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

2010-04-07彭建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书法

彭建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1)

略论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

彭建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湖南娄底 417001)

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解读多元化以及作品立意和构思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特征,这些多维相似点为书法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有力佐证。

书法;中国古典诗词;相似相通

中国古典诗词指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用毛笔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金学智先生对文学与书法关系的理解发人深省,他说:“一方面,文需要书来发挥,有了优美的富于艺术性的文字书写,文学作品就能大为增色,就更能广为流行,传播久远,犹如诗词有了曲调的配合,就顿生飞翔的彩翼,更快地飞向千百万接受者的心房;另一方面,书又需要文来映托,有了文学的配合,书法作品就更增添了审美品赏的层次和意味。因此,从更高层次上说,文之为用,常假乎书之美;书之为用,亦常假乎文之美,二者相假而成,相须而用。”[1]文学的一大分支——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艺术更存在许多相似相通处。

一 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能熟稔诵读、书写和创作古典诗词成为中国传统文人高雅身份的象征。经历五四运动风雨的洗礼,再经过当代文学界的反思,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迷恋、批判,由非理性逐步走向理性,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价值、道德价值、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等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拓进。作为秉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提取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内容成为历代文人雅客约定俗成的默契。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2],书法类获奖作品总计 232幅,其中作品名称标明为古典诗词的 26幅,占书法类获奖总数的 11.21%,另 151幅书法作品的作品名称标明为篆书、楷书、行书、隶书等,以其中约 1/3为古典诗词保守估算,则还有 50幅为古典诗词,将它们与前面的 26幅相加,则古典诗词约占总数的 32.76%。再分析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3],书法类获奖作品总计 229幅,其中作品名称表明为古典诗词的53幅,占书法类获奖总数的 23.14%,另 82幅书法作品的作品名称标明为篆书、楷书、行书、隶书等,以其中约 1/3为古典诗词保守估算,则还有 27幅为古典诗词,将它们与前面的 53幅相加,则古典诗词约占总数的 34.93%。从两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在书法类作品中所占比例很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典诗词在高校书法教学与创作实践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在高校书法专业师生心目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对古典诗词的钟爱与书写,是潜意识的流露和表达,是民族寻根意识在艺术表达上的宣泄。古典诗词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成为从古至今文人的共同爱好。从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看,历代书法家以古典诗词为主要书写对象毋庸置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书法遗作,90%以上也是古典诗词创作;书法大家启功,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当代旧体诗人。启功的诗既参用当下词汇,深具现代气息,又格律工整,语言典雅。诗、书、画常在他的作品中统一展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他的诗符合古典诗词格律规范,遵循古典诗词情境塑造方法。

二 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上相似相通

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上,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的相通的部分尤为明显。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创造,让人们了解千姿百态的世事人情。优秀的书法和文学作品都凭借艺术家个体的生命体验展示创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真实”境域,传递了创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诸多感悟,显露了创作者潜意识深处的精神搏斗痕迹,笔墨中饱蘸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幽隐微妙的思绪,因而闪烁着浓烈的人文色彩。显然,不同创作主体所反映的物象、心象,发端心底的喟叹,构筑的意境,必然因时代、地域、种族和个体人生遭际而异。一般来说,出类拔萃的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从光怪陆离的人间万象中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凸现个人风格特色,能够引起审美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品质毋庸多言。书法同样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它是主要以线条作为表达情感的抽象艺术。优秀的书法作品能通过线条构筑的点、线、面淋漓尽致地宣泄独特的情感体验。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中国第一行书。此帖下笔时,王羲之正当身列群贤,身处青山绿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境,在这样的氛围中,王右军心情自然非常轻松愉快而又兴奋,写出的字俯仰生姿,错落有致,节奏缓急得度,收放自如,刚与柔的结合恰到好处,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愉悦的心境挥洒出妩媚与劲健兼具的杰作,从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中,千余年后的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右军的飞扬神采。

如果说《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洒脱飘逸、放达优游的欢乐环境下写成的,那么,《祭侄稿》则是颜真卿在万分悲愤的情感爆发下挥就的。《祭侄稿》全文不足 230个字,却如精美串珠,章法自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艺术造诣上达到了极致。赏《祭侄稿》,满纸狂涛,线条造型粗犷,厚拙,凝重,如悍师突重围,顿挫悲壮,又弥漫着愁云惨雾,断无《兰亭序》的潇洒自由的用笔、妍美流水的结体。可想见当时颜真卿血泪和墨,奋笔疾书,满腔悲愤化作笔下或浓或淡或粗或细的缕缕线条以及无所顾忌的黑团墨和圈划增减,这线条和圈涂增减犹如起伏的乐章,使颜真卿心底流淌的悲痛在跌宕起伏的变化中得以尽情宣泻。

三 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解读多元化的含蓄曲折特征

多元解读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鉴赏中很常见。多元解读旨在对作品作出种种不同的理解,但这种种理解都具有合理性,其中会有些新颖、独特、深刻的理解。欣赏诗词与书法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参与再创造的过程,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就开始构筑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潜在对话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李商隐是继李杜之后的诗坛大家,以其深情绵邈、绰约多姿的独特的魅力吸引并深深影响着后人。王蒙先生认为李商隐运用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构筑和熔铸了诗人的诗象与诗境,建造了一个与外部物质世界有关联又不大相同的深幽的内心情感世界。坎坷艰难的处境使李商隐的表达飘忽而幽隐,解读者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可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都是如此,它们的丰富意境给予了读者无限的、多维度的想像空间。

多元解读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典诗词解读,也适用于书法鉴赏。从传世王羲之摹本的角度分析,《兰亭序》作为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以其文辞和书法的双绝,列为王羲之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也是最经典的作品,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后人学兰序的人很多,但各人的收获是不同的,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南唐李后主曾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修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僒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犷。徐浩得其熟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失于狂。独献之俱得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4]也就是说,对于经典的书法作品,不同研究者和研习者选取的解读角度以及领悟程度不同,他们的收效也就会不同。今人对王羲之《兰亭序》的品论更是卷帙浩繁,结论千差万别。他们将中外美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各种论述中,在此不再赘述。

四 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作品立意和构思上殊途同归

无论书法还是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立意和构思都举足轻重。诗词作品需要经过精密慎重的构思,才能使描摹的物象自然生动,使表达的思想深醇悠长,使作品贮满艺术的温情和理性的光辉。贾岛在《题诗后》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道出了作品立意和构思的艰辛。

书法作品也是如此。清代画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一幅墨竹画上的跋语耐人寻味,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在书画关系问题上,他主张“书画同源”。我们不妨把郑板桥的这段真知灼见引为对书法和绘画艺术创作的精当注解。晋卫夫人曾在《笔阵图》中说,意在笔后者败,意在笔前者胜。王羲之在《书论》中就明确指出:凡书贵乎深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结思成矣。这些都充分说明,创作者下笔之前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只有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使创作者的思考和笔触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因此,缜密的构思,对于书法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短时间内或者转瞬之间创作出精品力作的例子确实很多,但是,这种激情的爆发、灵感的顿现,同样源于构思与立意的充足准备。这样的创作者,平时的勤奋努力程度为常人无法做到。王羲之为练好字,不分昼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怀素和尚因为家贫无法置纸,他每天取蕉叶练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的叶子都写尽了,他又做了个木盘练字,光阴荏苒,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钟繇是魏大书法家,楷书的鼻祖。他练字非常勤奋,以致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写字。这些人,立意和构思的技巧早就烂熟于胸。所以,能够流传不朽的书法和文学作品,就其创作的过程而言,都需经过立意与构思的不断发酵,甚至千锤百炼,绝不是信手偶得的。

五 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书法为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借鉴

书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和表现,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表现方法和技巧同样十分重要。书法创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度,要有基本的执笔、运笔、结构、章法技巧。法度运用娴熟度的高低往往成为甄别专业人才与非专业人才的重要标识。其次,书迹的点线笔画必须“生长”成字的骨、筋、肉、血 、皮,让整幅作品充溢生命的灵性和律动。第三,就艺术表现的手法而言,优秀的的书法和文学作品都做到了虚与实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书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书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传统诗歌便借鉴了中国书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现实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诗歌推重“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扩大。

中国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技巧。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风土人情都是有生命力的物象,好的诗文在笔墨挥洒处固然得益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真情灌注,但同样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表现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文学家必须精心经营的地盘。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这就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要讲究布局谋篇,尤其讲究语言的千锤百炼。

六 书法与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路径上均曲径通幽

“人类行为是符号行为;假如没有符号,便没有人类。人类的婴儿只有当他被导入和参与文化活动时,才成为人类个体。文化世界的关键和参与文化世界的方法是——符号。”[5]书法和文学艺术虽然分属两个范畴,但就创作路径而言,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都是以文字符号作为创作载体的艺术,文字符号的结构和含义,是书法和文学的构成要素。岁月的流逝与地域的不同,使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以文字符号作为载体,共同传递着不同的理念和感受。书法是以一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变异图案来展示一种神韵、一种心境;而文学,从内容上说,反映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从营造意境来说,它们都能够凭借作品营构的意象让读者在其精神遨游中体验作品所蕴含与体现的神韵与心灵世界,揭示并折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观念。它们均以曲径通幽的艺术化手段表达内心对万花筒世界的自觉自在建构。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创作旨归、题材内容、表达方式、解读多元化以及作品立意和构思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特征,这些多维相似点为书法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有力佐证。

[1]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上卷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36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组织奖及各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EB/OL].[2008-04-25]教育部风,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1113/index.html.

[3]教育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获奖名单[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209].www.jyb.cn/high/gdjyxw/200902/238853-3.html.

[4]高伟.浅谈魏晋书法的文化生态[EB/OL].[2008-03-24]http://news.artxun.com/wangzuozhi-643-3210403.shtml..

[5]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8.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ligraphy and Ch 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PENG Jian-cheng
(Art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1,China)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provide rich creative materials for calligraphy art.Calligraphy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havemany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creative purpose,subject matter content,expressing ways,interpretating diversification,as well as works conception.These multid imensional similarities provide a strong support for using for reference about calligraphy and Chinese classical poetries.

calligraphy;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imilar and interlinked

(责任编校:文君)

J292.11

A

1673-0712(2010)05-0064-03

2010-08-02.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KJGY0827)

彭建成 (1969——),男,湖南湘乡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书法欣赏
怎样读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