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不去过悠闲的生活呢

2010-05-30林语堂

读者 2010年21期
关键词:所求世人哲学家

林语堂

道家不信幸运和命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人好悠闲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道家的重要思想是戒过度,性格胜于事业,静胜于动。一个人能不受祸福的扰动,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道教哲学家淮南子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寓言,名叫《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显而易见,这种哲学,使人能够忍受一些折磨而不烦恼,他相信祸福是相连的,正如古钱币有正反面一样。这种哲学能使人得到宁静,不喜忙劳,淡于名利。这种哲学似乎是说:“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成功的欲望和失败的恐惧,两者是差不多的东西,有了这个聪明的意念,成功的欲望就不会太热切了。一个人的事业越是成功也越怕失败,不可捉摸的功名报酬及不上隐晦所得的利益。在道家看来,有识之士在成功时是不以为自己成功的,在失败时也不以为自己失败。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才把外表的成功和失败当做绝对真实的事情。

佛道二家的区别在于,佛家的意念是要一个人无求于世,道家的意念却相反,是要一个人不被世人所求。世上最快乐的人,也就是不被世人所求的无忧无虑的人。道家最有名最有才智的哲学家庄子时常告诫我们,不要太著名,也不可太有用。太肥的猪要被人杀死,去供神;羽毛太美丽的飞禽,易遭猎户的注意。他又说了一个譬喻,说两个人协同去掘坟,偷窃死人所穿戴的衣物,为了要得到死人口中所含着的珍珠,竟连死人的头颅,连同颊骨和下颌都用铁锤给敲碎了。

为什么不去过悠闲的生活呢?这是这些哲学理论的必然结论。

(常宝军摘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生活的艺术》一书,庞 彦图)

猜你喜欢

所求世人哲学家
无所求
无私无畏世人尊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感恩
世人谓我念长安
世人谓我恋长安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