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春茧收购质量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

2010-04-14中国纤维检验局

丝绸 2010年11期
关键词:鲜茧纤检蚕茧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提升”活动的整体部署,中国纤维检验局(以下简称中纤局)组织各地专业纤检机构,集中开展了2010年春茧收购期间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1 基本情况

今年早春,广西、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部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相继出现了持续低温、阴雨、寡照的天气,导致蚕茧主要产区域桑树生长缓慢,桑叶产量下降,成熟度不高。各地政府调动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农业等相关部门采取了调整发种时间、强化桑园管理、分阶段计划喂养、加强技术指导等应对措施,保证了春茧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为稳定蚕茧质量、保护蚕茧资源,促进蚕茧收购加工企业切实履行质量义务,检查并指导企业规范收购加工行为,打击收购加工活动中的严重质量违法行为,中纤局及时作出安排部署,印发《关于做好2010年非棉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中纤局综发[2010]37号),通知中确定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自治区、直辖市)等12个主产省区的41个市(州、地)区域为今年蚕茧质量监督检查重点区域,要求各地机构配合地方商务部门开展鲜茧收购质量保证能力考核工作,加强茧站质量保证能力监督检查。强调要重点开展好春茧收购加工质量监督检查,集中查处收购毛脚茧、过潮茧,未分类分等置放,压级压价、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等质量违法行为。坚决打击收购毛脚茧、过潮茧及收购中压级压价、损害茧农利益等严重质量违法行为。同时,要求各地机构以监督检查为依据、企业过程控制和实物质量为基础,按照中纤局建立蚕茧收烘企业质量档案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并实时更新企业质量档案。自5月下旬春茧上市,在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重庆、陕西等11个蚕茧主产省区的专业纤检机构及相关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协同开展了春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据统计,春茧收购期间,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 040人次,检查茧站683家,同比增幅达24 %,其中茧站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率为84.7 %。监督检查桑蚕鲜茧总量1.11万t,现场抽查检验桑蚕鲜茧1 105批次,占监督检查蚕茧总量的90 %以上,建立并更新企业质量档案共3 431件,占到应建档企业总数的70.6 %。在检查过程中,专业纤检机构执法人员现场处罚了59家存在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占被检查茧站总数的9 %。对16家存在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茧站进行了立案查处,占被检查茧站总数的2 %。今年春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比较突出的机构是:安徽省纤检局、陕西省纤检局、河南省纤检局,这些机构组织有力,行动及时,底数清、情况明,检查站点多、抽查检验多、办理案件多,联合执法好、信息报送好、监管效果好。广东、广西、云南省(自治区)的蚕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到位,特对上述区域的纤检机构提出通报批评。

2 检查分析

据检查情况,今年春茧生产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蚕茧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二是春茧收购价格大幅上扬。各地春茧质量抽查检验结果显示,其平均质量指标分别为:上车茧率90.8 %、茧层含水率18.9 %、好蛹率86.9 %、干壳量9.2 g、茧层率23.2 %、毛脚茧率13.3 %。其中:上车茧率、茧层含水率指标同比基本持平;好蛹率、茧层率同比降低近3个百分点;干壳量同比降低0.1 g;毛脚茧率同比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尤其是重庆市平均毛脚茧率高达52.1 %,安徽省宣城市达到30 %。质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西南部主要产区的旱情灾害和中部产区春茧生产期间持续低温阴雨的气候,严重影响了桑树的生长和桑叶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桑叶产量同比下降了30%;同时,由于光照不足,桑叶叶肉薄,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了蚕茧质量下降。二是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茧丝绸市场行情企稳回升,缫丝企业对蚕茧原料的需求迫切,致使蚕茧生产单位(农户)和收购单位在蚕茧生产和收购加工过程中,一味追求蚕茧数量,忽视蚕茧生产和收购质量,不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局部区域出现大量生产和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等严重质量问题蚕茧的状况。然而,春茧收购价格却是迅速攀升。综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今年发布的蚕茧收购指导价格,全国桑蚕鲜茧收购平均指导价格为1 295.7元/担,实际收购平均价格为1 509.6元/担(中准茧级),实际收购价格高于指导价格302元/担,平均价格提升幅度达26.8 %。山东省和江苏省价格升幅超过65%。实际收购平均价格同比提高50 %以上,创近十年来的新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前几年茧丝价格过低,尤其是2008年秋茧收购价格远低于蚕农种桑养蚕的成本价,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毁桑弃管现象,造成连续两年蚕茧产量大幅减产(2008年下降15.9 %,2009年下降17.8 %)。二是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缫丝企业产能增长过快,而东部地区并未同步下降,全国缫丝产能已大于原料供应和市场实际需求。缫丝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在亏损状况下被迫加入高价抢购原料的行列。三是今年春季中西部出现的自然灾害影响了蚕桑生产,进一步加剧了原料供应偏紧的状况。四是部分区域收购秩序较为混乱助推蚕茧收购价格的上涨。鲜茧收购虽然实行了资格认定制度,但是一些不具备鲜茧收购资格的单位和个人高价抢购蚕茧的行为依然明显存在,严重扰乱收购市场秩序,加剧了蚕茧资源市场竞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鲜茧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致使桑蚕干茧和生产品丝的交易价格也随同增长,同比增幅分别达到62.4 %和52.2 %。

3 下一步工作

当前,秋茧收获在即。各地机构、特别是广东、广西、云南省(自治区)的纤检机构,一定要认真按照中纤局年度工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干茧流通和秋茧收购期间的质量监督执法检查工作。一是要加强秋茧收购期间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服务工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规范鲜茧收购加工单位鲜茧质量检验和生产加工行为,改善蚕茧收购质量,保护优质蚕茧资源。二是要与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协作,贯彻落实《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茧丝流通管理办法》,加强鲜茧收购资格中质量保证基本条件方面的监督检查,打击不法收购行为,携手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要通过干茧公证检验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干茧质量状况分析结果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加大监管工作力度,有效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鲜茧纤检蚕茧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纤检》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全国纤检系统HVI维修保障工作业务研讨活动在京开展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含胶率试验比对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
纤检·建设
中国丝绸协会“鲜茧缫丝专题研讨会”在苏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