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强化安全防范策略

2010-04-08苏彦芷张惠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护士护理人员

李 婵 苏彦芷 张惠丽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卫生保健需求与日俱增,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化,各种影响因素不断增加,使患者在医院接受诊疗和护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如何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保障护理安全,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是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责任。通过分析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查找隐患,有针对性的予以规避、防范,防患于未然,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就影响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管理因素

1.1.1 质量监控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对确定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质量控制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以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对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

1.1.2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足 只重视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对护士的在职培训。由于护理专业的发展对于护理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对护士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及管理监督不力时,将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全隐患。

1.1.3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护理人员缺编,医护比例失调,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影响或隐患。当护士工作超负荷时,多数护士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转换,出现角色冲突,导致护士身心疲惫,也是构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原因。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如对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等重视不够,容易引发不安全因素。

1.2.2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一些护理行为有时仅有护士和患者参与,由于没有及时签字或履行好告知义务而致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

1.2.3 工作责任心因素 护士有着特殊的职业内容、规范和行为标准。工作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病情不及时、不周密,行为、言语不当或过失等,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1.2.4 沟通不良 有些护理人员的观念没有随着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转变,不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加之护士人力不足,对患者的护理时间减少,导致护患间沟通不及时,解释、告知不到位。由于与患者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患者不理解,护理质量不能保证,影响护理安全。

1.2.5 技术因素 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随着护理新观念、新技术的广泛开展,技术要求高、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内容日益增多,不仅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可能导致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增大,从而影响护理安全。特别是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操作不熟练,协作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失误而影响护理安全。

1.2.6 护理记录缺陷 护理记录是患者的重要档案资料(是临床工作的原始文字记录),病情变化、抢救、护理过程记录不及时,缺乏连续性,随意涂改等都将留下安全隐患。

1.2.7 用药与设备设施因素 护理活动中,药物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正确、设备设施使用不当均可引发不安全事件。

1.3 患者因素

1.3.1 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 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在接受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病情反复或效果不明显,就会不信任医师,怀疑诊断,不听从护理人员的安排,甚至拒绝治疗,导致患者人为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1.3.2 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特别是突发疾病的影响及承受能力的限制,产生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过激行为,引发不安全因素。

1.3.3 患者的就医动机与行为 患者的就医动机和行为对疾病转归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患者有冒险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将会影响护理安全。

2 安全防范的策略

2.1 学习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相关法律知识讲座,了解工作中与法律法规有关的潜在性问题,从法律角度认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懂得在工作中怎样更好履行职责,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确保护理安全。

2.2 构建安全文化,重视安全教育

安全文化是为了将公众暴露于危险或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条件降低到最低限度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规范、任务、态度和习惯的集合[2]。而安全教育应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入手,分析不安全因素以及产生的原因,以成功防范护理风险事件及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件为教育素材,相互交流、借鉴,传授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即在日常工作中着力培养和影响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进安全护理的养成[3],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不安全事件。

2.3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关键,如查对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管理制度以及各项操作规程都是保证护理安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而落实规章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观念的教育及规章制度的学习上,也不能单靠自觉自律来完成。管理者要加强安全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重点检查容易出现不安全因素的环节,对安全隐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整改意见,用制度来规范制度的落实,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工作的落实。

2.4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培训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及操作培训和继续教育对护士的再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先进科学的护理方法,开拓视野,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护理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技术,主动正确地执行医嘱,安全正确地操作使用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从而避免因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而影响护理安全。

2.5 规范护理记录,严把书写质量

护理记录是医院病案的一部分,是护士根据病情和医嘱对患者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以客观资料作为依据的法律性文件。护士书写时一定要做到客观、真实、完整、准确、规范、及时,与医疗文件同步,与医师记录相符,保证护理记录的严肃性。

2.6 加强护患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同时以书面形式介绍住院规则及安全须知。对各种护理操作都要事先告知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再进行。对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更要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做好有效沟通。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度,对已履行的告知事项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存档,以证明患者知情同意,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2]。

2.7 重视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在护理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重时,护士将超负荷工作,长此以往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这也是构成医院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4]。因此,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在现有人员数量条件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减轻工作强度,工作中关心体贴护理人员,体现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使她们能积极愉快地工作,自觉维护护理安全。

2.8 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功能状态良好

仪器设备特别是抢救设备对患者可以是意味着生命的希望。保证各种抢救设备仪器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各种抢救药物齐全,认真落实检查、维修、保养、更新制度。从各个环节把关,消除不安全因素。

3 小 结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完善防范措施,规范护理行为,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舒适、满意,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做好最基本的治疗和护理,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5]。

[1] 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2]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1-832.

[3]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4] 张立平主编.军队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6.

[5] 杨银学.护士与护理工作[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1.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墙化”更需“强化”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总经理办公会通过的劳动规章制度有法律约束力吗?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