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与音乐
——兼论中学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

2010-04-07陈吉庆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光与影中学语文素养

陈吉庆

(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部,广东深圳 518101)

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与音乐
——兼论中学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

陈吉庆

(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部,广东深圳 518101)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文学作品,有直接描写音乐的,有间接描写音乐的,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

语文;音乐;语文教师;音乐素养

一 古代关于文学与音乐关系之简论

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有典籍为证。《尚书·尧典》记载,帝舜命夔主管音乐时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1《周礼·春官·钟师》也有“以钟鼓奏《九夏》”[2]的记载。西人毕歇儿在研究劳动、音乐和诗歌的相互关系时也说:“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劳动与节奏》)[3]这就告诉我们,人文之初,诗 (文学)歌 (音乐)是合为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的分工,棒打鸳鸯,文学与音乐才分道扬镳,各自为政。尽管如此,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仍是藕断丝连,难分难解,如戏剧、歌曲等。两者的发展相互渗透,协调影响,合之则双美,离之也两全。

2 500多年前的孔丘老先生,作为一代教育教学的大宗师,是非常重视音乐素养的。孔老先生自身音乐素养颇高,堪为晚辈后学之楷模。这位教育教学界的泰山北斗,为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颇下过一番功夫。他不耻下问,请教音乐于周苌弘,学习弹琴于晋师襄,因而“《诗三百篇》,夫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4]38。孔老先生不无骄傲地自诩道“吾自卫返鲁,《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5]38。这位老先生深谙文学与音乐关系之重要,列音乐为“六艺”之一。《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 》、《书 》、《礼 》、《乐 》教 ,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4]33他把音乐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项目,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5]33,从而培养出 3 000余弟子,72贤人,教育教学之质量可谓高矣。高中《语文》第 5册有篇课文,其题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待坐》,写孔门四弟子各述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均志在官场,唯有曾晳深受乃师之影响,志在教育教学之师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能继师之志,承师之业,作一名合格、称职的好教师,他努力修炼音乐这门重要的必修课。当孔老夫子问志于他时,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古代教师尚且如此重视自身的音乐修养,现代教师焉能仅仅自愧不如?

二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音乐元素

现今通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涉及音乐的篇章或文句颇多:既有直接描写音乐的,也有间接描写音乐的,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

直接描写音乐的,如高中《语文》第 6册之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此诗写琵琶女弹奏技艺之精彩,琵琶声音之美妙,极尽比喻之能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桃,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不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又如高中《语文》第 4册刘鹗的《明湖居听书》,该文描写白妞说唱水平之高超绝伦,将空灵的听觉形象转化为有味有形的味觉和视觉或其他感觉形象,曲尽其妙: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浙浙的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间接描写音乐的,如高中《语文》第 1册之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里明写“交响乐”,实写作者坐船航行的愉快感。同一篇文章又写道:“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里表面上写“乐曲”,实际上是喻草坂之美。又如高中《语文》第 1册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的“渺茫的歌声”是比喻缕缕荷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中的“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光与影和谐的旋律。

还有关于音乐理论问题的,如高中《语文》第 3册之《庄暴见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其中隐含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又如高中《语文》第 5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流浪汉苏比在赞美诗的乐声中反省自新,表现了音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的“善民心”(荀子《乐论》)功能:“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

语文教师要有音乐素养,这是“教书育人”职业的需要。教学中碰到涉及音乐的篇章或文句,教师有无音乐素养,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试举几例,以见一斑。

《琵琶行》诗中“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是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指法的,音乐门外汉对此只能照本宣科地按注释解释:“拢,叩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四者都是弹琵琶的指法。前两者用左手,后两者用右手。”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就不是这样,他 (或她)可以弹奏琵琶或与琵琶相类似的乐器来现身说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轻拢慢捻抹复挑”弹琵琶的指法有具体形象的直观感。

高中《语文》第 5册之《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到底是什么样的乐音?缺乏音乐修养的教师只能求助于注解,鹦鹉学舌地解释:“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但学生却不知“变徵之声”为何物。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却不同,他 (或她)知道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即现代 1(多)、2(来)、3(米)、5(索)、6(拉)五音 ,“变徵之声 ”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即“4#”(升发)的乐音。这样一解释,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影朦胧之美时写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有何相通之处呢?缺乏音乐修养的老师当然不知其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这样解释的:“光与影组合的和谐与小提琴奏着的名曲相似”,这等于什么也没解释。看来,编写参考书的教师也是音乐门外汉。有音乐修养的教师却知其所以然:月影的朦胧之美是由深浅不一、参差斑驳的“光与影”构成的,而优美的音乐旋律也是由高低不同的音符构成的。这样的解释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使学生易于理解。

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当孟子问齐王是否喜欢音乐时,齐王“变乎色。”孟子却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为什么齐王闻“乐”而变色?为什么孟子说齐王喜欢音乐可以说明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呢?缺乏音乐素养与国学修养的教师可能对此无能为力而束手无策。而有音乐素养和国学修养的教师则知个中真谛: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些学派对音乐的作用不了解,极力反对音乐,如墨家“非乐”:“子墨子言曰:……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耳之所乐,……以此亏夺民衣食之时,仁者非为也。是故子墨子所以非乐也,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1]26道家对音乐也有微辞,老聃说:“五音令人耳聋。”[4]26庄周说:“五声乱耳,使耳不聪。”[1]在这种“非乐”的文化氛围中,很多人对音乐无所适从,所以,当孟子问齐王是否喜欢音乐时,齐王惶惑而“变乎色”,就情有可原了。而孟子看到齐王谈乐色变时,却又安慰齐王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孟子的这句话在文中相继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对庄暴说,一次是对齐王说。这种重复或曰反复,是在强调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儒家认为,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政治关系重大:“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1]61儒家虽然肯定音乐,但它肯定的只是“尽善尽美”的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雅颂之声”,如《韶》、《舞》等乐,而对“郑声”之类的民间音乐则又排斥,《论语 ·卫灵公篇 》说:“乐则《韶 》、《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 ·阳货篇 》说:“恶郑声之乱雅也。”因此,儒家肯定音乐是有原则的。教师如果对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其教学效果肯定要打折扣的。

马克思在谈音乐时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着,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 (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6]2这说明: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他还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6]18所以,语文教师的音乐素养对于教育教学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荀子说:“乐者,乐也。”[6]52有音乐素养的语文教师,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寓教于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位语文老师在上《芙蕖》一课讲解“顶真”的修辞格时,学生对“顶真”修辞的枯燥定义甚感乏味,好在这位教师的音乐素养较深,他灵机一动,马上教学生唱了一曲《弯弯的月亮》①,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唱完歌之后,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顶真”的修辞格,而且印象深刻,因为《弯弯的月亮》的歌词就是用“顶真”的修辞格写成的。当然,语文课中的唱歌与音乐课中的唱歌是截然不同的。在音乐课中,唱歌是目的。而在语文课中,唱歌只是手段,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培养智力的手段。

综上所述,文学与音乐之关系非常密切,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音乐艺术素养。当然,语文教师的素养包括诸多方面,音乐素养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注释:

①《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动人的阿娇。阿娇划着船……”

[1]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上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安树芬.中国教育历程:上册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13.

[3]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第 5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85.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四书五经:上册[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

[6]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On Literature and Music Based in Teaching Materials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Comment o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ers’Music Cultivation

CHEN Ji-q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lass,Bao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in Shenzhen,Shenzhen 5181010,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Literature and music have close relationship.Literature works the Chinese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some describe directly music,some describe indirectly music,furthermore about music theory questions.So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have music art cultivation.

Chinese;music;Chinese teacher;music cultivation

(责任编校:文中)

H194.5

A

1673-0712(2010)05-0097-03

2010-06-25.

陈吉庆 (1954—),男,湖南永州人,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课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光与影中学语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游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陕西雨岔峡谷群
光与影
古诗里的光与影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