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0-04-09马建波董金秀张翠欣

河北林业科技 2010年2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容量

马建波,董金秀,张翠欣

(1.河北省林业基金管理站,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林业局机关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3.河北省林业信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马建波1,董金秀2,张翠欣3

(1.河北省林业基金管理站,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省林业局机关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3.河北省林业信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该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要领和生态旅游学科的状况,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同时提出了河北省生态旅游业发展方向。

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势必促进生态旅游事业迅速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态旅游业年增长率达到20%~25%,成绩裴然,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在生态旅游业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使这项事业能够沿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现对生态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作如下探讨。

1 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源于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它的概念至今尚无大家认可的界定,但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2种观点:(1)一些旅游经营管理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方式或专项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这种旅游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原生文化遗存旅游环境。即将生态旅游狭义地理解为到天然环境中去进行生态回归游。(2)一些自然保护主义者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它是应满足发展和保护双重目标,把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有3个主要功能:它能给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资金;能使旅游地社区居民获得经济利益;能促进旅游地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这种旅游形式必须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是开展旅游活动运作的一条准则,是旅游规划的理想境界。这种观点实际上除了对生态旅游狭义的理解外,还包括在各种旅游活动运作和旅游规划中贯彻生态经济观点。

生态旅游业人才缺乏、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理论研究滞后于开发实践,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南林学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率先在全国招收了生态旅游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后又招收了本科生,直到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招生目录”中才在林业院校第一次设置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在此之前,虽然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旅游专业,但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且不懂与森林经营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加之不愿到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林区工作,致使生态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现在从事这一工作的大部分骨干人员仍然是多年来从事传统森林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生态旅游的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也没有可以正确指导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技术体系,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如游憩林应如何营造、经营等)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局面。开发实践严重超前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滞后于开发实践、开发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等问题是21世纪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 生态旅游地建设照搬城市公园的经营模式,急于兴建亭、台、楼、阁、榭等土木建设,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已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瓶颈

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目标、方向、策略应有别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一般位于城市闹市区或近效,而森林公园一般地处较僻远,如果森林公园也按城市公园的模式去经营,急于兴建亭、台、楼、阁、榭等土木建设,则会使森林旅游资源失去应有的特点和个性,游客肯定不会舍近求远到森林公园去消费,那么森林公园如何才能搞出自己的特色呢?我们认为:森林旅游经营单位首先应认真调查、评价本身资源的生态特性、气候特点、美学观赏特性、卫生保健效益、生态及区域范围内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故事等。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资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具有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娱乐性、求知性、宣传教育性的生态旅游产品。特色是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和效益,森林公园之间在经营模式上也应该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王衍用(1999)针对山东省邹城市孟子故里旅游开发等问题,提出了“阴影区”理论,即一个旅游区能否兴旺发达及兴旺发达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旅游资源的绝对价值而更取决于它的相对价值,即取决于旅游区在空间位置中与邻近区域资源的组合结构。同一地区内价值相对较低,倘若再与它处雷同,其开发利用后效益肯定不会太好。如山东省邹城市的三孟(即孟庙、孟府、孟林)的历史文化绝对价值很高,但旅游经营效益很低,经过分析认为:三孟距山东省曲阜的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仅23km,并其特色基本雷同,且都又略逊色于三孔,故对一般旅游者(除了是研究儒家文化的专家,但儒家文化的专家肯定不会很多)来说看了三孔,则不再去看三孟,即三孟位于三孔热点旅游区的影子里。三孔致使三孟的旅游产生“减值效应”。

当然对邹城市来说并不是因此就不能发展旅游了,而是应避免资源雷同和近距离重复,另辟旅游发展蹊径,促使旅游资源产生“叠加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也应从这个例子中吸取教训。

3 生态旅游经营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初衷,对旅游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急需研究制定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容量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生物学领域,1938年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从马尔萨斯的生物总数增长率出发,认为生物种群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食物量有一个最大值,相应地动物种群的增长也有一个极限值,种群增长越接近这个极限值,增长速度越慢,直到停止增长。这一理论先后被运用于野生动物经营管理、人口研究、环境容量中。旅游学者也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用到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中。随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迫使一些学者去认识、研究它,杰弗里·沃尔和辛西娅·赖特(1977)认为旅游容纳量就是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Edward Inskeep指出旅游容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旅游业的接待能力;二是环境的承受能力。Chris Ryan认为:容量听起来很简单,但很难确定,且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又会不同。A.M.O’Reilly认为:旅游容量不能单从考虑旅游目的地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而应从两方面来考虑:第一,旅游容量应更多地从目的地的居民考虑,也就是说在他们没有感到旅游不良影响以前的容量;第二,旅游容量是导致旅游流衰退之前的旅游水平,并指出旅游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那么究竟多大使用量才算过分呢?过去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对于一个特定的游憩系统必定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的容量值,由于这种认识的错误,曾经使容量的研究走入误区,游憩使用确实会对土壤、植被、水体等造成冲击甚至是破坏,如通过对某游憩地的研究表明:100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反复践踏会对该地域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应控制游客人数在100名以下。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从经济容量、社会容量、生态容量那方面来说,其容量值和游人的行为、游憩的方式、游憩的季节是密切相关的,而游人的行为、游憩的方式、游憩季节是可以通过管理改变的;再者,管理者所能容忍的森林游憩地改变的最大限度是决定森林游憩容量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从最初生物学出发的容量研究越来越多地牵涉到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游憩容量不单是一个实质的研究课题,其确定过程不可能是一个机械的、可运算的过程,它包括许多价值观相互矛盾冲突的妥协在内,这就使得原本靠技术研究得到结果的模式彻底陷入了困境(韩锋,1997)。如风景区索道建设问题,一方面是经营者受利益驱动,从另一方面来讲,则是对什么样的破坏是可以接受的问题。只要有游憩使用必定会引起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如果把研究的思路由“将使用量控制在多少使用量之内”转化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接受”,可能会使容量的研究出现转机。

“可接受的改变程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Stankey,1985)”概念的出现为森林游憩容量的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了一线暑光,“可接受改变程度”的方案框架作为一种保护区改变游憩管理的手段被首次提出,从此,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方案,如承载力评估方法(Carrying Capacity Accessment Process,简称CCAP;Shelby和Heberlein,1986)、游人影响管理(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简称VIM;Graefe等,1990)和游人感受及资源保护(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简称VERP;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1993)这些方案有相似的观点,专门用来处理荒野地和国家公园的承载力问题,在这些方案中LAC和VERP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支持,并被美国土地管理局应用。

4 森林公园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我国的森林旅游资源按其属性、功能、景观特色等因素,划分为森林公园、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观赏对象的名胜风景区,其中前二者归林业部门管理和经营,后者归建设部领导和管理。我国目前的自然保护与公众游乐事业没有一个类似于其它国家“国家公园局”这样的政府部门来统一管理,而它们之间却具有很多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特点和功能。如学术界相当一部分学者趋向于把它们都视为与国外国家公园具有同一性质的区域,它们都具有自然保护与公众游乐的双重功能,若能将它们的名称(如称为国家公园)、归属统一起来,则对经营管理将十分有益。如王旱生(1995)在分析三者功能、特点上的差异后认为:“国外的国家公园和我国风景名胜区在资源和环境保护(包括物种保护)等主体目标又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共同维系地球上已经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与国际社会接轨,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对外交往时译为National Park即国家公园”。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秘书长赵献英(1994)认识到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开放式管理思想的引入和完善,使得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正向趋同的方向发展。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多年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严旬(1991)也认为:“国家公园是保护区各类型中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张黎明与加拿大的R.Rollins使用应用岛屿理论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研究后,对如何解决中国的游憩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建议,他们把各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都视为同一性质的区域,北京大学武弘麟在讲课时也认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实质上都属于具有保护与游乐双重功能的保护区,应合并进来统称国家公园;但新求等在长江三峡地区所做的《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设计》也从侧面反映了森林公园具有自然保护区的性质。我们认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三者确实是具有相似功能的同一区域,特别是对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的功能就更为相似,这在实际经营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如九寨沟在原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先后又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在原国营林场的基础上,于1998年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以后又与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共同组建了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彭翔,2000),与此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我们在此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无力改变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与森林公园三者并存、归属各异、不能统一为国家公园的局面,但我们希望:至少对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在资源调查评价、科学经营等方面有与森林公园相同的技术体系和指标,应利于生态旅游资源经营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在林业行业内部,同一经营地块挂“森林公园”、“林场”、“自然保护区”三个牌子为一体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这些问题会都对森林公园资源的经营管理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5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将由粗放经营向品牌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目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总体控制、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特色不明显、旅游服务质量不规范、企业间为占领旅游消费市场多采用消价竞争策略等问题,而围绕优质优价开展的品牌竞争却廖廖无几。为此,应通过对森林旅游产品特色(按其构成内涵可分为旅游资源、旅游地设施、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等)的评价、品牌化经营及营销策略的研究,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力争设计出一批高知名度、高形象认同性、优质优价、竞争力强的森林旅游产品及其经营策略和工作方案。

6 生态旅游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疗养旅游方向发展

旅游者产生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即旅游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其中内动力即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中间条件是收入、闲遐时间和交通条件,而外动力则是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自然景观的梯度力。现在由于中间条件的限制,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观光旅游,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间条件将得到明显的改观,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将由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疗养型发展。因此,要求生态旅游经营者在经营方向、经营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7 生态旅游客流按季节分配不均的状况应通过管理逐步加以调节

生态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旺季人潮如涌、人满为患,还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但在旅游淡季却人去楼空、人员及设备闲置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状况,旅游经营单位要采取积极的策略,以旅游价格为杠杆,调节供需矛盾,在旅游旺季要通过提高旅游价格把游人数量控制在旅游容量之内,在淡季要降低旅游价格,以刺激旅游消费,尽可能做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充分利用生态旅游经营单位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河北省具有高原、山区、平原、湖泊和海滨等地貌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资源,又具有外环渤海、内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但森林旅游业至今尚未培育出象张家界、九寨沟那样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著名品牌,分析河北省缺少森林旅游产品名牌的主要原因是经营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总体控制、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特色不明显、服务不规范、企业间为占领旅游市场竞相消价,而围绕优质优价开展的品牌竞争却尚未起步。本研究通过对森林旅游产品的评价及品牌化经营相关问题的研究,力争为河北省主要森林旅游产品设计出高知名度、高形象认同性、优质优价、竞争力强的经营工作方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精品。本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河北省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河北省相关产业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森林旅游产品(森林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总和)评价是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此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及旅游地开发条件的评价方面。而森林旅游产品按其构成的主要内涵可分为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设施、森林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和旅游服务质量等,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对森林旅游产品评价及品牌化经营的系统研究还未有先例。

在森林旅游产品营销过程中,旅游者消费的是森林旅游产品,两地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而不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因此,对旅游产品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森林旅游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是实现森林旅游产品持续经营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1]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1):116-119.

[2]韩锋.风景游憩容量的构架[J].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3]胡涌,张启翔.森林公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兼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

[4]韦新良,姜春前.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机理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3(1).

S788.2

A

1002-3356(2010)02-0058-03

2010-02-09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容量
森林公园游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IQ下午茶,给脑容量加点料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改进等效容量法在含风电配网线损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