学生成长中焕发更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
问题驱动模式下高等数学目标、路径与课程建构研究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