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员的安全性评价及其评价体系探讨

2010-04-04薛志凌张长敏

电力安全技术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因安全性事故

薛志凌,张长敏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安全性评价是以实现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辨识与分析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性评价结论的活动。

国内外大量调查统计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90%。海因里希提出“88:10:2”规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纯属人为的,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人难以预防的,即所谓“天灾”。同样,电力行业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现场管理不善和职工违章造成的。导致电力企业事故发生的很多原因都与人的因素相关,人因失误是电力生产事故最主要的诱因之一。将人因分析引入到安全性评价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人员的安全性评价,将极大地提高安全性评价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安全生产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1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介绍

目前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主要依据GB系列、AQ系列、DL系列的有关标准以及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有关标准执行,特别是AQ8001-2007、AQ8002-2007、AQ8003-2007系列标准对安全性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评价依据将安全性评价分专业设置了若干个评价项目,克服了评价的随意性,规范了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及项目,是根据电力生产管理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事故发生规律和丰富的防范经验编制的。以安全现状评价为例,主要依据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安全性评价标准执行,安全现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设备系统、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大部分。其中,发电企业涉及汽机、锅炉、电气、自动控制、金属、化学、压力容器、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因素;供电企业涉及变电一次设备、电气二次设备、通信调度、城市电网、输配电设备、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因素。

由此可见,现行安全现状评价标准的范围是对生产设备、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三部分的评价;现行安全现状评价标准适用的评价对象,是运行一定周期的生产设施、设备、装置及安全管理状况。

2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体系分析

无论是评价范围,还是评价对象,现行标准均突出生产设备、作业环境、规章制度对安全的影响,突出管理方面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但忽视了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和对外界条件改善的促进作用,使得现有安全性评价体系在对其人员安全性评价以及与此相联的系统总体安全性评价方面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评价的对象、内容、方法、指标等。

这里的人员包括系统中的人员个体、群体、组织以及系统的组织管理机制,因而不能简单地用评价系统中全员的安全教育状况来表征人员的安全性,而应把重点放到评价系统人员的安全素质上。它表现为人的系统安全知识和经验、人的安全决策能力和安全机制、人的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活动等。人掌握安全科学技术的能力,表现在系统中每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工作作风等方面。

3 电力生产系统中的人因分析

3.1 人因失误

人因失误是在人-机环境中,人为地使系统发生故障或发生机能不良的事件,是指人未能精确地、恰当地、充分地、可接受地完成规定的绩效标准范围内的任务,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影响。它可能发生在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验、操作、检修等电力生产的各个环节。

不安全行为也是一种人因失误。但一般来讲,不安全行为是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导致事故的人因失误,是人因失误的特例。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等,管理者发生的人因失误是一种更加危险的人因失误。

3.2 电力生产系统中的人因分析

电力生产系统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系统自身的技术水平,人与技术系统、环境的协调程度,组织对人员可靠性、系统效率的作用等。

3.2.1 人始终是电力生产系统的中心和主宰者

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尽管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但归根结底还要人来控制操作,要人来组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生产、检测、维修等,要人来决策,即使所谓的智能系统也仅是局部替代最终决策的前期动作。

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带来了人因失误的迁移。由运行中操作型的直接人因失误转变为对自动化系统设计、维护、测试、检测、管理等间接人因失误。系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失误类型由疏忽等较低层次的认知失误向诊断、判断、决策等较高层次的认知失误类型转变。

3.2.2 技术系统的特征

系统更加自动化。操作人员的工作由过去以操作为主变为监视—决策—控制。人因失误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后果及影响变得更大了。

系统更加复杂和危险。大量使用计算机使得系统间相互作用更复杂、耦合更紧密,同时使大量的潜在危险集中在较少几个人身上(如中央控制人员)。

系统具有更多的防御装置。为了防止技术失效和人因失误对系统运行安全的威胁,普遍采用了多重、多样的专设安全装置,这些装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安全装置的依赖性又降低了操作人员对系统危险的警觉性;同时,这些安全装置仍可能由于人因失误而失效,因而它们也是系统中最大的薄弱环节。

系统更加不透明。系统的高度复杂性、耦合性和大量的防御装置增加了系统内部行为的模糊性,管理人员、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经常不知道系统内正在发生什么,也不理解系统可以做什么。

3.2.3 组织管理对人员可靠性的作用

管理决策和组织过程中的失误是诱发系统失效的最根本的潜在原因。组织也可能犯错误,组织错误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人因错误。对复杂系统而言,组织错误是对其安全性的最大的潜在威胁。典型的组织错误包括管理制度缺陷、不充分的培训、管理者的错误决策等。由于个体失误和组织失误的并存,人因失误只能通过不断加强管理、改善管理来减少或弱化它对环境与人的行为的影响。

4 人员的安全性评价及其评价体系

4.1 人员的安全性评价

通过探讨人的因素以及对企业安全生产产生的影响,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因失误控制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目的。因此,在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在现行评价依据的基础上,应增加对人员的安全性评价内容,建立人员安全性评价的一系列指标考核体系,形成包括生产设备、劳动安全与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及人员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涉及生产设备、材料、工艺、作业环境、安全管理、人员等,进一步拓宽安全性评价的技术应用范围。

人员安全性评价是根据人员的结构、基本素质(环境因素、受教育程度、工作背景、性格因素、遗传因素)、健康状况(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安全教育培训、技术技能等因素,来评价系统人员在处理所有安全问题时所应具有的决策能力、正确理解能力、严格执行良好工作方法的能力、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力和正确履行所有安全职责的能力。

4.2 人员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根据人因失误原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初步形成包括5个方面的人员安全性评价指标考核体系。

4.2.1 人员的基本素质

(1) 知识水平:主要从受教育程度、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等因素进行衡量。

(2) 技能要求:主要从工作背景、岗位要求、资质证书持有情况等因素进行衡量。

(3) 培训情况:主要从岗位培训、安全技术教育等因素进行衡量。

(4) 健康状况:主要从有无生理、心理疾病,情绪控制能力等因素进行衡量。

4.2.2 人员的岗位适应性

(1) 个体因素:主要从生理、心理、思维习惯、工作态度等因素进行衡量。

(2) 作业因素:主要从岗位特点、工种要求、是否属特种作业等因素进行衡量。

(3) 工作经历:主要从工作时间、工作经验、是否发生过事故等因素进行衡量。

(4) 工作负荷:主要从是否疲劳作业、独立作业、超时作业等因素进行衡量。

(5) 工作程序:主要从准备是否充分、是否违章、是否履行审核签字手续、有无作业指导书并遵照执行等因素进行衡量。

(6) 设备情况:主要从人机协调程度、有无故障等因素进行衡量。

(7) 情绪状况:主要从个人或家庭是否发生重大事件等因素进行衡量。

(8) 注意力品质:主要从有无错觉、信号识别障碍等因素进行衡量。

4.2.3 人员的能力要求

(1) 综合判断与决策能力:主要从个体性格特点、能否进行准确无误的判断、能否严格执行良好的工作方法等因素进行衡量。

(2) 应急处理能力:主要从个体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快速反应程度、采取正确行动等因素进行衡量。

(3) 组织协调能力:主要从个体性格特点、工作作风、工作秩序、工作效率等因素进行衡量。

(4) 沟通交流能力:主要从个体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效果等因素进行衡量。

(5) 处理意识:主要从工作积极主动性、责任意识等因素进行衡量。

4.2.4 组织决策管理

(1) 组织管理状况:主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立及落实等因素进行衡量。

(2) 组织决策能力:主要从工作秩序、工作效率等因素进行衡量。

(3) 职权梯度执行情况:主要从工作程序、工作有无遗漏等因素进行衡量。

(4) 规程完善程度:主要从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是否定期更新并贯彻落实等因素进行衡量。

(5)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主要从有无事故发生、制度认知程度、考核结果等因素进行衡量。

4.2.5 现场作业监督检查

(1) 监督人员配置:主要从监督人员素质、人员配备、专兼职情况等因素进行衡量。

(2) 作业因素:主要从作业环境、作业特点、作业类别等因素进行衡量。

(3) 监督检查程序:主要从有无监督检查人员、是否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结果落实等因素进行衡量。

(4) 交互检查执行情况:主要从有无交互检查人员、是否进行交互检查、交互检查内容、交互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衡量。

(5) 监督检查结果考核:主要从监督检查记录、奖惩结果等因素进行衡量。

5 结束语

虽然引起事故的原因具有复杂性,事故发生的场合与部位具有随机性,事故发生的时间具有突然性,但不论何种事故,追根寻源,人的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控制人的行为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也是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在电力生产安全管理中,只有减少人因失误,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电力工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分析和决策的智能过程,而传统方法忽视了对人的因素的评价,评价不够全面。明确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应注意的人因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科学、全面地评价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能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初步建立了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可再进行系统以研究确定定量评价参数,根据各种评价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其权重。

1 国家电网公司. 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袁 周,黄志坚. 电力生产事故的人因分析及预防[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张 力,赵 明. WANO人因事件统计及分析[J]. 核动力工程,2005,26(3)

5 何旭洪,王 遥,黄祥瑞. AT HEANA方法在人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J]. 核动力工程,2005,26(6)

猜你喜欢

人因安全性事故
基于“BOPPS+对分”的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学中文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智珠
一例涡桨飞机飞行事故中的人因分析与研究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ApplePay横空出世 安全性遭受质疑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苹果支付?
Imagination发布可实现下一代SoC安全性的OmniShield技术