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 学 生 插 上 科 学 与 人 文 的 双 翼

2010-04-12李文娟王宝通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大学院校

□李文娟,王宝通

( 1.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在目前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却面临着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针对高职语文教育存在的多方不足,笔者结合亲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置随意。对语文课的开设认知上出现偏差,没有充分意识到开设语文课的重要和长远的意义,课程设置随意。片面地认为学生经过12年的基础教育,对语文知识有了相当的基础,完全能应付今后的学习生活,过多开设语文课无异于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而开设仅是出于对上级要求的应付。甚者,有些学校为了强化自身的职业特色,提升职业竞争力,往往将语文课压缩甚至砍掉。

教学设置老套,教学方法单调。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的症结是教学内容的封闭、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普教色彩较浓,学生不知学以所用,学习的兴致也不高,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方法上基本是中学教法的简单重复,即教断句、正音正读、解释词语和句子、朗读、串讲和评点等,谈不上有何创新。这种方法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已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到了大学,依然采用这种方法,不能不使学生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慨叹。

教材使用不切实际。 对高职学校大学语文课教育功能深层次的探究不够,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教材应该怎么编?至今没有一个共识,教材编写随意性大,致使语文课的功能至今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人们普遍没有感受到这门课应有的作用。这是造成高职学校语文课“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国家教委要求大学开设语文课,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也说明了语文课在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对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的现实情况是,由于对语文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形成了一些学校的语文课,什么人都可以带、什么人都敢带的局面。

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作深刻的反思和检讨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多思考以后的解决办法。就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要对高职语文认识到位并予以正确的定位。高职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与应用性,其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让学生得以就业,能够生存,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再者,职业技术学院和一般的技能培训班有本质区别,在那里只是通过短期学习掌握一门用以养活自己的技能,而我们培养的应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两者相通相融,就可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同时,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职生是高考后第五批次录取的,不可否认他们与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距,人文素质欠缺是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十分贫乏,读写能力十分薄弱,书写很不工整,甚至表述事情是词不达意;尤其读书太少,对语言文化常识知之甚少,有相当一部分人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文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偏离。

因此,高职院校的掌舵人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力求给学生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使学生在事业上飞得更高、更远;而不应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立竿见影的职效果。

探索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发展思路的文科教学新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普教色彩较浓,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方法也基本上是中学教法的简单重复,枯燥无味。学生不知学有所用,学习的兴致也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适应性、吸引性、配适性。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古典文学》、《演讲与口才》、《艺术欣赏》等。相对于必修课的规定性,选修课有很大的选择性。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举办各种文学讲座。一堂高水平的讲座,就是一本优秀书籍的浓缩,能使听众短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得到既全面又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并且讲座是面对面的交流,较之阅读更能使听众聚精会神,传达科学文化的内质,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文学社团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学社团活动,能够吸引更多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加入进来,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展示自己各方面才华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从而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不断扩大文学爱好者的队伍。因此我们可以经常进行朗读、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戏剧、名著舞台表演,举办影展,播放中外名著改编的影片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结合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中文课程。如计算机工程系的学生接触计算机多,在办公室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在工作中除了操作计算机之外,日常的公文处理和写作也会是经常做的,那么就可以为他们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经管系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等课程;机电系和建工系都可以开设口语训练方面的课程;美术系和音乐系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口才与交际等。

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材。现在的高职学校所用的语文教材没有顾及教材与学院自身实情的对接,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编写教材,没有高职院校的特色。高职教材的编写既要与中学语文对接,又要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相适应。做到具有实用性、宽泛性、易学性。每所学校有各自的特点,教材要体现自身的校训精神。教材内容要联系地区、行业企业社区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要突出它们的特色,教材能与其他专业教材相辅相成,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教材要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易适中,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文章来编写教材。目前的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但兴趣爱好广泛、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等。教材要与生活更靠近一点,这些都是编写教材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总之,在选编内容上要考虑因人施教,因校施教。

加强高职院校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胜任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在很多学校在大学语文课教师的配备上比较随意,有的学校甚至让没有任何经验或能力较差的教师教大学语文课,这样一来,课程的作用显现不出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的错误认识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强大学语文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又具有教学科研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师,是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前提,诚望能够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育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可以说,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就是语文课根本的历史使命。

应该看到,从短期效应看,对语文课的重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而从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来看,语文课的基础地位是关乎整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和重塑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伟大工具!在任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规划中,语文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都应该得到强化而不是削弱。在这一点上,很多高职院校还距离目标很远。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总之,语文课,特别是大学的语文课有义务承担并从当下承担起其民族精神文化载体的光荣职责。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茅卫东.黄高才谈语文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7-5-23(3).

[2]邢宇皓.日益边缘化是否还有开设必要?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13).

[3]黄高才.大学里很重要的一门课——大学语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苏步青.苏步青谈语文学习[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