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位腹膜前无张力造瘘口旁疝修补术:附21例报告

2010-04-13康俊升何少武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造瘘瘘口疝的

康俊升,王 焱,聂 磊,何少武,乔 峰

腹壁造瘘口旁疝是指腹壁肠造瘘口周围发生的腹壁疝,是肠造瘘术后较为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50%,甚至有报道称3年后的发生率可高达100%[1],所以造瘘口旁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回顾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1-01~2009-02住院治疗的21例造瘘口旁疝的手术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造瘘口旁疝患者;男7例,女14例;年龄41~79岁,平均54.8岁。均为Miles术后的结肠造瘘口旁疝,发病时间为手术后8~42个月。主要症状为造瘘口周围肿块,伴有腹胀及腹痛等症状,平卧或者用手可以使肿块缩小或者消失,回纳后可扪及局部的腹壁缺损。

1.2 麻醉及手术操作 本组21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步骤:①原造瘘口处做纵行切口,到造瘘口处改为梭状,切除造瘘口旁约0.5 cm的皮肤;②进入脂肪层后即沿肠壁及系膜与腹壁组织附着处向深层游离,用医用手套将原造瘘口稳妥套住,牢固结扎;③游离至疝内口处,将疝囊彻底游离,并在腹膜前间隙内游离出一个约15 cm×15 cm直径的空隙;④将原造瘘口之肠管向外提出约2 cm,在与之相对应的平面将腹膜与肠管间断缝合以关闭腹腔;⑤取15 cm×15 cm大小的Marlex补片,在其中央剪出一与造瘘肠管口径一致的圆孔,并将外缘的直角修剪成圆形,套入并置于腹膜前间隙,将圆孔与肠管缝合6~8针,将补片充分展平,外缘与腹膜前间隙边缘的筋膜组织缝合8针使之保持展平状态;⑥补片深浅面各放置乳胶引流管1根,另戳口引出皮肤,接负压引流袋;⑦在补片浅面将原腹壁肌肉及腱膜组织与肠管加以间断缝合;⑧剪去原吻合口,将肠管与腹壁皮肤缝合做成新的造瘘口,间断缝合造瘘口上下处的皮肤切口,术毕。

2 结 果

2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14 min,出血量约5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0 d。20例患者恢复顺利,仅1例术后并发平片处积血,行2次手术进行血肿清除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平均25月)未见复发。

3 讨 论

3.1 造瘘口旁疝的发生机理 造瘘口旁疝是结肠造口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发生机理应该与腹壁疝有着共性:如腹内压增高、肥胖及营养不良。虽然有作者认为与造瘘口的位置选择及手术技术有关[2],但是笔者认为,在有如此高的发生率的情况下,仅仅用手术部位及技术来解释未免过于牵强,国外学者的荟萃分析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3]。如果局部没有造瘘口,则此处发生腹部疝的可能性极小,所以从手术的原设计上加以分析解释更为妥当。而且从疝修补手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向外突出的疝囊腹膜依然是完整的,并且可以看到,原来进行间断缝合的线结连同疝囊一并突到皮下。所以,有理由认为,在各种易感因素存在的条件下,造瘘口旁疝的发生应与结肠穿出腹壁处与腹壁组织愈合不良有关。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无张力修补具有组织修补不可比拟的优势,故选用补片应该是较好的选择[4]。在选择切口时,经造瘘口两侧的梭形切口较为简便,因为这种切口可直达疝囊及疝环口,手术分离较为方便。虽然有作者推荐可另选位置进行造瘘,但笔者认为,另选造瘘口无疑又造成新的腹壁损伤,不宜作为常规。在手术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开皮肤后应尽快将造瘘口用医用乳胶手套扎紧,以避免粪便对切口的污染;②在分离肠管时注意保护肠系膜,以保证肠管的血供;③补片应放置在腹膜前间隙或者后鞘的浅面,补片的大小以超过疝环口或腹壁薄弱处3~5 cm为宜;④因为造瘘口旁疝的修补需要较广泛的游离,可能造成局部的浆液渗出或者术后渗血,所以补片处的负压引流非常重要。

3.3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 ①术前充分清洁肠道,以减少术中粪便污染切口的机会;②术前应仔细进行体检,特别是测量疝环口的大小,以备好足够大的补片;③注意观察负压引流的数量,注意局部切口感染迹象,如出现补片处积液或者积血,可在局部扪及一与游离创面大小相仿的有弹性的包块,必要时及时再次手术进行清理,切莫延误治疗;④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感染;⑤加强切口及造瘘口的清洁换药。

选择聚丙烯网片进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是一较为理想的方式,聚丙烯网片价格相对较低,此种手术在不增加切口感染率的同时,能显著提高腹壁的抗张力,从而降低造瘘口旁疝的复发。鉴于造瘘口旁疝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是否在行Miles手术的同时就预防性的进行补片植入,现在虽然有作者开始进行此方面的尝试,但尚需更多的临床资料的支持。

[1]陈 革,唐建雄.造口旁疝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1068-1083.

[2]陈道瑾,代文杰.造口旁疝的处理.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4):242-245.

[3]Carne P,Robertson G,Frizelle F.Parastomal hernia.Br J Surg,2003 Jul,90(7):784-93.

[4]Bouillot T,Aouad K.Parastomal hernia[J].Ann Chir,2006,131(2):157-159.

猜你喜欢

造瘘瘘口疝的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DSA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一例犬胸膈疝的治疗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末段回肠造瘘对比结肠造瘘的临床研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
闭孔疝的临床诊治探讨
1例肠外瘘病人腹壁双瘘口及周围皮肤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