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占领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

2010-04-17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10年3期
关键词:核电风电太阳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提示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发展方式的不足,美欧纷纷表示要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在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中,新能源及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新能源技术是核心内容,也是奥巴马政府企图抢占未来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法宝”。为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科技先机,我国应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逐级有序推进各新(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发展。

水电和核电技术成熟、经济性好,宜进入大力推广阶段

截至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近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完全掌握大型水电的建设和运营技术,水电经济性良好且技术成熟,整体处于可大力推广的阶段。

因此,今后我国应在妥善处理好开发与环保、生物资源养护与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快水电开发,到2030年,把3亿千瓦已探明但尚未开发的水电资源开发完毕。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已达60%以上。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相对落后,越早开发越早受益,且开发的成本越低。

核电效率高、经济性好,技术也已相对成熟。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虽然仅910万千瓦,但核准项目总装机254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1335万千瓦,是目前世界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今后我国将逐步提高核电在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加快沿海地区核电建设,稳步推进中部缺煤省份核电建设,构建核电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现代核电工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选择了二代加和三代并行发展的技术路线。然而,即使是在我国已经在建数台且还将核准大批建设的二代加核电站中,我们仍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70%,但就是那30%的核心设备让外商赚走了我们核电工程70%的利润;并且,由于核心设备需要进口,我国核电建设的速度容易受制于人。因此,大力推进二代加核电站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加快对三代核电站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支撑今后10~20年我国核电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风电发展应寻求关键技术突破,谨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巨大浪费

近年来,国家支持及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等已使我国风电产业走上“大跃进”轨道。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2008年底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预计到2010年将突破2000万千瓦。目前,各地纷纷出现风电前期工作规模大于地方规划、地方规划大于国家规划的现象。发展改革委规划,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实际上2010年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风电的大规模开发首先遭遇到电网建设投资的瓶颈,并由此导致部分风电无法正常上网,造成电能的浪费。

我国大型风电场大多位于边远地区,当地用电负荷很小,无法实现风电就近接入、就地销纳;并且,由于电网建设投资能力严重不足,这些地区配套外输电网的建设步伐较慢。当前,在我国风电资源最富集的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已出现风电送出电网方面的卡脖子问题,成为掣肘当地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一些外资公司反映,目前其风电上网率高的仅70%,低的不足30%,江苏龙源风力在甘肃的一个80万千瓦风电场也只能送出30万千瓦。

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进行风电的大规模开发,还会导致低技术水平的重复建设,埋下质量隐患,并迫使大量风电项目在不久的将来就面临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目前,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超过70家,风叶生产企业50多家,塔筒生产企业近100家,行业出现重复引进、产能过剩苗头。绝大多数厂商面对迅速扩展的巨大市场空间没有动力也没有耐心从技术研发做起,普遍以购买外国许可证或与国外联合设计的方式迅速扩大产能,博取短期利润,产品的技术水平普遍位居二三流。只有金风科技等少数公司能够生产2.5兆~3兆瓦的国际主流机型,但一些关键零部件,如轴承、液压件、电控等还需大量进口。一些制造企业引进技术后未经认真消化吸收就急于批量生产,新产品组装后未经严格考核就急于扩大生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不断进行维修,有的还需反复吊装更换零件,造成国产风机利用率极低,人力物力也大量浪费,国内风电机组市场呈现低技术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由于风电在我国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不长,当前机组运行时间还不到机械类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但再过几年,质量隐患可能就会完全暴露。据电监会政策研究室吴疆介绍,目前,我国风电项目报批寿命一般为20年,但现有风机设备可靠运行的寿命预计只有10~15年左右,而那些用二三流技术制造的风机寿命将更短。如果国家强制要求风电设备必须具备有功无功调节、低电压穿越能力、电能质量、机组功率曲线等安全并网接入的技术性能,目前运行的风电设备中有很大比例的机组在3~5年内就将面临淘汰更新或升级改造的命运。

如果未来风电上网电价逐步降低,目前很多在资源利用、土地占用方面效率较低的机组在10年内必将面临扩容替代的情景。这样被迫的技术升级,如果发生在规模较小阶段或已投运很久之后,属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发生在规模已相当庞大、但普遍使用寿命很短的阶段,无疑属于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任何一个增长非常快的行业都面临调整,风电也不例外。国家应采取市场化手段引导风电行业有序发展,如尽快建立国家级认证机构,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尽快出台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像欧洲那样禁止电网友好性差的失速型风机并网,包括淘汰弊大于利的单纯购买国外许可证简单组装的生产经营方式。

其次,要加大研发侧投资力度,大力引导技术进步,提高技术门槛,尤其要对目前我国尚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重点突破,坚持先积累技术再扩大规模的发展路径,避免日后出现风电设施大规模被迫技术升级等浪费现象的发生。

第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电网企业由被动转为主动接受风电上网的状态。不少电网企业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法》中“无条件全额收购风电”的政策,改为“有条件全额收购或优先收购”,如果风电不能满足有功无功调节、低电压穿越能力、电能质量、机组功率曲线等安全并网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则不准予并网或收购。这一方面可以促进风电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尽快淘汰落后的电网友好性差的产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电网企业为实施无条件全额收购付出的代价,从而减轻风电上网的阻力。

第四,由于国家风电整体规划的滞后,将导致电网公司建设规划、投资计划、技术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均跟不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步伐,为解决风电上网难问题,国家应及时调整出台风电产业宏观发展规划,并与各地电网建设计划相协调,避免风电发展和电网发展出现脱节。

第五,加快研发作为新能源技术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电网。与现行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更适应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并网发电要求,因此应将智能电网视为新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能源产业一同规划、一同推进。

光伏产业上游亟待整合,下游宜逐渐有序开启国内应用市场

“十一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特别是上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我国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总产量达2500兆瓦,占全球总量的近1/3。其中,无锡尚德年产量约500兆瓦,排名全球第三;天威英利产出281.5兆瓦,常州天合产出约200兆瓦。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年提升,2006年为20%,2007年达35%,2008年进一步提升至44%,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

目前,全国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事光伏组件生产的企业近400家,已有11家光伏企业在境外上市,12家在国内上市。

迄今,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已形成多个覆盖光伏产业链的制造企业集群。2008年,江苏省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份额高达70%,已有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等6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其中5家进入世界前20强,另外,还有280多家为光伏上市企业、骨干企业进行配套的特色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

但也应看到,过去几年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是行业内鱼目混珠、布局分散,亟待调整与整合。从总体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正处在产业重组和战略布局阶段。目前,国内有28个省市把光伏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亟待进行整合。并且,前几年的红火前景吸引了许多小型、技术能力不强、资质不全的公司涌入到行业内,也需经过的“市场的手”来调整。

二是电池组件核心技术急需突破,降低成本仍是太阳能发电产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多晶硅冶炼技术和薄膜电池核心技术正加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硅片、电池和组件生产等很多方面,达到了欧洲、日本企业的同等水平,甚至有所超越,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体水平,尤其是在事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等方面,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的设备工艺、关键核心设备仍依赖引进。

太阳能发电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建造成本过大,解决途径是占成本最大的电池组件相关的技术进步。国家应鼓励高转换率、低成本和低消耗产品的研发,对企业规模和产品技术水平设置合适的门槛,加大、加快技术投入,有望改善核心技术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问题。

三是调整产业链结构畸形,逐步有序开启国内太阳能发电应用市场。从光伏产业发展历史来看,金字塔型的上中下游产业结构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而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结构明显不合理。

与“太阳能电池总产量2500兆瓦,占全球总量近1/3”的上游生产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我国光伏系统安装量为40兆瓦,仅占全球总量的0.73%。而德国当年的光伏系统安装量是1500兆瓦,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达27.27%;西班牙的安装量更是达到2511兆瓦,在全球总量中的比例高达45.65%。

我国光伏产业近95%的产品销往国外,对海外市场依赖度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几个主要光伏发电国家调整政策,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消化吸纳能力大大降低,国内光伏制造厂商遭到极大打击,多晶硅出口价一路下滑。并且,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还将面临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无锡尚德、常州天合的主要负责人都表示,未来10年,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路线图比较清晰,金融危机引起的多晶硅、钢材、水泥和设备等与光伏产品有关的原料价格下降,可望使之前业内预测的2015年上网电价降到每千瓦时1元的目标在2010年提前实现。2015年左右,太阳能光伏发电电价可望降至和风电同等的水平,2020年进一步达到和常规能源同样的上网电价,甚至在常规能源价格比较高的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加州等地区,可以用5年时间就达到平价电力的目标。

在外部市场压力加大且成本下降又逐渐接近国内可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我国宜逐步有序开启国内太阳能发电应用市场,但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制定好太阳能发电的装机目标,调控好行业发展的速度。国家制定的政策和目标对产业有巨大影响,过高的目标会形成一哄而上,进而过度竞争;过低的目标会使我国再次失去在新兴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的机会。就太阳能光伏发电而言,成本下降速度应是决定其今后10~20年发展规划的最重要因素。

二要选择好合适的太阳能发电推广方式。保利协鑫中环光伏总裁顾华敏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人们多居住在多层楼房,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推广的家庭屋顶光伏发电并不适合我国。未来几年能够推动太阳能发电市场的主要是大型地面光伏电站,辅以大中型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至于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应在薄膜电池成本和效率改善后加大推广力度。综合分析,太阳能发电的利用方式要和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地广人稀的西部,以推广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为主;在人口密集的东部,以推广太阳能发电和建筑一体化的方式为主。

加强氢能、燃料电池和转基因生物能源前沿科研攻关,为未来储备技术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可高效清洁地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可以通过各种一次能源的转化获取,是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换、从碳的低排放通向零排放的桥梁,将使能源供应情况和能源产业形态产生重大变革。燃料电池快速发展,为能源动力的变革带来重大契机,而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后化石能源时代主要的动力车能源。此外,发展转基因生物能源,对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保持碳的循环应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一些转基因藻类生物的太阳能转换效率高,是极好的生物油料来源,又能吸收消耗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对于上述技术要加强前沿性的科研攻关,为未来储备技术。(据新华网)

猜你喜欢

核电风电太阳能
应用广泛的太阳能无人机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太阳能可以这样玩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核电链接
重齿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