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4~2008年国内化学性食物中毒文献分析

2010-04-24刘大星唐功臣刘延秋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鼠药化学性起数

刘大星,唐功臣,刘延秋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疾病,其发病快、潜伏期短、病死率高[1],它的发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及生活秩序,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几年来,化学性食物中毒屡有发生,其中2005年国内食物中毒事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报道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2]。为掌握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和变化趋势,找出关键控制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和减少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通过查阅2004~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以 “食物中毒”为关键词,时间设定为2004~2008年,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剔除内容或作者重复的文献,获得国内正式发表的发生于2004~2008年的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分别为190篇和761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该期间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基本情况、季度分布、城乡分布、中毒场所、中毒因子、中毒食品及中毒发生原因等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发生于2004~2008年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共报道191起,中毒3 029人,死亡49人,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报道总数的25.03%、11.50%和47.57%。化学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中毒种类,且病死率最高,达1.62%,远高于同期食物中毒的总体病死率0.39%。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以2004年为最多,死亡人数以2006年为最多。见表1。

表1 2004~2008年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

2.2 季度分布 全年4个季度化学性食物中毒均有发生,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以第3季度居首,分别为70起、1 135人和16人,占全年化学性食物中毒总起数、总人数和总死亡人数的36.65%、37.47%和32.65%。

2.3 城乡分布 城市与农村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情况有所不同,农村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共报道114起占59.69%,中毒人数1 531人占50.54%,死亡46人占93.88%。农村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高于城市地区,且中毒死亡人数大都集中在农村。2.4 中毒场所 发生在家庭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2.88%和93.88%;发生在集体食堂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40.18%。见表2。

表2 2004~2008年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场所分布

2.5 中毒食品 在191起化学性食物中毒中以果蔬类和谷类等植物性食品作为中毒载体的最多,共发生93起占48.69%,中毒1 465人占48.37%,死亡29人占59.18%;其次是动物性食品。见表3。

表3 2004~2008年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食品构成

2.6 中毒因子 从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看,亚硝酸盐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居首,共95起占49.74%,中毒1 346人占44.44%;其次是有机磷等农药中毒42起占21.99%;再次是毒鼠强等鼠药。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有机磷等农药,共17人占34.69%;其次是亚硝酸盐和鼠药,均为12人(各占24.49%)。值得关注的是,钡盐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增长迅速,无论中毒起数还是死亡人数均达到第4位,分别为8起占4.19%和7人占14.29%。另外,近年来,瘦肉精和甲醛导致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也时有发生。见表4。

表4 2004~2008年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子分类

在亚硝酸盐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中,误食是造成中毒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将亚硝酸盐误作食盐、糖和味精等;其次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违禁或过量使用亚硝酸盐。上述两种情况是造成亚硝酸盐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共发生86起,中毒1 253人,死亡12人,分别占亚硝酸盐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90.53%,93.09%,100.00%。污染是造成农药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发生37起占88.10%,中毒499人占95.23%,死亡14人占82.35%;其次是投毒。毒鼠强等鼠药引起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投毒造成的,发生14起占53.85%,中毒 319人占 74.88%,死亡 8人占66.67%);其次是误食和污染。

3 讨 论

3.1 中毒的季节性特点 发生于2004~2008年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均以第三季度的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而作为中毒因子载体的中毒食品则以植物性食品为主。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气温高,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为防治病虫害,农民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的频率增加,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增加。同时,第三季度是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采食期,有机磷等农药还没得到有效的降解蔬菜水果即被食用,易造成有机磷农药污染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品而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

3.2 中毒的人群特点 农村地区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的起数高于城市地区,且中毒死亡人数大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而中毒发生场所是以家庭为主。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家庭接触有机磷农药和毒鼠强等违禁鼠药的机会远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家庭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较差,疫情报告不及时,一旦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中毒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农村地区发生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

3.3 中毒因素与中毒方式 2004~2008年的化学性食物中毒中,第一位的中毒因子是亚硝酸盐,其中误食和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滥用、过量使用亚硝酸盐是最主要的中毒方式。亚硝酸盐在我国的市面上流通十分便利,酒家厨房、食堂伙房、农户灶台、街边摊档常摆放亚硝酸盐,烹饪者随手可得,亚硝酸盐如同米面油盐一样成为日常用品,加上亚硝酸盐本身是无色粉末或结晶,味微咸,一旦包装的标签脱落或散装无标识,容易当作食盐、白糖、食用碱、味精等误用而惹出祸端。亚硝酸盐是熟肉制品等常用的添加剂,具有发色、抑菌和增强风味的作用,亚硝酸盐的最大使用量国家有严格的标准规定,但酒家饭店、集体食堂或街边摊档的肉制品加工经营者将亚硝酸盐的使用范围随意扩展,不仅在腌、腊、卤制加工中过量使用,在油炸、快炒、凉拌等烹饪方式上也任意使用,不注意亚硝酸盐用量不当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第二位中毒因子是有机磷等农药,污染是其重要的中毒方式。这是由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过高引起的,此外与消费者和相关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欠缺、卫生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有关,如蔬菜加工前用清水浸泡时间不够甚至不浸泡、有机磷等剧毒农药使用及存放不够安全等。毒鼠强等鼠药是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第三位中毒因子,其中人为投毒是发生中毒的主要原因。毒鼠强等违禁鼠药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但由于其生产成本低廉,灭鼠效果好,一些不法商贩见有利可图,至今仍在非法生产和销售毒鼠强,由于极少数人道德与法制观念差,近年来人为投毒的现象比较严重,毒鼠强和有机磷等剧毒化学品成为部分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

3.4 防治措施 根据上述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①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亚硝酸盐经销和使用单位的管理,加大肉制品生产厂家的监督抽样力度,严防误用和超量使用亚硝酸盐;各有关部门应该继续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大对毒鼠强等违禁鼠药非法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毒鼠强等违禁鼠药;严格控制高毒性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禁止在牲畜养殖中使用瘦肉精、激素等违禁添加剂;②建立污染物监测预警系统与制度:对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食品,进行食品中常见化学毒物和新污染物的监测工作,了解其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对可能发生的食品污染事件提前进行预测预报,以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在城乡集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屠宰场等食品集散地建立化学性污染监测制度,对即将上市、批发和销售的各类食品,提前进行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的监测,发现化学性污染物超标的食物,禁止上市、批发和销售;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深入广泛地开展道德法制教育、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群众的食品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应加强农药管理及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常识,教育广大菜农认真、自觉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严格控制高毒农药使用范围,掌握低毒、低残留农药施药后的农药残留期、安全间隔期和蔬菜收获期的知识;④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农村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区,改善和提高农村医疗机构处理食物中毒等公共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比如针对化学性食物中毒储存一定数量特效解毒剂等,是减少和避免农村化学性食物中毒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1]李树民,范元成.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和预防控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2005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情况的通报.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3):269.

猜你喜欢

鼠药化学性起数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2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86%
国家森防办:一季度全国森林草原火灾起数较往年显著下降
去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5.5%
猫王
更安全的毒鼠药投放屋
伊士曼展示其耐受医用消毒剂的新一代聚酯——四步测试法显示伊士曼MXF221共聚酯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诚信
诚信
2011-2015年甘肃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08~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