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间谍讯问中的心理学

2010-04-11赵跃钦赵子剑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反间谍供述讯问

赵跃钦 赵子剑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反间谍讯问中的心理学

赵跃钦1赵子剑2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反间谍人员应从敏锐的感知、严谨的思维、灵活的应变、准确的记忆、端正的态度、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注意、良好的个性等多角度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在讯问中对间谍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做到明察秋毫,恰当运用预期的心理对策。

反间谍;讯问;心理学

影视剧中惊险刺激的谍战场面经常使我们热血沸腾,从而体会到反间谍工作所特有的紧张、压抑气氛和巨大的压力。反间谍人员(即侦查员)斗智斗勇,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间谍分子并与之较量,要求其心理素质必须“技高一筹”——具有为本职业所必需的一些特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反间谍人员才有可能成功地履行其神圣职责;反之,则会给其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反间谍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的今天,反间谍人员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间谍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这类心理学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一、反间谍人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反间谍人员胜任工作的重要基础,其虽有先天形成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实践的结果,包括“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

(一)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即“感知”(经验的)与“思维”(逻辑的)。反间谍人员应具备敏锐的感知、严谨的思维、灵活的应变和准确的记忆。

1.敏锐的感知(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是对刺激的解释;可以看做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反间谍人员应具备从感觉到知觉的敏锐,善于从那些形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与间谍有关的活动及其因果关系,通过现象弄清本质的观察能力,以实现有效监视、掌握动态、扩大线索、获取情报。甚至身处危险之中仍能不乱不惊、不丢不漏,有条不紊地获取证据。敏锐的感知是全面而深刻地推理、假设、判断、论证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发掘有价值的情报。

2.严谨的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是主体对外界信息进行筛选、推理、判断和加工制作思想产品的心理过程。思维不仅使人认识正在发生的客观事物,而且可以推断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过程,预见事物将来发展的趋势。反间谍人员需要运用思维去分析案情、研究态势、采取对策。严谨的思维能力来源于知识和经验,具体来说,来源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来源于丰厚的专业知识底蕴。丰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甄别情报的真假、识别间谍的反间谍手段;其次,来源于多种学科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可疑人员或可疑行为,进而采取下一步行动。最后,来源于丰富的经验。经验来自实战,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反间谍人员判断侦查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未来行动的趋向,深入思考、提出疑问,进而提高分析有利条件和行动措施能力。

3.灵活的应变。应变是指对突发性事件的一种应付能力。具有灵活应变能力的反间谍人员能够根据侦查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既不暴露自己,又不失去线索,还能及时发现问题,扩大线索,获取证据。这同时是取得群众支持和掩护、联系线人的重要条件;是接近侦查对象,获取情报不可缺少的因素,为下一步安排联络、协调侦查人员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反间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4.准确的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准确的记忆”不仅要求反间谍人员要熟悉案情、明确侦查目的和任务,还要求反间谍人员切实掌握和熟记侦查对象的联系方式、接触人员、活动地点、行为表现等情况;不仅要求反间谍人员记忆牢固,还要求反间谍人员记忆敏捷。为此反间谍人员应当注意掌握记忆的有效方法,提高记忆力。

(二)意向活动

意向活动也同样包括感性和理性两种,即“情感”(情感是一种“感性”)和“意志”(所以康德称意志为“实践理性”)。反间谍人员应具备端正的态度、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注意和良好的个性。

1.端正的态度。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好的态度有:热情、乐业、耐心、恒心、爱心、努力和毅力等。反间谍人员必须端正其态度,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修身自强,极负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本职工作,积极献身于情报工作。荀子说:“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火就湿也。”因而,一位反间谍人员如果具有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态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为身处恶劣的环境所困扰;相反,一个人态度不够端正、责任感较差,只要环境中存在合适的犯罪机遇,就有可能弃礼法于不顾,产生犯罪动机。因而,反间谍人员必须坚定报效国家的信念,不被“反间”。

2.坚强的意志。“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反间谍人员的坚强意志表现为: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树立和保持坚定的攻坚克难的决心、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信心、坚忍不拔的耐心等。

3.稳定的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个积极的状态,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然而,反间谍活动单调枯燥、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工作保密性要求较高,这种工作特点就更加考验反间谍人员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高度的注意力。另外,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因而,培养稳定的注意对于反间谍人员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4.良好的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反间谍人员良好的个性包括:沉稳、老练、严肃、认真,面对任何复杂情况不能急于冒进,凡事要行为稳重、“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坦诚公正,切不可好大喜功,言语得体,决不能计较一时之长短;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对反间谍工作要勇于创新、敢于开拓,遇到顺境不骄傲自满,受到挫折时不垂头丧气,等等。

二、间谍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反间谍人员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心理品质,才有可能做好重中之重的讯问工作。讯问实践证明,间谍嫌疑人在接受讯问后,立即交代全部罪行的是少数,大多数间谍嫌疑人是经过与讯问人员的反复较量后才被迫交代罪行的。在整个讯问过程中,间谍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大致要经历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罪行四个阶段。当然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界限,不同的间谍嫌疑人,由于其个性、经历、犯罪主观恶性程度不同,在每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也有所差异。

(一)试探摸底阶段

试探摸底阶段又叫初审阶段。间谍嫌疑人被拘捕后,与亲友的正常交往被中断,对受审查的处境产生极不适应、心神不宁的状态,往往会琢磨一系列问题,如:自己的罪行是怎样暴露的?反间谍人员掌握了多少罪证?讯问人员是否难对付?因此,在初审时,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总是要以试探的手法进行摸底,以便采取反讯问的对策。间谍嫌疑人试探的重点是讯问人员掌握证据的情况和讯问人员的个性特点、办案能力,试探摸底的方法主要有以假乱真、编造伪供、抛小瞒大以及要求见律师、家人等,借以观察讯问人员的反应,从中了解自己所需要的情况。

(二)对抗相持阶段

经过初审,间谍嫌疑人开始适应讯问环境,对讯问人员的能力、经验也有初步了解,自以为“心里有底”,因而对抗意识有所上升。双方在意志、信心与智力方面进行较量,使讯问活动出现了尖锐复杂的对抗局面。间谍嫌疑人在此阶段采取的手段主要有:

1.拒供。即间谍嫌疑人在讯问中矢口否认罪行或拒绝回答问题。有的推诿诡辩、肆意顶撞;有的沉默不语、一言不发;有的没有供述的意向却要求提讯,在被讯问时又胡搅蛮缠,故意激怒讯问人员。

2.谎供。即间谍嫌疑人在讯问中故意做出与犯罪事实不一致的陈述。当抛小瞒大不能掩盖犯罪事实时,间谍嫌疑人便采用谎供来欺骗讯问人员,以求蒙混过关。

3.翻供。即间谍嫌疑人在讯问中推翻以前所作的供述而作新的供述。这一阶段,翻供往往表现为推翻真实供述而谎供。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初犯、偶犯身上,由于没有反讯问的经验,在初审时曾老实交代,在复审时,由于情绪有所稳定,或者同监者的教唆而不承认以前的供述。

(三)动摇反复阶段

经过对抗相持的激烈斗争,在讯问人员巧妙地出示证据、善意引导、心理疏导、有力讯问等工作进行完之后,间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渐渐出现动摇。侥幸心理、抵触情绪渐趋缓和,犹豫、动摇、矛盾的心理逐渐上升,讯问活动转入到动摇反复阶段。主要表现是:想顽抗,又怕受到从严惩处;想回避,又怕讯问无休止;想供述,又抱着挺一挺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四)供述罪行阶段

当间谍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对抗讯问的意志彻底动摇,认识到继续隐瞒罪行有害无利,坦白交代才是唯一出路时,讯问活动就进入到供述罪行阶段。在这个阶段,间谍嫌疑人的供述动机占主导地位,为了争取较好的认罪态度,对讯问活动表示出热情,开始如实地供述罪行。因案情和间谍嫌疑人的个性不同,供述时也有差异。有的由于畏供或侥幸心理,能少供就少供;有的感到证据确凿、大局已定、判刑难免,为争取态度较好而彻底供诉;有的罪行较轻的嫌疑人渴望如实公诉、从轻处理或无罪释放,早日与家人团聚。

三、反间谍人员在讯问中的心理准备

(一)反间谍人员对间谍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要做到心中有数

反间谍人员首先要了间谍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这样才有利于反间谍人员有的放矢地引导间谍嫌疑人交代其全部罪行。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是涉及“为什么”的问题。犯罪心理学都比较着重研究有的人为什么犯罪。间谍嫌疑人的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因素。我国现代社会存在多元化的政治力量。某些政治力量可能受到国外某些组织的挑唆和支持,进而从事间谍工作,获取我国情报。其中有的甚至和某些政府要员相勾结。

2.经济因素。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发展的迅猛,积聚了大量财富。某些人经过合法经营,在社会竞争中获胜成为富豪;某些人缺少合法经营能力,又急于掠夺社会财富,遂利用某些便利条件,从事非法的情报买卖活动。

3.社会因素。一方面,重大的间谍嫌疑人多在大城市活动,而且城市越大,案情就越大。这是因为大城市较中小城市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外交活动等过程中和国外联系得更多、更紧密。另一方面,每当社会政治腐败、官纪松弛、不正之风盛行、经济生活动荡、就业困难、社会分配不公、民众生活困难时,居民中不满情绪上升,一部分贫穷者和竞争失败者往往更容易受人挑唆、被人利用,要么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要么为了迅速取得财富从而参与间谍活动。

4.心理因素。“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外部的刺激会在主体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兴奋中心。由于主体(间谍嫌疑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往往同时接受着多种刺激,不仅有正面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刺激,同时还有反面的腐朽文化等的刺激,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刺激如果同时作用于主体,其大脑皮层就会形成两个兴奋中心。如果正面刺激形成的积极性中心强于反面刺激所形成的消极性中心,那积极性中心就成为优势兴奋中心,并抑制消极性中心的扩展;反之亦然。若前一种情况出现,主体便会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若后一种情况出现,主体的行为反应便会越轨。有些犯罪嫌疑人正是如此——不为政治、不为金钱,只是因为被“洗了脑”,就走上了非法之路。

(二)反间谍人员在讯问的各个阶段的心理准备

1.试探摸底阶段。讯问人员对间谍嫌疑人的陈述,不要随意表态,也不要流露出倾向性的表情,以免过早地暴露讯问意图和掌握证据的情况。

2.对抗相持阶段。讯问人员在这种对抗冲突的环境中,情绪最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要保持头脑冷静,既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丧失对已获取的犯罪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和继续追讯的信心。

3.动摇反复阶段。讯问人员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加以恰当引导,间谍嫌疑人就会坦白交代,如果讯问方法不当,或者未能把握住时机,就会延长僵持时间,使间谍嫌疑人重新萌发畏罪、侥幸、抵触等心理,修补或重构防御体系,进行更顽固的对抗。

4.供述罪行阶段。讯问人员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间谍嫌疑人在供述罪行阶段,仍有可能进行最后的挣扎,此阶段是双方心理战的决胜阶段。此阶段中讯问人员的工作可分三步走:首先,讯问人员要对间谍嫌疑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鼓励讯问对象已有的进步,强化和巩固这种心理的转化;其次,要追清犯罪者的全部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深挖余罪;最后,对交代不彻底的间谍嫌疑人,要查清原因,在掌握足够证据的基础上步步紧逼,推进讯问,不可半途而废。

反间谍人员在知晓讯问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运用预期的心理对策。讯问过程中要应对的情况复杂多变,除了要学会综合运用上述技能以外,还要勇于创新,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心理学在反间谍工作中的应用是一个研究者所面对的学术课题,更是广大战斗在一线的反间谍侦查员需要不断思考的、用工作实践验证科研成果的任务。

[1]黄珉珉.现代心理学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2]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修订 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荀子·劝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黄珉珉.现代心理学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Using Psychology in Counterespionage Inquest

ZhaoYueqin1Zhao Zijian2
(1.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100091;2.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Shijiazhuang,Hebei,050091)

Counterspies should have psychology qualities: acute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precise thinking,flexible response, exact memory, proper attitude, strong will, steady attention and wellfine individuality. They should penetrate a suspected spy’ s inner- changes in inquest and use anticipative psych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counterespionage; inquest; psychology

D918

A

1672-6405(2010)01-0017-03

赵跃钦(1975- ),男,中共中央党校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赵子剑(1974- ),男,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

2010-02-10

王凤玲]

猜你喜欢

反间谍供述讯问
比较法视域下被告人庭前供述证据能力的三种模式
——以被告人翻供为主要研究视角
重复供述排除问题研究——评《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规定》第5条
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
论重复性供述排除规则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
挑战枯柯南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
美强调极刑惩处 俄修法严防叛国
最早的无声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