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传染病研究概况

2010-04-13梁之祥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病原体传染病人类

梁之祥

传染病一直以来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特别是近30年以来,人类正面临着各类重要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的严重威胁,各种新发传染病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其中一些在我国也已陆续被发现。由于已存在的病原体的变异或进化导致的新的传染病、原先未被认识的传染病、已知的传染病扩散到新的地理区域或人群、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出现或再度流行。这些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且不易控制、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1],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均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新发传染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

1 概念

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药研究所发表了《新发传染病:细菌对美国公民健康的威胁》,首次提出新发传染病的概念:“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1994年提出“处理新发现传染病的威胁——美国的预防策略”,并于1995年创办了《新发传染病》杂志[2]。1999年又进一步提出“预防新发传染病——21世纪的策略”,2002年编写“全球传染病控制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7年作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提出了“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发传染病”[3],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共同协商就新发动物传染病定义为“是新发现的或新的演变,或者以前已经发生,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显示了其发病率或在地域、主体或向量范围扩展增加”[5]。认为由于人类和动物的人口、数量及环境变化,新的和经常性的疾病不断变化并可能会继续出现。

人类的EID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

迄今并没有“新发”一词解释的明确的时间限制,多数学者认为限定在最近30年发生的传染病。一般“新发传染病”只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的传染病而言。也有学者将时间限定于最近20年,但艾滋病等被发现近30年,仍习惯被当成是新发传染病。

2 分类

2.1 二类分类法[1]一类是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指有新种或新型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另一类是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ID),是指一些已得到基本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来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二者合起来统称为新发传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RI)。

2.2 三类分类法[2]第一类: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人间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并未被人们认识为是一种传染病,只是近20年来发现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才确认为是传染病的,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突发性玫瑰糠疹等;第二类:某些疾病或综合征在人间也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如军团病、莱姆病、人欧利希体病、丙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等;第三类:某些传染病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AIDS、SARS等。

其实上述任何分类方法均不全面,另外尚包括:人为制造的新发传染病:如生物恐怖,即故意施放致病性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引起社会的广泛恐慌或威胁社会安定。其特点是:毒性强、传染性强、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容易制备和传播。也被称为“穷人的原子弹”。生物武器的使用和生物恐怖事件的时有发生更加重了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6]。

3 新发传染病的表现形式[7]

大致有以下8种: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发生新的传染病;发现原已存在的传染病病原体,包括原以为非传染性疾病因致病病原体的发现而被确认的传染病和新发现病原体的已知传染病;来自动物的病原体感染人并致病;原来极少发生或散发,近来出现流行的罕见传染病;发病区域改变或明显扩大的区域性传染病;原来临床症状较轻现在变的严重或出现新的症状的传染病[2];曾经得到控制,但出现抗药性或重新流行的传染病;出现了慢性病症。

由此看来,新发传染病有的确实是新出现的,但大多是与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和鉴定疾病或病原体的能力明显提高以及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临测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关。同时,也由于一些传染病发病数量明显增加或临床症状加重而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将会使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的概率增加。

4 新发传染病频繁出现的原因

导致新发传染病频繁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或顺序作用的结果;其演变过程可能分为两步:一是新的病原体被引入人类;二是新病原体在新的人类宿主中确立并进一步传播。

一系列新的来源于动物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表明动物传染病库是人类新传染病的潜在的丰富源泉;同时也表明,诸如人口特征及行为改变、生态及环境变化、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微生物变异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与失效等是促进新发传染病出现的因素,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其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1 内在因素 微生物进化产生新病原体。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而发生变异,病原体在短时间内可发生大片段基因获得或缺失的“飞跃”式突变,这种机制可在短时间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获得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毒素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由弱毒株变为强毒株,或演化形成新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导致新发传染病发生[8-10]。如:SARS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艾滋病病毒与猿的免疫缺陷病毒(simio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

4.2 外在因素 较多,如以下几种。

4.2.1 社会环境变化 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过去只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在人类间流行;盲目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使得原有生态屏障被破坏,一些野生动物被迫离开栖息地,致病原微生物从动物身上传到人类;全球排放CO2过多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亚热带流行的传染病北移,使原来没有亚热带传染病地区出现了新疫情[1]。

4.2.2 气候变化 气温增加,降雨量减少或增加。

4.2.3 社会、科学及经济发展 农业开发、森林采伐、环境改变、贸易发展。

4.2.4 人类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因素变化 人口的快速增加、移民、战争和冲突、危险性行为、静脉吸毒、经济贫困、饮食习惯的改变、食物加工方法的改变、个人卫生习惯差等公共卫生基础及体系监测和预防措施不到位:人员缺乏训练、卫生设施缺乏、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削弱、医疗服务增加导致药物、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增加。另外还有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器等途径传播传染病,如艾滋病、丙型肝炎及庚型肝炎等。

5 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新发传染病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繁杂,自从1972年以来新确认的48种新发传染病,有30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因此病毒是新发传染病主要的病原体,其中相当部分新发传染病的来源与动物有关[11,12]。病原体的宿主种类呈多样性,约有3/4是人兽共患病,动物在新发传染病的发生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某些疾病原先在动物间传播,但病原体在发生基因变异后具备了在人群中传染的能力。如艾滋病原是非洲灵长类动物的疾病;疯牛病和禽流感则分别是奶牛和家禽的疾病;埃博拉出血热是非洲猎人吃了得病的野兽肉后患上的;而尼帕病毒脑炎是带有该病毒的蝙蝠将病毒传给猪又传给人引起的。由于各种储存宿主的存在,导致疾病可以随宿主的迁移而传播。如西尼罗河出血热原发于非洲,鸟类是其储存宿主,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将该病毒带至世界各地,1999年美国发生西尼罗河出血热的小范围爆发。此外,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和国际间的交流也是新发传染病迅速在全球蔓延的重要因素[1]。故将其特点归纳如下:病原体种类繁杂,各种病原体所致疾病中,病毒性传染病比例最大;传播途径各异,感染方式复杂多变;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发生和出现具有不确定性,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无法准备;传播范围广,不易控制,容易造成跨国界、跨洲界甚至全球性传播;发生与流行具有较多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人行为因素的影响;一些病原体变异较大,难以研制疫苗;高频次出现;初期知识缺乏,难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6 新发传染病的态势及威胁

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威胁,近30年来全球约出现新发传染病40余种,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影响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4]。而且其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由于人类对新发传染病缺乏认识,还没有掌握其防治方法,又无天然免疫力,对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关于传染病的分析报告中曾指出,全世界每小时有1 500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WHO总干事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告诫:“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幸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13]。

当前新发传染病的传播、发展之快,令世人吃惊。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受染人数多,如自1981年以来发现的艾滋病,即以惊人的速度向全球传播,全球每天约有16 000人新感染HIV,目前全球已有6000多万人感染了HIV;2003年新发现的SARS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报告SARS病例8 098例,其中病死774例,病死率达9.56%。截至2009-12-31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甲型H5N1亚型人禽流感共发病467例,病死282例,病死率达60%。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发生在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先后造成近5千万人病死。20世纪末英国首次暴发疯牛病,随着疯牛病的暴发流行,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加拿大、香港特区先后出现了变异性克-雅病(vCJD),目前全世界vCJD病例已达134例,病死率高达100%。2001年在澳大利亚等国发现梅塔肺炎病毒引起较大规模的支气管炎和肺炎流行,造成婴幼儿的病死。1998~1999年在东南亚出现的尼巴病毒性脑炎,共造成106人病死,病死率达40%。在非洲、美洲相继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毒出血热疫情发病凶险,且病死率高。

我国也是受新发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仅我国内地就报告SARS病例5 327例,其中病死349例,病死率达6.55%。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经济损失高达933亿元人民币,约占2003年GDP的0.8%。自2005-10以来,我国内地已经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4例,其中病死15例。2009-03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疫情迅速蔓延并肆虐全球,也是一种新发传染病[12,14]。新发传染病已成为全球现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整个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其不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伦理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连世界最发达的美国也未能幸免。

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之重,令世人震惊。如艾滋病被列为“世纪瘟疫”;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以其极强的传染性、极高的病死率而被称为“死亡天使”;莱姆病已遍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在英国出现的疯牛病已导致约20万头牛受到感染,特别是与疯牛病相关的高病死率的人类新型克雅病的出现,触发了全球性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撼;其它如军团菌病、禽流感等都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较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发传染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并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和旅游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新一轮严重污染,使地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这将是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与挑战之一。

全球新发传染病的种类多达40余种,世界各国均受到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此外,生物武器的使用和生物恐怖事件的时有发生更加重了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目前我国已检测出30多种新发传染病,一些新发传染病已在中国出现并造成流行,例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莱姆病、登革热、埃立克体病等。有些新发传染病在我国境内还未见病例报道,但随着国际交往、贸易和旅游的发展,这些疾病存在传入我国的可能,而且一旦传入,将对我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埃博拉、西尼罗、尼帕等,因此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必须加强。

新发传染病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并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旅游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新一轮严重污染,使地球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可以说,这将是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与挑战之一,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对新发传染病及其危害的认识。尽管有些新发传染病目前仅限于在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在我国尚未发现,有些新发传染病虽已在国内发现但危害并不严重,但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一些新发传染病传入我国并发生较大规模流行是完全可能的。

[1]向 浩,雷正龙,聂绍发.新发传染病应对策略与措施.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6,10(2):183-185.

[2]范学工.新发传染病学.第1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序二.

[3]徐建国.中国新发传染病现状和防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9):1-8.

[4]孙晓冬,王海银.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9):461-465.

[5]http://www.who.int/zoonoses/emerging_zoonoses/en.

[6]于 泱,王松俊.生物恐怖及其防范对策.人民军医,2003,46(7):422-424.

[7]赵月峨,王淑兰,史套兴.新发传染病出现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3):157-159.

[8]Zinsstag J,Schelling E,Wyss K,et al.Potentia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J].Lancet,2005,366(9503):2142-2145.

[9]Budke CM.Global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cystic echinococcosis[J].Emerg Infect Dis,2006,12(2):296-303.

[10]Tsiodras S,Kelesidis T,Kelesidis I,et al.Human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wild birds[J].J Infect,2008,56(2):83-98.

[11]Real LA,Biek R.Infectious disease modeling and the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7,315:33-49.

[12]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认识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广州医药,2009,40(6):1-2.

[13]徐建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与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5):340-341.

[14]徐小元,郑颖颖.甲型H1N1流感:一种新发传染病.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1):1441-1443.

猜你喜欢

病原体传染病人类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人类第一杀手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