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2010-05-18姚海娟

广西教育·C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理性价值

姚海娟

【摘要】高等教育必须要抛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性教育行为。不仅应注重教育的效果,更应当关注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以健全人格体系、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人,而不是把人作为简单承栽知识的容器。大学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者自觉地在大学教学实践中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教育担负着传承、创新文化及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双重任务。毋庸置疑,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对象是人,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时,把人的活动分为“工具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个思想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价值合理性分析的经典注解,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论依据。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析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人类社会活动的合理性时,把人的活动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满足欲求且标的工具,只关心这一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而不思考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特别是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评估这一目标在人生与人类整体中的地位;而价值理性的目标在于对自己活动目标作出整体性与终极性的意义价值评估。

(一)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强调功利性、手段的有效性,关心的是事物实现的手段和目的,它要求精确的计算和预测,不仅将自然物质而且把人作为一个个体放在可置换、控制和管理的地位。可以说,工具理性本质上是一个规范有序的物化世界,它强调目的与手段相分离,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重视工作效率而忽略精神价值。这一思想虽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使人一味追求功利和个人欲求,漠视感情和精神价值,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因此,追求最高效率、最佳问题解决途径的有效性思维是工具理性的显著特征。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由于工具理性只涉及达到具体目标的手段和合理性,因此它逐渐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

(二)价值理性

如果说工具理性是指人们通过什么手段、方式去实现目标和追求,那么价值理性就是论证一件事物该不该去追求。价值理性是人们根据主体需要和意志进行价值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主体对价值活动的调控、平衡和组织能力。价值理性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受其价值观的指导,不断积淀自我意识、完善自我认知、升华自我价值,增强对人自身本质属性的认识、把握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价值理性强调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这是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具有意义,意味着对主体价值需求的现实批判和取舍,在观念形态上对现存客体的变革和对未来价值客体的追求及在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调控。总而言之,它不是满足单个个体的零散需要,而是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需求。因此,价值理性能够指导人未来的价值活动朝着合社会主体乃至合全人类需要的价值理想迈进。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工具理性应当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价值理性应当为工具理性指引方向。因为单纯的工具理性所追求的是一种极端功利化的实用价值,在单纯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们的活动有时不但不会给人带来好的结果还可能威胁甚至伤害到人自身的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理性世界里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支持。工具理性有自身的价值,它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运用和驾驭,并不断形成系统的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应用科学等。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完全脱离感觉经验和一定历史阶段的抽象价值。工具理性作为一个载体,是主体在实践中作用于客体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的有效工具,是实现价值理性的支撑平台。好比一个人过河时需要过桥。桥体本身仅仅是作为物质的载体而存在,才能体现手段的价值,否则,人过河的愿望只是人的一种“从精神到精神”的过程,他永远都只能站在河对岸实现不了过河的目的。其次,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动力。随着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工具理性极大膨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让人沦为机器操纵的对象。由此,作为个体的人出现了判断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自由意识大大削弱的现象。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和人的自我毁灭。因此,当科学的领地作为真理的唯一居所时,价值的有效性就开始成为人类生活的最高价值标准。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者,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知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体现价值理性的和谐、发展观被日益重视,人的主体性、科学性的品格,不断探索、挑战无知、求真务实的精神,也自始至终对工具理性提供精神支持。

二、高等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表现

(一)高等教育中工具理性的表现

现代高等教育大多重“才”不重“人”,重智力开发,轻素质培养。试图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培养成各行业的专家,把人看作是可以带来价值的隐性资本,把专业知识掌握得牢固与否看作是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人力资源开发倾向的教学理念和质量观只会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异化。

工具理性把“效率”作为判定价值的唯一标准,受“惟效率”的价值观影响,人们把教育看成是模式化“学习产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对“产品”进行了等级的分类,目标大多窄化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可测量,易于比较,符合盛行的科学化潮流,但也容易导致利益至上现象: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成绩后面人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大学课堂应是青年学子“精神成人”和“灵魂发育”的摇篮,它的最高目的应该在于完善个性。施行成人之教,陶冶学生的品性。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是学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的社会价值得到张扬,个性兴趣情操却被压抑,相应地教学也服务于学生谋生或提升学历的需要,传授讲解侧重于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工具理性的有效运行是以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基础,具有主、客两分的对象性思维特点。这种思维致力于对经验世界的操作和控制,但同时也容易导致人的主体价值逐渐迷失。评价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人们刻意追求“价值中立”,忽略人的作用,而功利化教学目的的至高地位必然是漠视教学的育人作用,忽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和思想碰撞。学生个性的形成被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价值的塑造和人生意义的渗透显得力不从心。出于从事学术和科研活动的要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被当作神圣的教条得以推崇。

教师反复强调要以科学、理性、中立的标准看待问题,教学内容也讲究体系化、逻辑化、序列化和结构化,通过抽象知识的系统训练以提高学生理性的计算、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对情感的诉求被当作是非理性的体验加以排斥。再加上出于提高教学效率目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等在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它所导致的技术化甚至机械化更是大大压缩了学生情感孕育的空间。

(二)高等教育中价值理性的表现

教育对人最深切的关注,莫过于促进、实现人的发展。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是生命精神能量的展现:一方面,人类用文字和公式来展现关于社会和自然的诸多定理和规律,集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不断深层次认识。另一方面对世界的理解,也反映了人类对诸多现象的描绘和领悟的过程,而这些过程背后有着思想方法的更新和科学探究。因此,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还应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当前,人们反思人文精神,呼唤人文教育。目的在于批判科技时代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而造成对人性的禁锢。在人文精神的意旨下,价值理性是基于某些价值信条之上,以某种特定的终极立场为依归,具有调动理想自我,从而实现对人行动的导向作用。价值理性是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为现代高等教育规定了新的内容和话语方式。价值理性的回归,不仅是现代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思想投射到教育上的结果,而且是课程特征、深化课程改革及其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内在要求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的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注重“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发展”与“合作”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的控制和甄别。这就是说,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教学内容作出不同形式的解答。高等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等也就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三、高等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理性完整状态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不存在彻底的分化状态的理性,是辩证的统一体。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精神动力。并主导着工具理性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存在与发展、人的内涵与依据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培养人的主体功能,教育的一切工具目的就无从实现。重视对大学教学的内在价值,对于防止大学成为“精神退化的工场”具有消解之效。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的精神品格,保留非功利的价值追求,拓展被工具理性支配的生命意义。因此,高等教育应守望一份超越和理想,与世俗尘嚣保持一段距离,对现实的纯功利冲动要起到引导和矫正作用。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摆脱工具理性的“铁笼”,但并不意味着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对二者的协调和整合。离开工具理性取向的教学,会使大学教学远离社会,趋于保守缺乏生机和活力,从而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而离开价值理性取向的教学,则会使大学教学变成急功近利的活动,丧失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引导功能,甚至丢失高等教育的真实价值。高等教育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将两种价值观在大学教学中加以有机地融合,在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融合中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器是物,是没有灵魂的。如果仅仅是教授学生以知识,而未加以文化的熏陶、道德的感化,那么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因此,高等教学应优先重视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考察其潜在的态度、情感、人生观和完善人格的形成状况,既注意衡量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又要对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保持高度敏感,从而促进大学教学工作更符合教育的必然逻辑。

现代社会的人应当是既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完美精神品质的人。欠缺工具理性和技术的人根本无法参与到现实的发展中来,而只能是怀着空中楼阁式的崇高理想,难以对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当然。只有科学知识,而精神世界苍白、贫乏的人同样是可悲的,他们的大脑被公式和定理格式化,缺乏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理性任何一方面的单极发展都会导致非理性,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个健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一定是有着完整人性的人,是既有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高尚人格的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高等教育所构建的坚固的平台作为支撑,都要求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科学的真、善、美等精神品质体现出来,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理性价值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