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流行及研究方向

2010-04-13唐俊妮王红宁

四川畜牧兽医 2010年10期
关键词:人畜病原体禽流感

唐俊妮,王红宁

(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疾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4)

人畜共患病是指人与人以外的脊椎动物双方均可患的感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专门委员会将人畜共患病定义为“脊椎动物和人之间可自然传播的所有疾病和感染”,其中也包括寄生虫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如何有效预防、控制和消灭人畜共患病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病原体自然携带生物的接触增加,病原体宿主的种间屏障已被逐步打破,世界范围内人畜共患传染病已愈演愈烈。

1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在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中,有62%属于人畜共患病(张海霞,2008)。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人畜共患病通常可分为五类:

(1)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这类疾病种类繁多,较难诊治,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狂犬病是这类疾病的代表,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猴痘、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和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2)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也可以由犬、猫、牛等动物传染给人类;其他较常见的细菌病还有沙门氏菌病、李斯特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鼠疫、炭疽病等,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畜禽及其肉、蛋、奶产品。(3)由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就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致,人感染鹦鹉衣原体会出现发热和肺炎;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恙虫病是一种恶性流行性人畜共患病,以突然发热、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4)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皮肤真菌病,仅能用抗真菌药物控制,如果人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治较为困难。(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传染源主要是原虫、吸虫、线虫和绦虫等。

另外,根据病原的宿主可将人畜共患病分为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人源性人畜共患病和互源性人畜共患病。根据其发生与流行方式,人畜共患病可分为经典的人畜共患病、新发人畜共患病和再现人畜共患病三种。根据传播方式又可将人畜共患病分为直接传播的人畜共患病、循环人畜共患病、超级人畜共患病和腐生人畜共患病。

2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纵观近30年来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人畜共患病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疫病种类不断增加,新疫病不断出现,老疫病持续危害,老疫病出现新症状,老病原出现新变异,多病原并发和继发感染等。从传播方式来看,传播速度日益增加,流行空间日益广泛。尽管人类对病原因子的认识及对宿主抗病原体的认识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随着地球环境与生态的改变,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涌现,原有流行病原体不断变异并产生耐药性,导致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正在全球复活。伴随畜产品、饲料、野生动物、宠物的进口和旅行者的增加,同样促进了旧的人畜共患病的持续发生。新发传染病与旧传染病相互作用,还可能加剧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面临动物传染病的威胁已越来越严峻。目前已证实的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人类,再加上动物寄生虫病总共有300多种。从1940年起,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一直持续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来自野生动物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发生率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在1990~2000年间发生的病例数占过去60年总数的52.0%。这些新发人畜共患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传染病,如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3,美国)、鼠疫(1994,印度)、埃博拉出血热(1995,扎伊尔)、人类疯牛病(1996,英国)、禽流感(1997,中国香港)、炭疽(2001,美国)、口蹄疫(2001,英国)、SARS(2003,中国)、甲型 H1N1 流感(2009,墨西哥、美国)等,它们大多数是由家畜、驯养动物、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我国现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共有90种。上世纪80年代,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广泛流行;80年代初以来,艾滋病传入我国,目前感染病例和病人正在迅速增长;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再度流行,销毁和死亡的家禽达数千万羽;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造成我国5327人发病,死亡349例;2005年,四川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导致206人感染,38人死亡,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导致人和动物的直接死亡,而且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 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2007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431起,中毒13 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由细菌造成的中毒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这些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李斯特菌等。可见,人畜共患病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人畜共患病除了引起发病后的治疗、隔离、动物扑杀、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等直接损失外,还涉及到旅游、贸易等其他商务活动的间接损失。另外,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力度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际声誉。

3 人畜共患病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人畜共患病现已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重大人畜共患病研究上,国际间合作也日益紧密。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到目前为止,越来越多的病原基因组序列得以解析,病原体的代谢调节机制、致病机理、宿主的抗病防御机制等也陆续得到部分阐明。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等,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Li W.D.等(2005)揭示了蝙蝠是类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Cui等(2007)和Wang等(2007)揭示某些冠状病毒与其蝙蝠宿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同进化关系。Hatta等(2001)以小鼠为哺乳动物模型,利用反向遗传系统,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产生高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发现高致病力的原因可能是与聚合酶蛋白227位点的一个氨基酸突变有关。Li Z.等(2005)利用反向遗传系统,首次发现流感病毒PB2基因上的701位氨基酸突变,可能使感染哺乳动物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获得感染和致死哺乳动物的能力,部分阐述了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禽-哺乳动物种间屏障的遗传变异机制。

尽管在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是病原变异是我们要面临的另一挑战,如禽流感病毒、艾滋病毒等的变异速度快,现有防控策略与疫苗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另外,有研究表明在畜牧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也是人畜共患病之源,抗生素使用被认为加速了“超级病菌”的蔓延(Domenech et al.,2006)。所有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畜共患病,加强病原生态学研究,研发新的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盒;(2)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自然界中病原体的传染链和生存环境,构建感染性疾病监测系统;(3)加强病原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不同病原跨物种感染的机理等基础研究工作;(5)加快各种感染性疾病新型疫苗的研究,如黏膜疫苗、减毒疫苗、肽疫苗和DNA疫苗等;(4)针对各种人畜共患病进行危险性分析,建立预测和预警机制,危机管理体制以及感染性疾病防控机制。

4 小结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人畜共患病的威胁也越来越严峻,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问题。我国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和防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后要进一步摸清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规律,加强病原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新型疫苗、药物和快速诊断技术的分子设计与研制,做到有效防控乃至消灭重大人畜共患病,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1]张海霞,孙桂珍.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流行状况及控制措施[J].疾病防治,2008,136(5):29-30.

[2]杨 宇(译).人畜共患病——今后的研究课题[J].日本医学介绍,2005,26(11):156.

[3]陈焕春,宋云峰.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C].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

[4]马世春,池丽娟,陈 泳,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217-219.

[5]郑明球.地震灾后要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发生[J].畜牧与兽医,2008,40(6):110-112.

[6]葛丽红.新世纪人畜共患病[J].畜禽业,2009,(8):4-6.

[7]秦 川.动物与新发传染病[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3):133-137.

[8]焦新安,涂长春,黄金林,等.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家禽,2009,(19).

[9]丁卫星,黎济申.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制[J].动物科学,2005,(11):8-10.

[10]Domenech J.,Lubroth J., Eddi C.,et al.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nimal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J].Anim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81:90-107.

[11]Li WD,Shi ZL,Yu M,et al.Bats are natural reservoirs of SARS-like coronaviruses[J].Science,2005,310(5748):676-679.

[12]Cui J, Han NJ, Streicker D, et al.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t coronaviruses and their hosts[J].Emerg Infect Dis.,2007,13(10):1526-1532.

[13]Wang LF,Eaton BT.Bats,civ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SARS[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7,315:325-344.

[14]Hatta M,Gao P,Halfmann P,et al.Molecular basis for high virulence of HongKong H5N1 influenza A viruses[J].Science,2001,293(5536):1840-1842.

[15]Li Z, Chen H, Jiao P,et al.Molecular basis of replication of duck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a mammalian mouse model[J].J Virol,2005,79(18):12 058-12064.

猜你喜欢

人畜病原体禽流感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感染人畜共患病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谨防人畜共患猪流感
鸡大肠杆菌病并发禽流感的诊治
禽流感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