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课堂初识初试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培训心得与实验

2010-04-0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公开课培训课堂

蒋 莉

(湛江财贸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中职课堂初识初试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培训心得与实验

蒋 莉

(湛江财贸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文章写在参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培训回校积极准备实验课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主要阐述了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以及生本教学实验课的实施情况。

生本教育理念模式;传统模式;生本教学实验

一 生本教育理论培训

最近两年我有幸多次参加了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的培训。培训初,生本教育理论的倡导者郭思乐教授为我们放映了一些实验学校生本公开课的片断,当时我有一些怀疑:这样的公开课是否是经过预先排练的?我的课堂怎么从来未有过如此精彩、高质量、观赏性和趣味性?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分别到了华阳小学和广州旅游学校两所学校观课。带着质疑和忐忑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本公开课,当我看到、听到那些四、五年级的学生镇静自若的表现和颇有深度的思考回答后我被感染了,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精彩的表现鼓掌。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这样精彩、高质量的公开课是不可能经过排练的,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是怎样也排练不了的,它是学生和老师长期习惯养成的成果,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远超过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欣喜之余有一些为自己担忧:如果课堂真地能够被改革、开发到这个高度,那我就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合适吗?

在接触生本教育的之初,我认为郭教授所提倡的课前早准备、课堂早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和我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功课、自由进行讨论、课堂上频繁提问和演板是一样的,我的做法同样是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当我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学习、观课体验和模拟实操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后,就发现两种课堂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实一般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教材的熟悉和初步认知,主要表现为:初读课文内容;生本模式也提出并强调了“课前早准备”这一环节,此处的“准备”是指由学生自己把握其准备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由学生自主去找对学习课本知识有辅助作用的资料,不要求再局限于书本教材,课外读物、广播电视资料和互联网信息都是获取信息的良好途径。

其次,旧模式下的讨论教师通常发问“是不是”、“有没有”或“等于几”一般只涉及到某个问题的解答,最终大家都希望答案能达成一致“是”或“不是”,“有”或“没有”,“1”或“2”,也就是致力与“求同”;而生本模式下的讨论却可以是多方面、多层面的,可以涉及到某个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就课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以“求同”也可以“存异”。

再者,旧模式下的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计划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完全没有自主性,老师一个人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就像一台复印机准备将一叠白纸复制上与原版一样的版式和内容,但是学生的学习怎么能和复印文件相提并论呢?学生是活物,他们拥有思维和情感,他们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工业化制造;生本的课堂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占有了主导地位,上课的感觉和节奏是学生带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对老师专业知识和课堂把握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但是学生受益了,他们的个性得到尊重、思维和表达都得到了锻炼,这也是郭教授说的“双赢”。

最后,两种理念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不同,看看旧模式、旧理念下成长的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某个问题争地面红耳赤,并且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还觉得这样的学习氛围不错,对此津津乐道;新模式、新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所具有的包容心态是我十分看中的,他们不会直白、尖锐地反对你的看法,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因此在他们的口中经常听到“我觉得某某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我有一点想补充”或是“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以他们的年纪和阅历来说会使用这样的措辞正是这些孩子懂得了尊重,学会了包容。

经过比较我的感触更深,我一直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真的不好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合适了。

培训回校后我就向学生讲了我培训期间的见闻和收获,学生得知课堂能够变活泼、知识能够变有趣当然也高兴并希望尽快开展,他们表示乐于参与。第一次实验是12月下旬,学校也把这次的实验安排为全校性的公开课,当时压力不小,担心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否适应着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是否有相当的能力驾驭这一新的课堂?其他听课的老师能否认同?

二 生本教育教学实验

课题内容:应付账款中的折扣问题

学生学历层次:大专(已经具有了较强的会计知识基础)前置作业:课前一星期我为学生大致确定了研究范围1.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说过什么折扣吗?2.你怎么样理解你所遇到的折扣?它为什么会存在?3.折扣的存在对我们的账务处理会带来影响吗?什么影响?

课前准备:学生们按照我事先的要求分了小组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分工,带着他们对折扣的所有思考开始查阅资料积极地做准备工作。

方式一:上网找资料,打印出来后在上面圈圈写写十分认真。

方式二:翻出学过的旧教材做理论依据,并借阅图书馆相关书籍。

方式三:在现实生活中找例子,一个同学拿出了他前段时间在专卖店购买打折运动鞋的发票。

我的任务也不轻,看似我没讲几分钟的一堂课花掉的准备时间比平时还多的多。备课不仅要考虑知识点的列举,还要侧重于学生前置作业的构思,整体把握学生的思路。

实验课堂:

首先各小组派代表对前置问题中的第一和第二题进行讨论,因为这两题与生活较贴近,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这没什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说、允许学生错。

第三题学生们的看法和回答变地专业、严谨了,有一个学生说折扣问题是一个双方问题,既有折扣的给予方又有折扣的享受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销售方和购买方,我们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折扣的存在对我们的账务处理会带来不同的影响。没有想到平时一个不起眼的学生会用如此严谨的思维和措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听后报予赞许的微笑,同学们也为他鼓掌。

还有一个平时从来不会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举了手起身后闭着眼睛吃力的表述了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的区别。

整个过程学生一改往日的抵触情绪和低迷的听课状态,处于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他们自己支配着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轻松也好,吃力也罢,总之都是他们愿意的。作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当的是提出问题的人、纠正错误的人和调配教学资源的人。

课后小结: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第一,我和学生都觉得这样一堂课时间过地太快了,还有部分同学很想交流自己的看法,但是已没有多余的时间给他们,就连我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课堂小结的时间都差点不够。这样下去我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计划是否会受到影响?

在我进一步学习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问题在生本教育中的提到的“保底不封顶”观点中有提及:就是我们把学生的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对学生完成的时间不做硬性的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但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内容的完成,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课堂还给了学生,没有“优生”“差生”的概念,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而不在生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之说道理也许就在于此。每个人都愿意开口、都能够开口。当课堂改革、开发到这个高度,学生的思维就会呈现出连续的、活跃的状态,他们可能结合生活的实际,将自己独特的所见所闻或感受认知表达出来。他们所谈的可能并不是教授者原本所预设的标准答案,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往往超出了我们的要求和想象,有时甚至搞地我们措手不及或很尴尬。所以在如此模式下我们只有在课前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驾驭课堂。

第二,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老师将如何把前置任务设计得合适、精彩,我们的设计是否做到了适可而止(适合学生操作,难度和工作量适中、适当加入探讨式的问题以深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第三,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网络搜索工作,这对电脑资源的使用需求很大。而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校住宿,所以有限的电脑资源配备是否能满足全校性的生本教学的开展?

三 小 结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和实践,我体会到了生本模式的课堂并不是单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却不注重学习效率和成果的学习过程。相反,它带给我们和学生的收获更多。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要思考。我想这些困惑是我们刚开始走生本模式这条路必要经历一段历程,但我也相信,只要我们有了清晰的理论基础并坚持实践,慢慢就会摸索出适合我们的职业学校生本教学模式。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毛估估”的智慧[J].人民教育,2007,(19).

[3]李巧萍.生本教育使课堂教学实现积极、欢快、优质和高效[M].现代教育论丛,2005,(5).

[4]温永进.“生本教育”理论一般意义的认识[M].现代教育论丛,2004,(1).

[5]吴全华.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特色与绩效[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6]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张京华)

G718.3

A

1673-2219(2010)08-0204-02

2010-03-10

蒋莉(1983-),女,湖北十堰人,湛江财贸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公开课培训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