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

2010-04-07王红梅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直子渡边

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

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挪威的森林》以1968年“全共斗”运动为背景①“全日本学生共同斗争阵线”的简称,六十年代后期掀起反对运动的学生团体,反对战后日本不合理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反对将经济实力当作衡量一切事物标准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我与直子、绿子等一些青年的生活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失落、孤独的精神世界,提示了后工业社会中日本青年多元文化选择下的困惑小说的主题始终围绕着生与死、性与爱、传统与现代而展开。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人物性格特征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文坛的新锐作家,也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80年代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村上热”,评论家称之为“村上现象”。《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该作品被日本当代青年所喜爱,在国外也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旨在通过对与主人公关系密切的四个人物性格分析去体味弥漫作品中那份孤独、空虚、迷茫与无奈。

一、沉湎过去、自我封闭的直子

社会每天都在不停变化和前进,但小说的人物面对急剧变化、新旧交替的社会感到仿徨和迷惘,他们希望身边的一切都是不变的,时间是静止的,生活方式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水仙花神一样,临水自照而不受干扰。传说中的水仙花神叫纳西索斯。但是他的出生伴随着一个预言,如果纳西索斯想长命百岁,就不能见到自己的影像。有异常美丽迷人外表的纳西索斯,是全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所以众多的女神都对他一见倾心、爱慕他,并为之倾倒,但纳西索斯依然每天骄傲地独来独往、不为所动。其中美丽的回声女神为了他心神俱焚,可是他当面拒绝了回声女神,回声女神十分伤心,整天在幽静的山林中伤心忧郁、流泪徘徊、不吃不喝,很快便香消玉殒,只剩下凄美而轻柔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无论谁对她呼喊,她都只会重复对方的话语,从不作自己的回答。就在纳西索斯拒绝回声女神后不久,无意间他来到一个池塘边。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如同一面光洁的镜子。纳西索斯看到水中自己倒影的刹那间爱上了自己,无数次将手伸入水中,想要拥抱自己的倒影,想与倒影交流,日复一日地陷人了自恋的状态而无法自拔,可每一次的水波荡漾都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最终他无法忍受这种痛苦,跳入池塘,哀怨地死去。他的身体化作一株晶莹剔透的水仙,临水而照,顾影自怜。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之一直子就好似这样一个水仙花神的神话。自从男友木月在毫无征兆选择自杀之后,直子就深陷困境之中难以走出来。如果从心理和神话两方面角度去分析,就会看到直子恋爱的悲剧性,即在她身上有自恋症的性格,就像水仙花神一样。所以,一个人自我内心的退缩便会形成了自怜,经历男友死亡后的直子,极端自怜。她把自己彻底地封闭在自我中。她不属于这个社会,也不愿意试着去了解社会,更不愿意让周边的人走进她的内心深处。这一点,在她的性格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首先,直子沉默寡言而又喜怒无常。她常常自言自语说话,她不理会别人是否听懂她的话,明白她的意思。比如在作品中,她和渡边在电车上偶然相遇之后,“出得站,她也没说去哪里就快步走起来,无奈,我便追赶似的尾随其后。直子和我之间,大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边走边打量她的背影和乌黑的头发。……直子不时地回头搭话。我有时应对自如,有时就不知如何回答,也有时听不清她说了什么。但对直子,我听见也好没听见也好似乎都无所谓。她说完自己想说的,便继续向前走”[1](P20)。每次直子和渡边见面都是四处闲逛,两人之间很少谈话。自从男友死后,渡边的爱是直子惟一生存下去的理由,而在直子的内心深处却从未爱过渡边,在她心里,木月没有死,经常出现在她的梦里和心里。所以直子对渡边采取的态度是若即若离。直子的情绪也是变化反复、喜怒无常,她常常感到没有安全感。她一边要渡边爱她,只爱她一人,并且答应不会忘记她,一边又不时地向渡边发脾气,似乎这样她才能肯定自我。

其次,直子不和群、孤独、害怕衰老。木月自杀后,直子不合群并且反自我,不能爱人,只能爱自己,孤芳自赏。尽管她的头脑清醒与常人无异,可她无法适应所处的社会,拒绝与人沟通,并最终失去平衡,住进了处于深山老林中的阿美寮修身养性。阿美寮是一个与现实世界隔离的虚幻世界,渡边是去阿美寮探望直子的惟一外界人,是直子与外界沟通的惟一渠道。

孤独、害怕衰老且具有自恋症的直子生活在一个扭曲的世界里,渡边一直试着想要把她从虚幻、扭曲的空间拉出来。只可惜不是渡边不尽力,而是直子抗拒着要走出去。在一个深夜,直子让年轻美丽的自己永远停留在了自己的青春岁月里,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持了自我。对于直子这一人物形象,村上春树给予了很大的关切和同情,但作者对她选择死是反对的,因为在作者看来惟有生才是永恒的。直子的死再一次让渡边陷人了痛苦的境地。为了使渡边不走向更深的自我坠落,他需要矛盾的另一端将他拉向平衡,否则渡边也将和直子一样死去。于是,小说的另一女性形象就出现了,那就是给渡边实施救赎的绿子。

二、生气勃勃、热爱生命的绿子

生气勃勃、热爱生命的绿子和多愁善感、自我封闭的直子相比,她是现实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也是促使渡边回归正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人物。她和渡边在饭馆就餐时偶然相遇,其实两人一同上过戏剧史课程。生气勃勃、活泼可爱、前卫大胆的绿子是一位低年级的女生,她的出现感染着身边每一个读懂她的人,包括渡边。所以绿子的出现,对于渡边的世界就像黑暗中闪烁的光点,照亮着渡边;更像一潭死水里注入的清泉,使他有一种新的生命气息和活力。所以和直子相恋的同时,渡边不能也无法拒绝热爱生命、生气勃勃的绿子。

其实绿子跟直子一样经历着许多的人生伤痛,小小年纪却面对着亲人一个个的离去:爷爷、奶奶、母亲、姐姐、父亲。所以她年幼时便学会了自立,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绿子坚强、开朗、生气勃勃,待人真诚、善良,敢爱敢恨地努力生存着,和悲观、忧郁、绝望、虚幻的直子截然不同。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品中描写绿子与渡边一起经历的那场火灾。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让“绿子能轻松地眺望着浓烟喝着啤酒唱着小曲”。初始渡边觉得这简直算不上正当行为,但是在和绿子慢慢交往过程中,渡边越来越觉得习惯了,觉得是正常的,“以至于在和绿子一路逛着商店时街头的光景似乎都没有那么不自然了”。他甚至对绿子说“见到你,我觉得多少适应了这个世界。”

在《挪威的森林》里,绿子的人生是独特的,然而她却拥有乐观的生活方式。她的乐观并有一些理想化的“饼干罐”式的生活方式给了渡边很大的震动,在与渡边的结识和交往中,是绿子用爱努力地将渡边从伤痛中拯救了出来,把他拉回了到了现世,回归到原本正常的生活轨道,使将要坠向黑暗深渊的渡边获得了救赎。正是有了这个活泼可爱、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绿子,当渡边对身处嘈杂的现实世界感到厌烦,沉陷于对直子的内疚、思念而苦闷仿徨之时,绿子总能及时帮他走出“泥潭”,使得渡边一次次从痛苦、失落、虚幻、绝望中暂时解救出来,能够在雨天的电话亭里给绿子打电话,呼唤着绿子。这也是《挪威的森林》里惟一能够给读者带来轻松的一个充满阳光、生气勃勃、热爱生命的女性形象。

三、需要别人救赎的渡边

主人公渡边是一个介乎外向与内向之间的人。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并没有完全摧毁他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幸运的是,当他又认为自己会随波逐流淹没于世界之中时,充满阳光、热爱生命的绿子来到他的身边。尽管在结识绿子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主人公还是过着那种颓废的生活,依旧无所事事,但他的思想游走于两个女孩之间,也慢慢开始了他对生活的思考,虽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他依稀看见了生活的希望。实际上渡边同直子、绿子的爱情关系是个悲剧性的连环套:因为木月的死,直子受到了刺激并致病;因为直子的死,渡边受到了打击而萎靡;又因为渡边的怅惆与迷失,绿子的生活与情绪很不顺遂。人生就是这样由种种连环相互交织着、彼此扭结着,从而导演出个人的和群体的悲喜剧。在一般人看来,19、20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活泼、单纯,是幸福、幸运的一代,然而殊不知,他们依然有着常人所不解的精神痛苦,因为人们常常不予理睬和理解,在这种痛苦之上又平添了一份孤独。他们是背负着自己难以对付的精神重负步履维艰地前行的。正是在真切而又深入地揭示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的真情实性和艰难人生一方面,《挪威的森林》具有相当高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这些“父母不知道的故事”,因其鲜为人知和真切实在,吸引着人,打动着人,惊醒着人,使人们更深刻也更客观地了解了年轻一代的所思所为,从而不仅看到他们活泼、轻松的一面,也看到他们苦闷、沉重的另一面。这是这部作品之所以在日本引起多阶层读者广泛喜爱与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在自杀中实现优越感的木月

木月是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在作品中村上春树对他的描写不多,仅仅在作品开始对他进行了描写。在村上春树的笔下,木月是一个反应机敏、潇洒风趣、没有一点坏心的男子,可这样一个不错的男子却无法将才华施展到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内心的理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他结交渡边以便进入现实世界,他“这个也要干,那个也要改”,为投入现实,他不能珍视自我,而是鄙视自己不能撑握现实规则。他尽管他刚一出场就自杀离去,但他莫名其妙的自杀阴影一直笼罩全书。他为什么会自杀呢,并且是在赢了渡边一场桌球之后?其实他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在长期与直子的相恋、相爱之中,木月拼尽全力也一直无法实现与直子性的成功,这对一个青年男子来说,即是一个巨大悲哀,也让他丧失了自尊。由于渡边对他与直子的两人世界的介入,他的危机感已日益加重,深深陷到自卑的泥淖之中,终于在赢了渡边的一场球后,他就急不可待地选择了自杀。实际上是他要在自杀中实现对优越感的争取与巩固,也使自己在渡边前面保持了尊严。因此,木月不是悲观绝望选择了自杀,而是在含笑中选择了自杀,这与女友直子自杀前的情形极为相似。直子一直羞于谈性,因为在性方面她也是一失败者,而她在临死之前的晚上与玲子无所顾忌地大谈特谈自己20岁生日时与渡边的一次(也是人生中惟一的一次)成功的性事,目的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在黎明时分,含笑选择了自杀,把这点卑微的优越感带到另一个世界上去。木月的死,其实也意味着直子最终的结局将追随他而去。木月、直子这两个现代人无法沟通的象征性典型塑造,使作品有一种阴郁的气氛,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震颤、救赎的追怀。

《挪威的森林》这首乐曲不可不提。它是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红极一时的“甲壳虫”摇滚乐队的一首曲子,“静谧、优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作品的开端正是以该曲作为整个故事的切入点,由此引出主人公的往事。它也是贯穿全书的背景音乐。书中女主角之一的直子生前最爱听这首歌,“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的不行。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又冷,里面又黑,又没有一个人出来救我”。最后,她也选择了“在如同她内心世界一般昏黑的森林深处勒紧了自己的脖子”。直子死后,在为她举行的音乐丧礼上,玲子总共弹了50首曲子,也正是以该曲作为结束。这首曲子寄托了作者对上世纪60年代的怀旧情怀,也昭示了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芸芸众生身处人际关系这座大森林中,像一棵棵孤独的树所体验到的失落与无奈。村上以此作为小说的书名,“非常有象征意味”。当我们了解到村上春树的成长背景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后,对作者选用这首“静谧、优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曲子作为作品的书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1](日)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Abstract:Norwegian Wood 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ampaign known as the struggle of students all over Japan,which was originated in 1968.It reflects the depressed and lonely spiritual world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and indicates the confusion of Japanese youth under multicultural choic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rough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Zhizi,Luzi,and“me”.The theme of this novel is about life and death,sex and love,tradition and modernity.

Key words:Haruki Murakami;Norwegian wood;Personality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terpretations of Personality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Norwegian Wood by Haruki Murakami

WANG Hong-mei,

(North C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11,China)

D106

A

1008—4444(2010)03—0068—03

2009-11-27

王红梅(1974—),女,河南武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挪威的森林直子渡边
Two-point model analysis of SOL plasma in EAST
环游世界的梦
挪威的森林第06章 绿茵藏艳(38)
《挪威的森林》中的女性
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迷失与寻找
《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
晕轮效应下《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形象
从《挪威的森林》翻译看文学翻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