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就业形势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对策研究

2010-04-07王国基王国军曾云燕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素质体育

王国基,王国军,曾云燕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研究所,湖南娄底 417001)

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自身的素质问题。为此,应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和改革探索,以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一 新就业形势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业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调控机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在 198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对高校毕业生采取“统招统分”的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规模相应扩大,人才资源存量逐年增大,国家已不能也无法保持“分配工作”政策的延续,市场经济调控机制逐渐引入大学生就业领域,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逐渐由市场消化。随着高校扩招,人才资源存量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需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一样,一些刚毕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求职过程中屡遭失利,初次就业成功率逐年下降,大批毕业生无法实现对口就业,甚至出现较多人数的失业。

(二)用人单位的选才机制对就业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用人单位被强制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政策终止,用人单位逐渐取得用人自主的权利,选才机制亦随市场经济的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反映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普遍采取定岗定员的模式,杜绝了冗员的增加,对进人的数量控制较紧,人才质量要求较高。尤其经过近些年的人员配备和调整,设置的岗位基本满员,骨干 (干部)系统基本健全,人才结构基本合理。这种人员控制过紧的现实状况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不利影响。我们调查发现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下降,用人单位在补充招聘少量人员时,除了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专业素质,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尤其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新毕业的学生往往被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而且许多单位和部门对学生的学历和毕业学校档次设定了较高的门坎,使得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尤其是“不著名”的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难以被招聘,使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紧张形势加剧[1]。

(三)用人单位和部门的局部利益保护对就业的影响

在“自主招聘”、“双向选择”的制度下,单位和部门的局部利益保护依然存在,并在一些地区呈逐渐严重之势。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没有明令,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将外省、外地区、外单位的应聘者排除在招聘考试之外,或者在面试关将大部分外地应聘者刷掉,尽量减少外地人员进入当地就业。尤其是部分国企和特殊行业,其经济效益好,职工薪酬高,优先或降低标准安置系统内的子女、亲属,由非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担任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也是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教育改革迟滞对就业的影响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近年来,每年本专科毕业人数超过了 600万,2010年,普通高校计划招收本专科生 657万人 (其中普通本科 33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 318万人),研究生 53.4万人,总人数逾 700万[2]。如此大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定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教育报》和《信息时报》报道 2001—2004年体育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 32.48%、30.1%、28.1%、26.93%,不到同期全国大学生整体一次就业率的一半。重庆市以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首的 7所体育院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2001-2004年分别为 15.41%、15.22%、14.43%、14.10[3]。这说明体育专业毕业生存在严重的“就业危机”,近年来这种情况没有好转。面对这种局面,我国高校教育由于“船大难掉头”,目前教育改革仍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要,对招生制度、招生数量、专业布局、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环节尚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使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一时不能解决,高校教育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这种政策调整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五)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对就业的影响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念不当或职业方向迷失也对就业造成影响。如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强,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使用人单位对这些“眼高手低”的“高材生”敬而远之,而毕业生则认为自己已经大学毕业,理应成为社会“精英”,必须在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工作,不但专业要对口,而且待遇要高于“蓝领”。调查发现这种情况比较普遍,40%以上的毕业生都有在就读的大学所在地或同级别城市寻找工作的要求,30%以上的大学生欲往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就业。一部分毕业生贪图安逸,不愿到比较艰苦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乡镇工作,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工作,造成人为的待业[4]。这种盲目的择业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失去了就业机会,且加剧了大中城市的就业负荷。

二 体育教育人才素质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首先是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受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明显,其次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尚存在不足和缺陷,导致就业困难更为严重。

(一)专业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强

我们在对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健身机构员工、管理人员的调查中发现,77.1%的被调查者认为以往从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综合素质较差,79.6%的被调查者建议要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

回顾审视过去的人才质量,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体育人才在技术训练方面能够达标,少数人达到较高水平,在某一门或几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能够胜任运动训练和指导工作。但在其它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如基础知识不牢、理论水平较低、科研素质不高,使其专业水平提高较慢,尤其在专业领域缺少创新,学术水平低,科研成果少,其工作业绩仅限于应付和完成一般的日常教学工作。社会各界亦对体育人才存有偏见,因而直接给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影响。

(二)健康知识缺乏,保健技能低下

全民运动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体育指导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绝大多数群众体育参与者都是抱着健身、防病、治病的目的,逐渐加入到运动行列中来的,他们不仅需要一般的运动技术指导,还需要健康知识的宣教、常见疾病的运动预防和慢性伤病的康复指导。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我们以前培养的体育人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进行一般的运动技术指导,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缺乏较全面的医疗卫生、健康保护知识,尤其缺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和常用康复技术的了解,不能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和保健服务[5]。这方面的能力缺陷使运动人员对体育指导服务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程度降低,导致其进入健身机构消费的兴趣不高,而去看医生的热情不减。

(三)文化底蕴不足,社会人文知识欠缺

社会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社会人文课程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学生主要专注运动技术的学和练,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兴趣,更不会去认真钻研,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考试。

(四)基础知识不全面,应用能力较低

我们调查发现,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体育类专业毕业学生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文化类专业学生,数理化知识、语文及历史、地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写作、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较差。英语和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也相对不足,考级等级和合格率均较低。这些基础 (应用)知识的缺乏,使其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如其他一些专业毕业的学生,使得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认可度较低。

三 新就业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认识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认真加以研究,进行彻底改革,摒弃一些过时的理念和行为,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教育框架和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担当起教育强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存在素质缺陷,主要在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脱离了社会实际,即办学理念上出现了偏差。因此必须彻底摆脱历史的桎梏,走出陈旧的思维框架,充分认识过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缺陷就是知识结构的单一化,过分倾向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复合能力的构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新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知识体系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并将这一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行为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

(二)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抓住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即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过去的课程体系框架是基础理论加专业课程,仅能保证基本培养目标的实现,较少或根本未涉及一些实用的课程,如健身指导类课程、保健康复类课程,还有时下很流行的休闲体育类课程,以及社区体育课程等等。增加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社会急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技能,使之能够胜任社区、健身娱乐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更加符合大众的健康需求[6]。通过这些调整和改革,增强整个大学阶段知识体系的实用性,使大学生就业门路得到拓宽,就业竞争力增强。

(三)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纵观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专业实习阶段,一般占总学时数的 5%—8%,除此以外很少开展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由于专业实习时间很短,而且安排在毕业之前的第 4学年度,学生忙于找工作,精力不集中,实习效果不好,严重降低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能[7]。针对这种现状,必须调整实习方案,增加实习时间,并且创造条件安排分段实习,即在第 3、4学年内安排 2次以上实习,每次时间 6~8周。其次,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并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保证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以外,尚须在每一门专业应用课程中安排一定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开展专题见习、专技练习、科研攻关、学术研讨等活动,而且应在各学期引导学生进入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检验和锻炼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早接触和了解社会,为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四)重视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用人单位招聘时的面试就是一次人文素质检验。体育专业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积累不够,往往在人文知识方面比较缺乏,因而缺乏其应有的竞争力。加强学生社会人文素质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期间的全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社会人文类知识的重要性,使其主动学好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其次,学生自己要选修一些社会适用的课程如法律、经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艺术鉴赏、影视、音乐等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完善知识体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尤其要摈弃对于外语、计算机的偏见,下大力气学好英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且能熟练应用,为事业的腾飞插上两翼,为将来顺利地竞聘岗位并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朱永平.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2):68-70.

[2]新浪教育.教育部公布 2010年各省市高校招生计划[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3-11//1013239127.shtml,2010-03-11.

[3]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07-114.

[4]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9):120-125.

[5]张劲松,谢仁桃.湖南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调查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6):130-132.

[6]王国基,向京,杨赳赳.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100-103.

[7]吴晓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108-110.

猜你喜欢

毕业生素质体育
伤心的毕业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