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视角探讨语言迁移现象

2010-04-08江华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模因宿主母语

江华珍

(湘南学院 大学英语部,郴州 湖南 423000)

从模因论视角探讨语言迁移现象

江华珍

(湘南学院 大学英语部,郴州 湖南 423000)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文章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对语言迁移这一语言现象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考察,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也是语言发展的需要。

语言迁移;模因论;复制与传播;变异

语言迁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Odlin(2001)编著的《语言迁移》一书的序言中就提及:“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1]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也曾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2]在近百年的研究中,语言学家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观点和见解,研究的重点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王文宇(1999)把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语言迁移研究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1.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与语言迁移现象研究;2.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3.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和语言迁移现象研究。[3]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但由于语言迁移是一个包含学习者个体差异、认知心理和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学者们尚未对语言迁移中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

近几年来,我国语言学界采用一种用来分析语言的应用和发展的语言模因论。语言模因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新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语言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其系统性和理论化的特点已日渐成为这一学科理论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对此,本文将模因论(memetics)引入语言迁移研究之中,尝试从语言模因的视角来探讨语言迁移现象,为进一步研究迁移理论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方向。

一 模因论

1976 年,牛津大学著名的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探讨基因自我复制及相互竞争促进生物进化基础时,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到模因(meme)这一术语。Dawkins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现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的模式。[4]后来,他将模因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5]1999年,由Dawkins的学生Blackmore所著的The Meme Machine《谜米机器》一书出版,该书拓展了模因概念范围,确立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承传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6]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其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它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像是大脑的病毒,可以重组人的思维,并最终使其成为它最佳的栖息之地。模因也是一种认知或行为模式,由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携带模因的人叫宿主(host),因为宿主继续向群体传播模因,进行自我再生产,因此模因也叫做复制因子。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与生物进化相似,模因之间也相互竞争,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大脑,另一个对象之中。而成功的复制因子之所以取胜,取决于其进化优势。同时,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往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Heylighen(1998)曾探讨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7]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它的记忆。而这需要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相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另外,所呈现的模因必须被新的宿主注意、理解、认同和采纳。2.记忆(retention):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它宿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强势模因能够保存下来。3.表达(expression):模因若想传递给其它个体,必须从记忆存储模因中出来,转化为宿主和其它个体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它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介,它们应该具有稳定性以防止信息的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或媒介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网络等。

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模因复制环路,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从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来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选择,模因在选择中要么存在下来要么被淘汰。然而宿主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同一个宿主在不同时期复制的同一个因子,或不同的宿主同时复制同一个因子,最终的复制体可能都会有所不同,模因的变异在所难免。同时,宿主为了使新的变异体更快地接受而采用模因重组的方式。模因重组的方式可以是新模因与熟知模因的重组,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熟知模因的重组。语言也是模因的一种,语言正是在模因的重复、增减、变换、重组、移出、复制和传递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二 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迁移

(一)模因与迁移

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中介语”。这个定义把语言迁移看作是一种语言心理过程。[8]具体来讲,在迁移过程中学习者利用母语发展其中介语时,母语的(部分)特征会带到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去,即母语特征的复制与传播。按照模因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则可称为模因。因此,模因论揭示了母语特征作为模因感染中介语,并在中介语复制与传播的这一重要特点。[9]同时,就二语习得过程来看,二语知识以模因形式感染学习者(宿主),并进入学习者(宿主)大脑中,形成输入,当学习者(宿主)使用第二语言时,模因因子从记忆储存模因中释放出来,让他人感知模因这一物质外形,从而实现模因的传播,即输出。二语习得过程不仅是二语模因的感染、复制与传播过程,而且还是与先前已具有的知识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从而使二语习得过程充满变数。

二语习得的理想情况是学习者对二语模因的理解与使用跟二语本族语一样,从而使二语模因能够成功地感染学习者,并得到成功复制和传播。然而,学习者大脑还存在着已有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母语知识,也包括有关其它语言的知识,这种已有知识都是潜在的迁移源,也可能成为模因,并在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具有潜在的感染、复制与传播能力。并且这种模因早已存在于学习者的大脑,具有暂时的优势。已有知识模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二语模因采取接纳或排斥的形式,也就是语言迁移中所说的母语对目标语影响的表现形式。

(二)模因的复制、变异与重组在语言迁移中的体现

语言复制、变异或重组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它是模因在宿主的抽象思维作用下,经过宿主对其进行重新编码和传播,为其更换新载体,从而在语言迁移中产生变异。

1.原体模因的复制、传播。原体模因的复制、传播是指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异,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可以直接拿来套用。例如VIP是very important person的首字母缩略词。英语中的VIP作为词汇模因没有经过变异和选择被完整地复制到汉语中并得到广泛地传播。这样的外来词举不胜举:BBS,WTO,CEO,NBA,DVD等。正是因为宿略词的简洁性使得语言模因能够成功传播的原因所在。

2.语言模因的变异和重组。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构成变体模因。

首先,从词汇变异与重组层面来看,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就是很好的例子。如酒吧的“吧”字,本是英语“bar”的音译,当它被附以英语所带有的“柜台”、“小屋”、“小型休闲”、“娱乐”、“购物场所”的意义后,得到了复制和传播,成为活跃的语言模因。我们可以看到以“吧”命名的各种行业,经营网络娱乐的叫“网吧”,销售书籍的叫“书吧”,销售音像制品的叫“听吧”,提供彩票资讯的叫“彩吧”,研究股市行情的叫“股吧”,还有“茶吧”、“陶吧”、“闪吧”等,形形色色的“吧”如雨后春笋地从各个角落冒出来,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吧”文化景象。由此可见,英语词汇在被复制的过程中,原体模因与汉语中的熟知模因的重组构成了一个个新的语言模因,即变体模因。

其次,从句法模因的层面来看,句法变异与重组主要体现在句法的形式和结构一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但内容变化了,用了一些新的词语替代。这样的句式一旦成为原体模因后,很快被复制和传播,衍生出许多类似的结构,但内容各异的模因复合体,具有高度的能产性。[10]例如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最著名的独白,反映了他在重压之下的烦恼与失望,苦闷与彷徨。这句家喻户晓的经典独白,成为人们竟相模仿的对象,并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语言模因变体。

最后,从语篇模因的层面来看,经典的段落或篇章所运用的语言、结构、内容、构思、立意和写作技巧都可以成为语言模因而进行变异和重组。例如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领袖Martin Luther King在二十五万示威群众聚集的华盛顿林肯纪念馆前,发表了闻名世界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这一段话广为流传,成为一个强势模因,人们在主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纷纷模仿。

以上我们讨论了几种语言变异的现象,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语言之所以在迁移中发生变异,同样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这些语言变异现象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之后被重新复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 结 语

语言迁移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语言传播的基础的模因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为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从模因论视角度来看,模因主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传播与发展。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模因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模因靠语言复制而生存。语言迁移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语言模因感染宿主之后,经过宿主的解码进行了复制、传播、变异与重组的结果。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1999,(1).

[4]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5]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Oxford and San Francisco:W.H.Freeman,1982.

[6]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al evolution.In Proc.16thZnt.Congress on Cybernetics[M]. Namur:Association Znternat.de Cybernetique,1998.

[8]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9]董保华.从模因论看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

[10]蔡少莲.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

(责任编校:燕廉奚)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Exploring Language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JIANG Hua-zhen
(Xiangna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

Memetics is a newly developed theory aiming to explicate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rwinsism. It lays much emphasis on the universal connexions between different thing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Taking a memetic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hnomenon of language transfer from such aspects as glossary, suntactic and discourse.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languge transfer is caused by language meme in the reques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language transfer; memetics; 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Variation

H03

A

1673-2219(2010)08-0170-03

2010-04-3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8CGD015)。

江华珍(1977-),女,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教学论。

猜你喜欢

模因宿主母语
母语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母语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